追夢滇西之建築篇(上)

作者: JBQ

導讀追夢滇西之建築篇(上)7月14日----7月29日雲南西部自駕之旅追夢滇西,不僅要觀賞滇西的自然美景,而且要感受滇西多民族的、多元化的文化。除了美食,最能直接體現文化內涵的就是建築了。首先需要說明一下,我不是建築專家,也不想從網上大段地抄襲那些專業評論,只是想從一個游客的視角結合圖片談一下切身感受。如果外行了,露怯了,驢友可別砸臭雞蛋哦。這次一� ...

追夢滇西之建築篇(上)7月14日----7月29日雲南西部自駕之旅追夢滇西,不僅要觀賞滇西的自然美景,而且要感受滇西多民族的、多元化的文化。除了美食,最能直接體現文化內涵的就是建築了。首先需要說明一下,我不是建築專家,也不想從網上大段地抄襲那些專業評論,只是想從一個游客的視角結合圖片談一下切身感受。如果外行了,露怯了,驢友可別砸臭雞蛋哦。這次一路上看到的建築中,給我印像深刻的有五類:1、洱海邊的白族民居;2、和順古鎮的宗祠;3、和順古鎮的古民居;4、德宏傣族村寨的宗教建築;5、各地園林庭院式的餐館。園林庭院式的餐館在美食篇中有過介紹,這裡重點介紹前四種。一、白族民居:

駕車沿洱海繞上一圈,一個個白族村落就像一串明珠點綴在洱海邊上。白族村落中的建築在視覺上有這麼幾個特點。首先在用色方面體現出明快素雅,白色的影壁,青灰的磚檐,藍色的描繪。







當然還有一種顏色用的較多,就是影壁題字中“紫”字用的很多,影壁題詞最多的就是“紫氣東來”了。



其次在形式格局方面講求觀賞性和實用性並存,大多白族民居是坐西向東,覆瓦屋頂,主房以兩層小樓居多,村有牌坊,戶有照壁。









第三在庭院裝點上極為講究,屋角的飛檐,門樓的磚雕,精雅的壁畫,都體現出了一個民族的智慧。







白族民居中,花鳥、山水是壁畫的主要內容之一,而且白族人也善於利用花木裝點庭院,使整體庭院顯得和諧雅致。





同時,白族是一個非常喜好潔淨的民族,我們在大街上看到的白族姑娘和大媽們,她們身著的民族服裝不一定是新的,但一定是很干淨的。在她們的著裝上,看不到肮髒邋遢這四個字。在白族民居裡,也體現出了這一點。



二、和順宗祠:

宗祠是和順古鎮的重要特色之一,和順大戶劉、李、張、寸、賈等大姓都建有本族的宗祠,但張氏宗祠和賈氏宗祠不對外開放。祠堂是一種紀念性的建築,具有重要的文化像征意義。一方面,由於中國社會傳統的宗族觀念的影響,祠堂成為同族人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場所,可謂收族敬宗的宗教意義上的引力場;兩一方面,祠堂是族長行使族權的地方,更是家族的重要社交場所。

和順大戶很多是自明朝初年隨朱元璋手下大將傅友德、沐英、藍玉一起征戰雲南時,由內地來到這裡的,並因軍功受朝廷蔭封在這裡世代相傳下來的。





劉氏宗祠是典型的中式建築,門樓前的小橋和荷塘顯示出宏大的氣勢。門樓上為尹文和撰、趙翼榮書的對聯“溫暾世家仁智禮;騰陽冠冕龍鳳麟”,以及馬有樊寫的“門對龍潭千古秀;族居旺地萬年春”的對聯。



大門內為一進院落,不過兩側有花園。正中為祭殿,上有“千秋萬祀”、“昭孝通神”兩塊匾額



祭殿外門柱上是劉碩勛撰並書的“祭必以時春露秋霜崇祀典。人本乎祖父慈子孝重人倫”的對聯,以及尹文和撰、饒學興書的“鳳棲鳳山飛彩鳳;龍蟠龍水出文龍”的篆書體對聯。大殿走廊兩側有“西漢高祖,東漢光武帝,蜀漢昭烈帝”三祖遺訓石碑。



祭殿正中供奉著祖先的牌位,始祖為劉繼宗,據介紹材料,劉繼宗為征西大將,我對歷史比較感興趣,拿出手機上網一搜,沒搜到。祭殿大堂上有馬有樊撰李超傑書的“福田宗祖種巴山蜀水規模遠;心地子孫耕鳳嶺龍潭紹述長”的楷書對聯。



劉氏宗祠是驗票景點,內中主要有三個看點。一是精美的木雕,包括透雕的門欄、雕花的窗楹、柱角的雕飾;二是院內米芾《梅花賦》的碑刻;三,劉氏宗祠也是宗祠文化館,參觀劉氏宗祠還可以了解宗祠文化。看這個柱角的雕飾,龍頭,魚身,蝠翅,鷹爪。



劉氏宗祠背有靠山,正對著野鴨湖,環境風水極佳。



李氏宗祠毗鄰劉氏宗祠,坐落在高台之上,背枕山坡,整體望去顯得雄偉壯觀。在和順八大宗祠中,李氏宗祠面積最大,建蓋最晚,地勢最高,視野最闊。站在李氏祠堂大門前,遠處的來鳳山文筆塔,近處的百歲坊、野鴨湖、龍潭、元龍閣盡收眼底。



李氏宗祠由正殿、兩廂樓、二門、前天井、大門及兩月宮門組成。從大路起步拾級而上至台階轉折處為兩道石拱門,名曰“登龍”、“望風”。再向上登階至高台,就是祠堂的三開間牌樓式大門,門前時李曰垓題寫的對聯“派衍陽溫登正昔日彩雲南現;門迎高黎貢看吾家紫氣東來”。剛看到時沒看明白,回家一查,原來“陽溫登”是和順的舊稱。搞明白後,就能夠理解這個對聯的磅礡之氣了。



穿過前天井的二門,就看到了又一高台之上的祭殿,以及兩側的廂樓。



台前有一水池,池前有小篆題寫的“聿修厥德勿忝爾祖”石刻。



祭殿正中供奉著李氏始祖李黑師波的牌位,按照家譜:“始祖赫師波公,原籍南京,轉移重慶府寸家灣李家巷大石板,鄉人傳言,均之來自洪武十五年(1328年),從征至騰,奉命移民,家於和順。”

寸氏宗祠位於和順古鎮中心大石巷右側。從建祠年代來看,寸氏宗祠歷史最為久遠,建於清代嘉慶十年(1806年)。祠堂原建築風格為中式傳統風格,可能是因為寸氏後人常走夷方,比較多地接受了西方思想的原因,幾經改造後,祠堂大門改為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三道羅馬式圓拱門,每道門上有一個近三角形的頂,刻石浮雕,這些都體現著西方風格。但門楣上的扇形壁畫,浮雕上的纏枝花瓣、二龍戲珠,兩側的對聯,門前的標杆與石鬥,有都體現著中國傳統的建築風格。當時修築這個門樓,使用的水泥、鋼筋、瀝青都是從緬甸馱來,耗費了不少資金。



寸氏宗祠大門兩側的石柱上鑲嵌“五岳宗山百川赴海,千秋報本萬古流芳”的楷書石刻楹聯,門前的兩根石柱上各有兩個“鬥”,一個鬥代表著中舉,兩個鬥表示中了進士,這雙鬥雙標杆也體現著寸氏家族雖在邊陲,但也人才輩出。



走進寸氏宗祠中西合璧的大門,就看到一個很大的院子。房檐下的一張張名人匾額證明了寸氏曾經有過的地位。



除了劉、李、寸三大祠堂外,其余五姓的祠堂不對外開放。如果驢友與祠堂同宗,或可與當地族長商量後,進內一睹究竟。我曾經路過張氏祠堂,但只能在其寬闊的月台上看一下大門而已。

(待續)


精選遊記: 和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