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

作者: 應酬小廝

導讀題記一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神思》 題記二 今生登過的不少名山,但是,登山看景,真正看出味道來的,竟然不是泰山、黃山、廬山和華山,而是名不見經傳的天脊龍門!為啥?行走於海拔1000米,長1800米的“飛龍在天”的傍山棧道,有“閑庭信步”之風,從容觀山。 題記三:欲看本次旅游更多的圖文,請去http://***/rgmao ...

題記一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神思》

題記二

今生登過的不少名山,但是,登山看景,真正看出味道來的,竟然不是泰山、黃山、廬山和華山,而是名不見經傳的天脊龍門!為啥?行走於海拔1000米,長1800米的“飛龍在天”的傍山棧道,有“閑庭信步”之風,從容觀山。

題記三:欲看本次旅游更多的圖文,請去http://***/rgmao181898

-------------------------------

2012年9月27日 - 29日,在浙江衢州的度過三日“七裡鄉農家樂”。

27日清晨,大巴從上海博物館門外出發,午餐富春江市,下午乘船游覽了九龍湖。晚抵七裡鄉大頭村。晚上看了社戲 -- 李國太回朝。

29日我們將返滬,除了在桐鄉喝菊花茶和逛浙北皮革城之外,沒有什麼景點。

所以,此次農家樂之行的“重頭戲”便落在9月28日。

兩個可選景點,一是藥王山,二是天脊龍門。導游說出許多理由,選擇了後者。其實,就名字而言,藥王山似乎更具磁力。

意外,即旅途中的神來之筆,旅行的魅力之一:你不知道在前方靜靜候著你的是怎樣的一個驚喜!

登山前半個小時,一路不乏飛瀑、樓台、亭閣、密林、石橋 ......,但皆尋常山景。

抬頭,忽見有亭翼然於山腰,亭旁便見蜿蜒的山道。此山道非天然山道,而是人工在山間築造的一條棧道!



精彩從此開始。

對木制棧道,歷來懷有好感,比如九寨溝、黃山、杭州,甚至天目山,木制棧道,走在上面,腳步似有彈性,步履變得輕捷,此外,所謂“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的旅游箴言,不適用於棧道。你在棧道上,或緩行,或疾行,走路觀景兩不誤也。

尤其是在人跡罕至之地,在難以築道修路的“天塹”,有了棧道,你便置身風景絕佳處,可從容觀景。

-- 我怕!我怕!

-- 我也怕。回去吧。

前方團友,突然發出了聲音,似乎有點兒顫抖。

抬頭一看,前方山谷上方,一條長長的索橋,橫亙半空。



-- 天脊龍門的精彩景點都集中在索橋之後呀。回去多可惜!(導游開腔)

-- 索橋離地面多高?

-- 100多米吧。

-- 有多長?

-- 也是100多米吧。

-- 啊,這麼高。摔下了不是就沒命啦?

-- 哈-哈-哈!

眾人皆笑。

-- 走在索橋上,索橋是不是會搖晃?是不是晃得厲害?......。

-- 不晃是不可能的。(導游實話實說,有點無奈)

此刻,距離登山已近一個小時,原路返回,幾乎等於白來了一趟天脊龍門。但是,七、八位團友,有男的,也有女的,竊竊私語了一番之後,還是堅決向後轉,踏上歸途,義無反顧。

望著遠去的背影,為之扼腕。原來,旅游不僅考驗這體力,還考驗心態。-- 我想。

漸入佳境!

遠處的山峰上出現了一個小亭。



小亭,亭亭玉立於前方的山巔,映襯著黛色的遠山,既雄又秀。十分耐看。

此刻的我,沒有想到,沿棧道行,最後會抵達那座小亭,並從那兒轉入下山的石級。

此刻的我,想到了一幅“廬山仙人洞照”。那是江青拍攝的,毛澤東還為此照寫下了“題為李進同志所攝廬山仙人洞照”的七絕。一時間,那照,那詩,紅遍中國。

不過,眼前的山巔小亭,比起廬山仙人洞照來,似乎更加具有江南山水之鐘靈毓秀之氣,雄偉俏麗之美。

現從網絡吊出此照,看官不妨細作比較。




上行,拐彎,過一亭,長長的、高高的、晃晃的索橋就展現眼前。

-- 美哉,索橋!

這是我所見到的最長,最高的索橋了。

-- 哀哉,索橋!

你竟然嚇退了這麼多的游客!


索橋晃晃悠悠,請導游為我拍攝一幅照片,為了讓我站得穩些,她把手中的“拐杖”借我一用。


走到索橋中央,我舉起相機拍攝了山谷風光。


走到索橋盡頭。沒有忘記回眸一望。

我的一位驢友善攝影,曾經提醒我:走路看景,有時美景竟在回眸之間。

果然,此時看索橋,索橋柔中有美,透出壯美,大有大渡河上瀘定橋的氣勢哦。


正如導游所言,天脊龍門的美景是在過了索橋之後。

團友大多一路走去,步履匆匆,我不時駐足觀景,選景,攝影,所以,漸漸地,我離開團友,成了團尾巴,興衝衝,我在山間的棧道上獨行。

幼時,就讀北宋詩人蘇軾的《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喜歡這首詩,過目成誦,但是,對其中的“橫看成嶺側成峰”始終不能完全理解,登山雖多,卻從未有過“橫看成嶺側成峰”的現場感受。

今天,2012年9月28日下午,當獨行於近2000米的棧道上時,我似乎找到了“橫看成嶺側成峰”的感覺。

原來,這種感覺如此美妙!

原來,行走在山間棧道,步移景變,山不動人動,四周的山景在不斷變化中,山形也在不斷的演變中。

相機,忠實的旅伴,記錄了“橫看成嶺側成峰”的神奇和美妙。不信,請看以下圖片。




2012年9月15日,在上海蒙自東路65號,驢評網召開了第一次“網下分享會”。我有幸應邀參加。

會上,旅行家們各抒己見,暢所欲言。眾人達成了一個共識:

旅行,找一個驢友,談何容易,因為經濟的、健康的、興趣的、性格的、人品的諸多原因,往往同“行”異夢,往往因不悅而分手!

另一個共識是:

真正的旅游享受在於獨游。

言之有理啊!

今日,假如我的旅伴因害怕走索橋而堅持打退堂鼓,我隨之而退,還是特立獨行?假如此時此刻旅伴與我同行,我的注意力也許就要分一半給驢友,與之交談而錯過眼見山景,與之交談而思維難以展翅。

忽然間,我把注意力投向腳下的棧道。

江西的三清山,也有棧道,但是,距離甚短,走在上面難以過癮;九寨溝的棧道其實就是上山下山的山道;杭州也有短短的棧道,跟九寨溝一樣,乃一般通道也。

天脊龍門的2000米長的棧道,不僅因長而美,更重要的是,如此棧道,整個兒就是“觀景棧道”也。

走著,看著,想著,歇著,又忽然覺得棧橋本身也是一道不可多得之風景也。

棧橋時起時落,宛如一條長龍盤旋於山間,盤旋於空中;

棧橋緊貼岩壁,只敢走內側,而不太敢走外側,不經意間,往下張望,嚇勢勢的。

棧道前方,頭上有巨石伸出,你只能彎腰謹慎通過。讓你趣味無窮的是,突兀的岩石上刻著兩字:勿吻!

棧橋的護欄水泥澆注,成樹干狀,且無規律搭建,和四周的野趣相吻。

棧橋的成功建造,不僅有藝術考慮,而且肯定克服了重大建築難題,當你把目光投向棧橋的底下時,你會發現,插入山體的橫樁及直立的豎樁乃棧橋之基礎。而在此基礎之上的“路面”成沙礫狀,既防滑,又美觀。












隨著在棧道上前行,遠處的山巔小亭,漸行漸近。而且角度的變化,讓收入鏡頭的圖片更美。試比較以下幾幅照片。











此刻,你會覺得,山巔小亭,有畫龍點睛之妙。

此刻,獨行的我,忽然覺得“登山則情滿於山 觀海則意溢於海”可以而且應該結合起來理解。

此刻,山就是海,海就是山。兩者融為一體,難解難分哦。

層層疊疊的山,不是勢如海浪嗎?

平心而論,毛澤東是一位非凡的詩人。毛主席詩詞就純文藝創作而言,也許難以超越李白、杜甫,可是,他詩中的恢宏氣勢和浪漫主義精神是比之李、杜有過之而無不及。我的一位友人曾跟我說,古人中唯有曹操可與毛澤東比肩。

此刻,獨行的我,思維發散,自然想起了毛澤東的《憶秦娥·婁山關》。

這首詞是毛主席在長征的初期寫下的。革命遭受挫折,紅軍被迫長征。當時,長征出發不久,八萬紅軍戰士的血染湘江。“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

放眼望去, 山連山、嶺連嶺,山巒起伏宛如海波,紅軍征程遙遠, 道路艱難曲折, 一輪夕陽,宛如殷紅的鮮血。

“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寓情於景,景中有情。

起伏的群山像大海,好一個精彩比方。山原本為靜,而在這裡,山也被賦予了生命!

好一個“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獨行於夕陽西下的棧道,我竟然放聲朗誦起毛澤東的《憶秦娥·婁山關 》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很快,登上了山巔小亭。


四顧無人,正發愁間,來了兩位游客。

-- 剛才你在朗誦毛主席的詩詞吧?

-- 是。

-- 不錯,這兒的風景激發了你的詩興了吧。

-- 是。

-- 請你幫我拍一張照片,行嗎?

-- 當然行!

朋友,你看照片背景的山色,是否給你海浪的聯想呀?


在山巔小亭觀景十分鐘,便走“下坡路”。到達天脊龍門的入口處。導游正在朝我招手。

-- 遲到了嗎?(我問)

-- 沒有。正點到達。我看得出來,你玩得興致勃勃喲。(導游樂呵呵地對我說)

【2012年10月4日黎明時分】


精選遊記: 衢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