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坐“突突”

作者: 齊驢張望

導讀印度的“突突” 在印度旅行,走出火車站,一定會有一群人圍上來攬生意,他們就是摩托車或者人力車夫。三輪摩托車因“突突突突”的聲音而被形像的稱為“突突”,其與火車的無縫銜接,構成了印度的廉價公共交通服務體系。 不光是在印度,“突突”每天在第三世界的城鄉運營,既載人也拉貨,能走田埂也能穿小巷,提供的還是門到門的服務,其實1980年代在中國省會都 ...

印度的“突突”

在印度旅行,走出火車站,一定會有一群人圍上來攬生意,他們就是摩托車或者人力車夫。三輪摩托車因“突突突突”的聲音而被形像的稱為“突突”,其與火車的無縫銜接,構成了印度的廉價公共交通服務體系。

不光是在印度,“突突”每天在第三世界的城鄉運營,既載人也拉貨,能走田埂也能穿小巷,提供的還是門到門的服務,其實1980年代在中國省會都還很普遍。

此行印度,坐突突無數次,總結出幾個特點:

(1) 車廂有大有小,與使用地域相適應。昌迪加爾的突突車體最寬,可能與該城是按照規劃新建有關,昌迪加爾沒有特別窄的小巷子,寬敞的車廂後排可以輕松的並排坐3個人,要是人多還能在中間的矮隔板頂上(面向後方)再坐3人。坐過最窄的突突是在焦特布爾,為了適應街巷寬度,2人並排坐都顯勉強。

(2) 有表不打。印度的突突普遍裝了計價器,但對於外國游客基本不會打表,全靠議價。德裡的計價器基價是19盧比(2公裡?),之後每公裡5.5盧比,但是議價的結果基本上要高出打表價格一倍以上。

(3) 駕駛員的車技與管理水平成反比。大城市管理嚴格,德裡的突突司機不准乘客坐在駕駛員邊上,說是有警察罰款,昌迪加爾的突突車不僅觀後鏡齊全,過路口還會打轉向燈;而在瓦拉納西,不僅突突、連小汽車都沒有後視鏡,人車混行的道路上,所有人都在最後一釐米才停下來,一路上險像環生,心驚膽顫,好在也沒出什麼事。

為什麼印度城市突突盛行?或者說為什麼僅靠突突就能解決瓦拉納西這種幾十萬人口的城市的交通出行?這是初到印度的我一直疑惑的問題,後來覺得一點也不奇怪。和30年前的中國一樣,印度城市人口規模雖大,但是職住就近平衡,並未形成明顯的中心商業區和集中的工業園區,人們的出行距離不遠,買東西就在門口街上的小店,上班也就是附近的機關、學校,或者就在家門口擺個小攤。突突要解決的是偶發的遠距離出行,這種需求不多的情況下,是很難維持一個公共汽車體系的運營(孟買、德裡等特大城市例外)。

突突司機可能是游客接觸最多的印度職業,也算是窗口行業了。和全世界一樣,主動攬客的一般習慣於開高價,就地還價、貨比三家都是必須的。非旅游區有些司機不懂英語,就很老實本分。司機普遍熱情洋溢,會隨時建議你去他的兄弟開的首飾店或者推薦一個很好玩的地方,咱中國人對此心知肚明,知道這些當然都是為了回扣,因此必須堅決回絕。

有意思的是,印度警察也坐霸王車。在瓦拉納西,我們包了一個胖師傅的突突車去鹿野苑,需要橫穿擁堵的市區,到一個路口,有個警察和師傅打個招呼跳上車來,坐在前排,我們明白這是坐霸王車,也不好多言,到了下一段擁堵路段,這警察大叔也被堵得不耐煩,突然跳下去指揮交通,截住雙向的車流,讓我們這輛突突優先駛出的混亂的車流泥沼,之後他再跳上來繼續前行,我們算是沾了這位大叔的光,節省了不少時間。還有一次是從瓦拉納西去相鄰城市的火車站,郊外道路晚上覺得不太安全,有個警察坐在前面正好充當免費保鏢。





精選遊記: 焦特布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