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游心得和建議之五(德國旅游評論:歐洲經濟頭號為何似是旅游“二流”?)

作者: 寶寶雲

導讀接著前面發比較瑞士與奧地利旅游的“之四”,這裡的“之五”再講講德國旅游業吧。同樣,不是游記,也不是具體的攻略,但或許有助於大家更好了解德國旅游的短與長,或者說增加一些總體性認識,對出游德國或有益處。畢竟,德國也是中國人在歐洲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驢評中也有大量的德國游記。 我自己雖工作與歐洲有關,對歐洲也多有游歷,但不是做旅游或旅 ...

接著前面發比較瑞士與奧地利旅游的“之四”,這裡的“之五”再講講德國旅游業吧。同樣,不是游記,也不是具體的攻略,但或許有助於大家更好了解德國旅游的短與長,或者說增加一些總體性認識,對出游德國或有益處。畢竟,德國也是中國人在歐洲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驢評中也有大量的德國游記。

我自己雖工作與歐洲有關,對歐洲也多有游歷,但不是做旅游或旅游研究的,所言主要基於自我觀察,非專業或錯訛之處請諒解。需要強調的是,雖然該文對德國旅游的不足多有點評,但是:第一,這些不足更多屬於德國旅游環境的客觀不足,而非德國人的主觀努力不夠,他們已經夠努力、夠專業。第二,絕不代表德國不值得一游(我自己去過四次累計四個月,以後也還會去)。第三,我其實某種程度上是一個“德國控”,是一個很欣賞德國人的創造力和工作精神的人(還是一個德國軍史的軍迷)。

德國堪稱歐洲最重要的國家之一,也毫無疑問是當前歐洲的頭號經濟強國。在世界範圍內,歷史上的德國和當代德國也可以說幾個主要強國或“世界大國”之一。在受過一般教育的大眾中間,德國的科技實力、德國產品的質量和德國人精細的工作作風都可謂有口皆碑。沒有德國的推動和作為主導力量發揮作用,歐盟、歐元和申根協議大概都不會存在。

在旅游業方面,德國也是歐洲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就旅游基礎設施和旅游服務的水平而言,德國旅游的質量也堪稱如同德國的工業產品。但是,若就德國旅游在歐洲的地位而言,我們大概最多也只能說德國是歐洲的旅游大國之一——請注意:這個“之一”是斷斷不可去掉的。說得直白點,德國的旅游業是很好,軟件硬件都很不錯,但就“旅游吸引力”而言在歐洲國家中實難言名列前茅。換言之,就旅游業的規模和收入而言,德國在歐洲也就是一個二等國家吧,這與德國的經濟和技術實力其實並不在一個檔次上,與德國的人口和幅員在歐洲的地位也不是在一個檔次上:如果不算前蘇聯國家(很多人在經濟和政治上仍不把前蘇聯看成是“真正歐洲”的一部分),德國的人口數量是歐洲第一,國土面積是歐洲第四。

為什麼說德國只是歐洲的二等旅游國家?數字說明問題。如我在上一篇比較瑞士和奧地利旅游的文章中所言,2011年歐洲的境外游客人數排名前十的國家是:法國(7950萬)、西班牙(5669萬)、意大利(4612萬)、土耳其(2934萬)、英國(2919萬)、德國(2835萬)、奧地利(2301萬)、俄羅斯(2269萬)、烏克蘭(2142萬)和希腊(1643萬)。另外,就來自境外游客的旅游收入而言,2011年歐洲前五是:西班牙(600億美元)、法國(540億美元)、意大利(430億美元)、德國(390億美元)、英國(360億美元)。顯然,不好說德國在歐洲是名列前茅,法國和西班牙才是歐洲旅游的超級大國(一個 問題值得大家思考:為什麼西班牙的游客數量比法國少很多,但旅游收入卻更高--這體現了西班牙旅游的更高績效?難道西班牙是購物天堂?可是通常我們是把法國作為首要旅游購物去處的)。

上述數據來自:http://en.wikipedia.org/wiki/World_Tourism_rankings#Europe

那麼,德國旅游業為何看似歐洲二流?個人認為,主要理由如下:

1、就人文景觀(歷史建築、博物館等)而言,德國存在著難以彌補的先天不足。我不是說德國的人文景觀不好。對任何一個游客而言,不管是以前是否去過德國,都會承認德國的人文景觀有很多可看之處。但是,從比較的角度而言,德國人文景觀的總體吸引力應該說在歐洲是不比法國、西班牙和意大利這三大西南歐大國的。甚至,很多人認為趕不上英國。這點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釋德國在對海外游客吸引力上的差距,尤其是對那些初次訪歐或想先看歐洲“最好的”人文景點的游客。從一般感覺或常識角度講,多數中國游客也會首先把法國、意大利、西班牙看成歐洲人文景觀的代表性國家吧。比如,就王宮或皇宮而言,我想大家不會認為柏林或波茨坦等地的昔日皇宮夠得上凡爾賽宮甚至溫莎城堡和維也納的美泉宮等的等級(再強調,本文的比較只是基於對游客吸引力的總體高低,絕非是對其中某一方的虛無主義,更非藝術或美學方面的辨析)。

再比如,德國有不少較多保留古典氣息的城鎮是大量游客訪問之地,比如海德堡、bamberg、rothenburg(羅滕堡)、regensburg(雷根斯堡)等。但我想就這種古老城市建築而言,德國也只能說有其特色,而不能說勝過法意。而且,想強調的是,我們今天在德國見到的很多古建築或古城其實是新建築或新城。二戰中德國遭到了極大規模轟炸,沒有遭到空襲的城鎮屈指可數(有人說只有4-5個豁免,bamberg可以算一個)。一些城市比如科隆、德累斯頓等可以說被夷為平地,像柏林、法蘭克福等幾乎也被炸得差不多了。羅滕堡是40%被毀(有游記說羅滕堡是二戰中德國唯一免遭空襲的城鎮,絕非如此。不僅遭炸,而且算是大轟炸),雷根斯堡則由於周邊有重要軸承廠所在地schweinfurt與後者一起被納入重點轟炸範圍。可以說,二戰是德國歷史建築和文物遭遇的一個空前大浩劫。但在二戰後,德國人力圖恢復多數城鎮的歷史風貌,所以根據圖紙、照片等重建了大量歷史建築(如果大家現在坐漢莎的航班來往中德,推薦看機上視頻節目中的一部紀錄片《鳥瞰德國》,是德國人自己拍的,是從1月到12月的德國景觀,鏡頭和音樂質量都很高,我最近一次去德國往返時各看了一遍,還想找地方下載收藏。其中也有介紹德國如何重建被毀建築的內容)。比如,柏林的不少歷史建築如國會大廈、勃蘭登堡門都算是重建的,法蘭克福的市政廳廣場的那些特色建築基本上也是重建的,羅滕堡的不少地方也是如此(甚至有老美專門寫論文探討歷史文化觀念如何影響了羅滕堡的重建)。應該說,德國人重建被毀城鎮的毅力與才華值得欽佩。但又不能不說,如果我們知道,我們作為游客面對的不少古典或中世紀風貌的城鎮或建築其實是現代仿制品,或者不太有把握它們是否是歷史原建,或許會少不少思古之幽情,至少會多了不少遺憾吧(正如面對一個大力整容過或疑似整容過的“美女”,雖然我們不能不肯定整容大夫的匠心獨運)。前年在北京的一次會上碰到一個老美,閑聊起德國旅游,他竟然說他去德國只參觀那些他事先經過查詢認為大體真正保持歷史原貌的城鎮。



(歷史圖片:大轟炸後的科隆。一個未解的問題是:為何科隆大教堂周邊都給炸得差不多了,大教堂本身卻大體保留?當時可沒有精確轟炸技術。)再比如,就博物館而言,德國的博物館(首先是在柏林和慕尼黑的“博物館島”上)藏品類型和聲譽客觀而言肯定是趕不上法、意、英、西等國的代表性博物館(雖然我肯定德國的某些特色博物館是勝過他國的,比如大至寶馬博物館,小至mittenwald的小提琴博物館)。(比如,一些關於世界級博物館的排名雖不盡一致,但幾乎都無德國博物館入圍前十甚至二十,公認的最好博物館大致是(排名不分先後)盧浮宮、大英博物館、巴黎的奧塞宮Musee d'Orsay、紐約的現代藝術博物館、紐約的大都會藝術館、馬德裡的普拉多博物館、聖彼得堡的冬宮博物館、梵蒂岡的博物館等,甚至日本東京的國立博物館、墨西哥國立考古博物館、台北故宮博物院都排名比德國博物館高 。在我看來,一個國家應該有一個關於本國歷史的全景式博物館,但德國好像到2007年才建立了一個“德國歷史博物館”,而其藏品和內容仍很顯孱弱(希望不斷完善)。再比如,德國歷史上曾長期享有頂尖軍事強國的聲譽,這也在世界範圍內造就了一大班軍迷。但遺憾的是,德國竟無一家世界級的軍事博物館(想起了英國的令人稱贊的帝國戰爭博物館、皇家空軍博物館等),以至於我的某些軍迷朋友們甚至因此而覺得去柏林沒太多意思。

當然,德國也有享譽世界的人文景觀,個人首推fuessen附近的新天鵝堡,大家大概也認為是歐洲最美或最具有童話色彩的城堡吧。不過,一個外形內飾周遭環境皆好但體量不大且缺乏歷史底蘊(畢竟算19世紀末的近代建築)的新天鵝堡難以彌補德國在人文景觀上的缺憾(話說回來,還多虧了有新天鵝堡,否則德國尤其是巴伐利亞的旅游業又是一番情景。根據新天鵝堡網站的當前數字,每年平均130萬游客光臨該城堡)。

為何德國的人文景觀有上述總體局限性?原因甚多,比如上述的二戰轟炸的影響(相對而言,法國、意大利、西班牙和英國受轟炸的影響要小得多)。再比如,德國與法國的歷史迥然不同。法國在16世紀就已經是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到路易十六則達到王朝時代的鼎盛,既是歐洲頭號陸上強國,又有大量財稅來源,加之又有路易十六這樣一個好大喜功而且力圖留下歷史印跡的君主,堪稱歐洲極品的凡爾賽宮也就應運而生。而德國在在19世紀末前長期處於分裂,除了奧地利哈布斯堡王室長期作為其中的頭號諸侯尚有不俗財力(多少可以解釋維也納美泉宮堪稱上乘),以柏林為首都的普魯士王國則長期處於國小民貧且期處於節衣縮食擴軍備戰狀態(國王腓特烈威廉甚至靠給大臣畫畫再強迫大臣收購賺錢),其他諸侯的財力與心氣就更有限了。這的確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德國土地上王室建築的規模和華麗程度。再比如,就博物館而言,大英博物館和盧浮宮可以說在18世紀就已經作為博物館出現,而且得到了王室、政府和上層社會的大力支持,源源不斷地得到大量藏品的補充,這點是德國博物館在歷史上難以比擬的。再比如,我前面談到德國缺乏令人滿意的軍事博物館,這與德國人的心理重負有關,因為對德國軍事史的任何宏大的博物館式紀念都難以避免大寫特寫德意志帝國和納粹德國的軍事史,而這與德國人對歷史上戰爭責任的反思是有點背離的,或者說他們擔心遭到外人質疑。

2、就自然風景而言,德國也很難說勝過其他歐洲主要國家,甚至有所欠缺。德國的自然風光是很美麗的,無論是北德的平原、圖林根等地的丘陵、黑森林地帶、阿爾卑斯山地還是萊茵河、美因河、易北河的風光。但是,若要說德國在自然上肯定比法國、意大利或英國漂亮,似乎就比較勉強了。誇張一點說,歐洲從北到南,幾乎沒有多少不自然風光或環境不好的地帶。另外,德國的自然風光確有與周邊國家比有所欠缺的地方。比如,巴伐利亞的阿爾卑斯山地是德國的一個很漂亮的地方,但這個地方的最高峰才是不到3000米的楚格峰(zug),也是德國最高峰。這與瑞士和奧地利的高峰在數量和高度上差太多(就高度而言,可以說在後兩個國家實際上排不上號)。如果說山峰的高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坐纜車登頂後所覽景色的程度的話,德國在該方面是有一些受限的。 再比如,就山區湖泊的總體美麗度而言,我個人覺得瑞士強於德國(德國與奧地利各有千秋)。另外有一點或許純屬個人揣測了:或許由於奧地利和瑞士的很多阿爾卑斯地區位於南麓,受地中海暖空氣影響多些,德國則多屬北麓,個人覺得瑞士和奧地利的阿爾卑斯山水更多些嫵媚。與法國、意大利、西班牙比,德國的一大自然風光劣勢是,德國雖有海岸線,都是位於高緯度地區相對較冷和少些旖旎的北海和波羅的海沿岸,不像法意西有那麼長的地中海陽光海岸線。這對於吸引喜歡海濱度假的客人是非常不利的。其實,有很多人夏季在德國度假時,是把德國的湖泊當成海水浴場,但海濱和湖濱畢竟大不一樣,德國在這方面的短處不言而喻(不少德國名人也熱衷於在法國的黃金海岸或蒙特卡洛買房)。

3、其他不足。這裡就不展開說了,僅舉一兩處。比如,德國人比較嚴謹,不如法國人、西班牙人、意大利人甚至英國人那麼外向、開朗和搞笑,與此相關,德國人的性格和生活方式也相對內斂些,但這會讓不少海外游客覺得德國人和德國的酒吧或娛樂場所不那麼“有趣”,少了不少樂子。德國旅游局的一項調查顯示,外來游客中認為德國夜生活“exciting”只有17%。http://en.wikipedia.org/wiki/Tourism_in_Germany 再比如,在提供多語言服務上,德國仍有局限。比如,不少法國游客認為法語服務不如其所願。與此相關,加之自傲的法國人認為本國無論就人文還是自然而言都堪稱歐洲魁首,一個很有意思的數字是,雖然法國是歐洲人口第二大國(不算前蘇聯的話),而且德法是鄰居,但到訪德國的法國游客竟然比比利時人、奧地利人、瑞士人、意大利人、英國人都少(很有趣,去德國最多的游客竟然來自小小的荷蘭,其次是美國)。

上述調查還提供了一個數字:德國人旅游度假時,只有30%多選擇在本國度假。這是否也多少能體現多數德國人也覺得國外的月亮比家裡的圓?

盡管如此,再次強調的是,第一,上述短處只是德國旅游環境的客觀所限,德國人為改善旅游環境和提升旅游服務水平所做的努力是高水平的和必須承認的。第二,德國雖然人文或自然不能說有過人之處,甚至有短板,但海外游客還是很認可德國的獨特魅力。換言之,在我看來,雖然很多游客在人文上首選法國,風景首選瑞士,但他們仍願意去德國,我們中國人包括我在內應多也如此吧?第三,德國與他國相比,旅游環境也有其優勢。比如,德國的治安應比法國西班牙意大利英國都好,德國的干淨在歐洲也是名列前茅的(在上述調查中,看重德國的治安和衛生的游客分別占到了41%和47%),交通設施的先進與規範也不言而喻。還有一點值得一提,也是因為我在前一篇文章中較多談到了瑞士的高物價。德國的物價是比較合理的,與瑞士比仍是如此。但物價因素在德國的外來游客中受重視程度只有10%,這似也表明,旅游資源的質量而非物價才是決定一個游客想去哪的絕對決定性因素(所以,我們仍願意或非常願意去瑞士)。

總之,盡管寫了這篇文章,德國仍是符合我理想的德國,德國仍是一個值得信賴和值得一游的國家,雖然我個人更願意欣賞它的自然美景而非流連於其城市之中。

暫且歇歇筆了。


精選遊記: 柏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