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游中國》之(九)甘肅篇——《絲路走廊多彩甘肅(2)》

作者: Amy_tww

導讀同系列第一篇:《免費游中國》之(一)<山西臨汾:比北京更牛的帝都>(上) 2007年4月25日,吃完中餐後,考察組告別天水市旅游局領導,往蘭州方向進發。沿途依次經過甘谷縣、武山縣、隴西縣、定西市、榆中縣,經過5個小時的長途顛簸,中巴車抵達了蘭州市區。 蘭州市中心漸行漸近,高樓大廈逐漸多了起來。與考察組第一次到蘭州的同事一樣,我對這座� ...

同系列第一篇:《免費游中國》之(一)<山西臨汾:比北京更牛的帝都>(上)
2007年4月25日,吃完中餐後,考察組告別天水市旅游局領導,往蘭州方向進發。沿途依次經過甘谷縣、武山縣、隴西縣、定西市、榆中縣,經過5個小時的長途顛簸,中巴車抵達了蘭州市區。

蘭州市中心漸行漸近,高樓大廈逐漸多了起來。與考察組第一次到蘭州的同事一樣,我對這座我黃河上游的西北名城充滿好奇,眼睛不斷掃描著窗外的城市風景。回到根據地,郝處和李處主動地為大家當起了導游,不斷為指著路邊的風景並作介紹講解。

蘭州特色“四個一”

我是第一次到蘭州。但因為有個表哥在蘭州工作,很小的時候就聽表哥說過:在中國的西北地區有一個大城市叫蘭州,那個城市很窄很狹長,那個城市出產香甜的瓜果,那個城市中央有一條黃河,那條黃河上漂著羊皮筏子,那裡的人天天都吃面……長大後,讀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他在“五城記之蘭州”篇的一句話至今印像深刻:“……但我對蘭州印像最深的卻是兩宗美食:牛肉面與白蘭瓜。”

“李處,蘭州人是不是每天都吃面啊?蘭州市的黃河上還有羊皮筏子嗎?現在這個季節能品嘗到白蘭瓜嗎?”我忍不住一股腦兒將心中埋藏多年的疑問拋了出來。

李處笑了起來,笑容中透著開心與自豪。看到包括我在內的考察組很多成員都會這個話題很有興趣,李處站起來,滔滔不絕地介紹起來:

蘭州是西北地區第二大城市,是一座有幾千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是絲綢之路上最璀璨的明珠。蘭州最突出的特點可以概括為‘四個一’,也就是‘一碗面、一條河、一本書、一台戲’。

l 一碗面:蘭州拉面。中國出拉面的地方很多,但最有名、影響力最大的當屬蘭州拉面。蘭州拉面是蘭州人每天必不可缺的食物,早上吃拉面、中午吃拉面、晚上正餐還是吃拉面,在蘭州很正常甚至相當普遍。蘭州拉面講究‘一清二白三紅四綠五黃’,一清是湯清,二白是蘿蔔白,三紅是辣椒紅,四綠是蒜苗香菜綠,五黃是面條黃亮。在蘭州,拉面已經滲透到蘭州人的生活中,有關拉面的任何風吹草動,在蘭州都可能會引起一場風波。前一段時間,蘭州市不少拉面館將早餐的蘭州拉面從2.5元漲價到3元,在蘭州市民中引起軒然大波,很多市民向政府訴苦和抱怨。最後政府不得不出面干預,做出了每碗面不超過2.5元的最高限價。為了一碗面多收0.5元而動用政府干預,在全國可能絕無僅有。



l 一條河:黃河。蘭州是中國唯一的黃河穿越市區的大城市。黃河之於蘭州,是真正的母親河。蘭州市民喝的水取自黃河,蘭州市民休閑主要在黃河邊。很多蘭州人少年時期的玩耍、青年時期的戀愛、中老年時期的晨練,都在黃河邊度過的。

l 一本書:《讀者》。《讀者》雜志原名《讀者文摘》,因與美國暢銷雜志《Reader’s Digest》的中譯名《讀者文摘》重名,後改為《讀者》。《讀者》是中國發行量最大的雜志,月發行量近一千萬冊。中國很多的大中學生,都是讀著《讀者》長大的。《讀者》帶給廣大讀者的人文關懷、文學情懷,是蘭州貢獻給全中國的精神財富。

l 一台戲:《絲路花雨》舞台劇。《絲路花雨》首創於1979年,以絲綢之路的人文故事為主題,薈萃絲綢之路沿途各地歌舞精華,被譽為‘活的敦煌壁畫’,深受國內外游客的喜愛。絲路花雨歷經30余年經久不衰,連續演出近2000場,並應邀到幾十個國家巡回演出,是蘭州市的國寶級文化名片。



除了以上‘四個一’,蘭州還是出‘名嘴’的地方,中央電視台著名主持人朱軍、水均益、李修平,都是從蘭州走出去的。此外,蘭州還是著名的‘瓜果之鄉’……”

李處一番高度濃縮又生動幽默的介紹,一下子拉近了蘭州與我們的距離。我們迫不及待地到蘭州的景點體驗考察。

百年華誕中山橋

傍晚時分,考察組來到了位於黃河南岸的中山橋橋頭。下了中巴車,一座巨大的鐵橋躍入視野:鐵橋長約兩三百米,通過六個粗壯的鐵橋墩支撐,橋面水平跨越黃河。橋面寬約七八米寬,橋上游人如織,橋頭立著幾個石墩阻隔車輛。巨大的鋼梁、青黑的鉚釘、弧形的鋼架,透著歷史的滄桑與冷峻的堅固。初看外形,與上海蘇州河上的外白渡橋頗有幾分相似。

蘭州市旅游局的一位副局長已經等候多時了。一一握手完畢,局長親自向大家做講解:蘭州中山橋俗稱“中山鐵橋”、“黃河鐵橋”,位於蘭州市城關區濱河路中段。中山橋建於公元1907年(清光緒33年),1909年正式建成通車,是蘭州歷史最悠久的古橋,也是5464公裡黃河上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橋梁,因而有“天下黃河第一橋”的美譽。中山鐵橋長234米,寬7.5米,6墩5孔,橋上飛架5座弧形鋼架拱梁。清光緒33年(1907年),清政府在蘭州道彭英甲建議和甘肅總督升允的贊助下,動用國庫白銀三十萬六千余兩,由德商泰來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國人滿寶本、德國人德羅作技術指導,建起了黃河第一座鐵橋,初名“蘭州黃河鐵橋”。1942年改為“中山橋”。中山橋的建成,接替了黃河上500年歷史的鎮遠浮橋的班,開創了全年度、全時段通車的新紀元。今天的中山橋,已經成為了蘭州市著名的地標!”



走在中山橋上,撫摸著泛著青光的鋼梁和鉚釘,在早春的冰冷中,依然能感受到百年前建設大橋的激情與豪邁。走到中山橋中間,黃河在橋下安靜的流淌,臣服在中山橋的“鐵榴裙”下。放眼黃河兩岸,高樓林立,華燈初放,一座古老又年輕的新蘭州正在日新月異變化中。黃河的水面上,依稀可見幾只羊皮筏子,老船工正在皮筏子上激情駕駛……



最漂亮的“黃河母親”

從中山橋沿著黃河南岸的濱河路往西,,車行不到10分鐘,就到了小西湖公園。穿越小西湖公園,一座花崗岩雕塑端坐在黃河岸邊,“黃河母親”像到了。

眼前的這座“黃河母親”雕塑,由“母親”和“男嬰”組成構圖。母親秀發飄拂,神態慈祥,身軀頎長勻稱,曲線優美,微微含笑,抬頭微曲右臂,仰臥於波濤之上,右側依偎著一裸身男嬰,頭微左顧,舉首憨笑,頑皮可愛。雕塑下基座上刻有水波紋和魚紋圖案,源自8000年歷史的大地灣遺址的彩陶圖案。“黃河母親”雕塑前面是簇擁的花壇,背景是黃河北岸的白塔山公園。

公園的負責人介紹,這座“黃河母親”雕塑由甘肅著名的雕塑家何鄂女士創作,長6米,寬2.2米,高2.6米,總重40余噸,“母親”像征哺育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撓的黃河,“男嬰”像征快樂幸福、茁壯成長的中華兒女。在黃河沿線的很多城市有不少“黃河母親”雕塑,但這座雕塑是“最漂亮”的。

專家的眼睛是雪亮的。在全國首屆城市雕塑方案評比中,這座“黃河母親”雕塑獲得了優秀獎。如此“漂亮”的“黃河母親”,深受蘭州人民和國內外游客的喜愛。雕塑面前拍照的游客絡繹不絕,我們等了將近五分鐘,才抓住一個人少的間隙,抓緊拍了一個考察組全家福。



水車之都的水車博覽園

告別“黃河母親”,乘車沿著濱河路東行。大街上的路燈已經亮起,路邊的霓虹燈爭奇鬥艷。十幾分鐘後,我們來到了今天考察的最後一站——水車博覽園。

穿過停車場邊的入口廣場,眼前是一個造型獨特的木架結構的大門。景區負責人在大門口迎接考察組,並首先介紹起大門來:大門由形似兩座山的木架組成,分別代表蘭州的蘭山和白塔山,大門左邊的水池代表黃河,整體寓意蘭州是山水相連的美麗城市。

走進水車博覽園的大門,首先看到幾十個不同形式、風格迥異的水車,最大的有五六層樓高。在水車廣場中央,矗立著一尊雕像。走進一看,銘牌上顯示,他就是蘭州水車的創始人——段續。銘牌上介紹:段續,字紹先,號東川,蘭州人。明嘉靖二年(1523)中進士,任雲南道御使、湖廣參議、密雲兵備副使等。在任曾宦游南方數省,對南方木制筒車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便詳察其構造原理,繪成圖樣。晚年回故裡後致力於水車的仿制,幾遭失敗。於是二下雲南考察,獲得水道翻水之巧思,結合黃河水急等特點,終於在嘉靖三十五年(1556)制成了喇叭口水巷、凹形翻槽和巨輪式的黃河水車。段續的水車成功後,黃河兩岸的農民爭相仿制,一時間黃河水車四起,使干旱少雨的蘭州黃河兩岸農田得惠於段續所創制的黃河水車。至1952年,二百五十二輪水車林立於黃河兩岸,成為金城蘭州一道獨特的風景線。由此,蘭州又被譽為“水車之都”。

原來,段續不但是個心系家鄉發展的好官員,而且是位善於學習創新的發明家。我忍不住對眼前這位穿著官服的老哥心生敬意。



在水車博覽園的一角,我看見一個熟悉的身影——腳踏水車。看到它,我的思緒不禁飛回了我的中學時代:每年夏天暑假,我都要與媽媽和姐姐一道,用推車把腳踏水車拉到田野裡,在池塘邊架好水車後,兩人一組輪流上腳踏水車“踏水”,把池塘裡的水提到渠道裡,流到自家的水田裡。雖然多了來回運輸的麻煩,但腳踏水車的“踏水”效率比用臉盆“鳧水”快得多,而且,在腳踏水車上“踏水”可以一邊“走路”一邊觀景,優哉游哉。還記得,有一次得意忘形,從腳踏水車上不小心踏空,重重地摔在塘埂上,腿上摔了一個大大的烏青。

參觀完水車廣場,我們來到黃河邊的水車園。沿著黃河岸線,一溜排開了十二個大大的水車。每個水車正在慢慢旋轉,將低處的黃河水提到水車博覽園內,澆灌著博覽園內的花草樹木。在朦朧的夜色中,黃河、水車、自然、城市,和諧地融合在一起,構成了水車之都的美麗圖畫。


精選遊記: 蘭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