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游記之二聖城耶路撒冷

作者: 大大喜羊羊

導讀  以色列游記之二聖城耶路撒冷    2010年 耶路撒冷這個大名鼎鼎的城市,是世界上唯一的被三大宗教(猶太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共同視為自己的聖地。 耶路撒冷分為老城和新城,新城是以色列首都所在地。老城這座古城七座山頭環繞,八個城門出入(其中耶酥受難門終年關閉),三步一個教堂,五步一個清真寺,教派林� ...

  以色列游記之二聖城耶路撒冷

   2010年

耶路撒冷這個大名鼎鼎的城市,是世界上唯一的被三大宗教(猶太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共同視為自己的聖地。

耶路撒冷分為老城和新城,新城是以色列首都所在地。老城這座古城七座山頭環繞,八個城門出入(其中耶酥受難門終年關閉),三步一個教堂,五步一個清真寺,教派林立,聖跡比肩。教堂的鐘聲、猶太會堂的吟唱、阿訇的呼喚聲交響在這個古城的上空,五顏六色的觀光客和朝聖者們,穿行在戴帽留辮長須的猶太教徒和面裹素巾長袍的阿拉伯婦女中,而所有的聖跡,如今差不多都被密密麻麻的商鋪所包圍,聖城也還是需要人間煙火的。老城飽含著信仰,也浸滿了鮮血,多少世紀以來,輪番上演的征服者摧毀猶太會堂,把教堂變成清真寺,把清真寺變成教堂……歷史和現實、宗教和民族的交錯,構成了老城獨特的魅力。老城的中心位置便是“哭牆”及在其之上的“聖殿山”(這是猶太人的叫法,巴勒斯坦人不承認)。山上金光燦燦的伊斯蘭清真寺,山下黑壓壓的猶太教徒,兩個持戈相向的民族、宗教就這樣對立統一地糾結在一起,所幸猶太人的聖殿不是伊斯蘭教徒所毀。這是耶路撒冷最典型的畫面,也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奇特畫面。

耶路撒冷是耶穌生活、布道、殉難和復活的地方,在基督教徒心中可是個聖地,吸引著全球的信徒們前去朝拜。耶路撒冷的基督教聖地很多,比較有代表性的大約是這幾處:橄欖山上下的聖跡、耶穌走向臨終的悲痛之路、聖墓教堂、聖母教堂。

橄欖山

橄欖山,是耶城東面的一座長滿橄欖樹的小山,山上和山下分布著一些與耶穌生平事跡有關的教堂。“山不在高,有仙則靈”,這句話用在橄欖山上,是再恰當不過的了。

據《新約》稱:耶穌在耶路撒冷時,白天在猶太聖殿內布道,夜晚則出城在橄欖山住宿。由於這裡有很多耶穌的足跡,所以這裡是基督信徒心中極為神聖的地方。站在橄欖山上俯視著耶路撒冷老城,是拍攝老城全貌照片的極佳地點。老城中伊斯蘭的金頂、銀頂清真寺,在眾星拱月般的建築群之上閃閃發光,傲視群雄。這邊的橄欖山和對面的金頂寺下,兩邊的山坡上分別密布著猶太人和穆斯林的墓地,隔河相向,猶如兩軍列陣。





(城牆下是穆斯林的墓地)


(橄欖山下是猶太人的墓地)

從橄欖山往下走,一路可以分別參觀如下耶穌的聖跡:

基督升天教堂(chapel of christ′s ascension)。復活後的耶穌向弟子們講述了天國的事情,在第40天時,他便當著弟子的面從橄欖山升天了。為了紀念,公元4世紀時建造了這座升天教堂。





(基督升天教堂內的據說是耶穌的腳印)

主的祈禱教堂

主的祈禱教堂(church of the patermoster)。這裡是傳說中(如《路加福音》所記載)耶穌應弟子們的請求,教給了他們主的禱文的教堂。這裡最吸引人眼球的是其牆上的瓷磚上,用64種語言記述了主的禱文。







(中文的禱文)

主的哭泣教堂

主的哭泣教堂(sanctuary of dominus)。據說耶穌在升天途中遠眺耶路撒冷,邊流淚邊預言了它的滅亡。根據這段記載,1955年在這裡建造了這座教堂。教堂塑造成可愛的淚珠型,又稱作眼淚堂。從其內部向老城眺望,窗上的十字架正好和伊斯蘭的金頂清真寺重疊在一起。





抹大拉的瑪利亞教堂(church of mary magdalene)。

一座有著17個金色“洋蔥頭”般的俄羅斯正教堂。這位抹大拉不僅是第一個見到復活後的耶穌的人,還專程到羅馬皇帝那兒控告彼拉多(耶路撒冷當時的羅馬總督)對耶穌的錯判。





(抹大拉的瑪利亞教堂和內景)

山腳下的萬國教堂(church of all nations )和旁邊的客西馬尼園(garden of gethsemane)。

根據傳說,那裡是耶穌在耶路撒冷傳教時的住處。耶穌和門徒吃完最後的晚餐就進入客西馬尼園,一邊預感著其後將要來臨的災難,一邊汗流如血般地向天父祈禱。花園裡殘存的8棵橄欖樹,歷史悠久,相傳為耶穌時代所置,距今約2000年。





提示:

橄欖山位於耶路撒冷老城的東側,走路太遠了,可以到大馬士革門外面的阿拉伯汽車站坐75路公交車上去。如果想攝影,建議上午去,順光;如果傍晚你看到天上有雲彩,也可以趕緊坐車上去,拍一副日落西山紅霞飛的古城靚照。橄欖山的教堂中午12點都要閉門謝客,下午2點再開放,請掌握好時間。

橄欖山下來對面是老城的獅門,也是“悲痛之路”的起點,不妨設計為上午橄欖山,下午從“悲痛之路”到聖墓。如這樣安排,早上一定要起早,否則上午幾個點來不及看。

悲痛之路

  “悲痛之路”是耶穌受刑後背負十字架在人世間所走的最後一段路。

據《新約全書》記載,隨著耶穌傳教的名氣越來越大,引起了猶太人上層的注意。當時猶太人最討厭耶穌的一點,就是他自稱為神子。這是對猶太教最根本的褻瀆――神的褻瀆,所以猶太人要求判他死罪。當時統治這一地區的羅馬總督彼拉多下達了死刑的判決,於是耶穌被押往各各他山(今天的聖墓所在地)。耶穌背負著十字架走過的這1公裡長的路,就被稱為“悲痛之路”。從獅門進入老城不久就會看到一個牌子,用阿拉伯語、希伯來語以及英語寫著“Via Dolorosa”,這裡就是耶穌的“悲痛之路”開始。沿途共有14站,每站皆是耶穌跌倒或稍停的地方,都蓋有紀念性教堂,一直到聖墓教堂,第十至十四站都在聖墓教堂裡面。“悲痛之路”是基督信仰最神聖的道路,每個站的牆上都有一個黑色的鐵“鍋”上刻著羅馬數字。每年耶穌受難的日子,都有成千上萬的基督徒來此扛著十字架走這條受難之路,從米斯馬尼教堂,一路沿著耶穌赴刑場的足跡,走到聖墓教堂,從中感受耶穌所受的苦難。平日裡也經常有從各國來的信徒們扛著十字架在這條路上行進、祈禱。每周五下午3點,方濟各教會的修道士們都要背負著十字架在這條路上行進,而且在每一站都要停下誦讀有關耶穌在那裡所經歷的事情。人們一邊合唱贊美詩,一邊前進,沿途不斷有游客加入到這支隊伍中來。於是一大群人便在耶穌走過的受難路上緩慢前行,而這條狹窄的小巷現在是巴勒斯坦居民區,基督教文化每天都要在密密麻麻的伊斯蘭商鋪中間上演,這大概也是和諧的一種吧。



(獅門)



(悲痛之路)


(牆上的“鐵鍋”上的羅馬數字標明這是悲痛之路的第幾站)


(第三站,背負十字架的耶穌在此第一次跌倒,此為紀念教堂門框上的雕刻。)



(從外國來的基督徒們扛著十字架在每一站教堂門口跪拜祈禱。)



(周五下午,神父和修女們沿街肅立迎接朝聖的隊伍。)



聖墓教堂

  

這是耶路撒冷另一處基督教徒必到的聖地。從外觀上看,聖墓大教堂一點不起眼,擠在一群樓房中,既不華麗也不壯觀,門口就是逼仄的小巷子,但朝聖的人群還是源源不斷地如潮湧來。

聖墓大教堂一開始的時候是叫做“復活教堂”的,這是根據《聖經》中介紹的耶穌在此被釘於十字架上遇害、安葬並復活的地方建起來的一所教堂。這座教堂曾經幾度被毀掉,而後又多次被重建起來。在1149年的時候,歐洲十字軍在原來“復活教堂”的基礎上進行了重建,這就是現在的聖墓大教堂。

接受了審判後的耶穌背負著十字架來到各各他山,《聖經》詳細地記載了他到達這裡後的種種事情。根據這一件件事在該教堂附近建了許多小教堂,由羅馬天主教、亞美尼亞教派、科普特教派、希腊正教等分別管理,故此可以看到不同宗派的法衣、宗教儀式、習慣等。如果你有興趣,不妨在裡面慢慢觀察。有趣的是,因為各教派各不相讓,所以每天早晨由伊斯蘭的阿拉伯少年負責把門打開。與伯利恆聖誕教堂內群雄割據一樣,教堂內被分為古羅馬長方形教堂,殉教教堂和內有耶穌墓的復活教堂等許多不同的勢力範圍。教堂內殿中石柱林立,聖龕處處,遍布著大量傳說中的聖跡和遺物,令人目不暇給,但有三個地方總是擠滿信徒。





(壁畫-從十字架上放下的耶穌)油膏大理石

一進門就能看見一塊巨大的紅色大理石,這是從十字架上放下來的耶穌塗抹香油的地方。大理石上永久地留下了殷紅的石紋,石紋確如血絲交織,猶如斑斑血跡,引得信徒們紛紛在此痛心疾首地跪拜撫摸祈禱    



聖墓

其實和聖誕教堂一樣,一進門你就應該直插中庭趕緊排隊去,那隊伍永遠排不到頭的,這裡就是聖墓了。聖墓也是在大廳裡一間小房子的地洞中,狹窄的空間每次只能容下一人進入。為此我覺得奇怪,怎麼聖跡都是在地洞裡的?聖母瑪麗亞的故居、亞瑟的故居、聖誕之地、聖墓……洞穴中那些大理石的雕刻和美麗的絲絨掛毯在燭光掩映下把人帶入一個恍惚的天國境界,信徒們無不懷著沉痛和虔誠的心情跪拜親吻那塊大理石的墓碑。





(游客在聖墓門前排隊,進去下到洞裡)


(墓室內部,每次只能進去一人)


祭壇

在二樓與羅馬小教堂相鄰的希腊正教會小教堂裡設置了一個富麗堂皇的祭壇,有耶穌受難的神像。祭壇下面有個小方洞,據說裡面的岩石上做了記號的地方,是放置釘死耶穌的十字架的地方,耶穌就是在那裡斷的氣,這是“悲痛之路”的第十二站。從世界各地來的信徒們,望著十字架上的耶穌早已肝腸寸斷,還未到跟前就跪倒在地,然後依次困難地鑽到祭壇下那個小洞中噓唏祭拜一番。







(這個地下石窟據說是耶穌臨刑前一晚被關押的地方)

聖母教堂

  

在老城牆的錫安門(靠近雅法門)南側,有著美麗壯觀的尖塔的瑪利亞永眠教堂(basilica of dormition abbry)高高地矗立在那兒,整個老城都能看見它的身影。這座教堂也是游客必到之處。一是在教堂的地下,可以看到用櫻桃木和像牙做成的長眠不朽的瑪利亞像。另一個就是大名鼎鼎的耶穌與12門徒共進最後的晚餐的房間,令人驚奇的是,這裡的環境與達芬奇的畫作十分相似。







(耶穌和12門徒共進最後的晚餐的地方)

  耶路撒冷乃至整個以色列,耶穌及其門徒們的聖跡、遺址不勝枚舉,難以窮盡其全。吾輩亦非信徒,只是走馬觀花地外行看熱鬧罷了,但畢竟還是大致地參觀了有關耶穌一生的主要紀念地點(不敢亂說是景點),對基督教有了一個初步的感性認識。這對我這個一竅不通的人來說,用我們曾經流行過的話來比方,猶如“從奴隸社會直接過渡到了社會主義”,收獲極大。畢竟,基督教文化是西方歷史和文化的基礎,也應該成為一個想更多地了解世界的旅行者的知識儲備。基督教的宏偉巨制的大教堂遍布全球,偏偏這個發源地的各種教堂卻是樸素簡單,形成強烈對比。

由於要去以色列朝聖,所以臨時補習了一點基督教知識,這裡與許多像我一樣懵懂的人分享一下。我國宗教界稱之為“基督教”的教會,在國際上和學術界稱為新教,也稱基督新教,以區別於天主教和東方正教。1807年基督新教才正式傳入我國,在中國民間稱之為“耶穌教”,因此,基督教這一名稱在我國境內單指新教。

國際上信奉耶穌的基督教是天主教、東正教、基督新教的統稱。這三個教會的信徒都稱為基督徒。在三個教會中,天主教會是原始基督教會的直接延續和繼承者,又稱羅馬公教。東正教是在1054年由天主教分離出來的東方教會,也稱為東方正教,1965年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後,逐漸與天主教共融,成為組妹教會,結束了東西方教會長期分裂的局面。十六世紀時,德國的一位天主教神父馬丁路德因反對當時羅馬教會為募集資金修造彼得大教堂而頒發贖罪券,最終導致擁護馬丁的人另立門戶,與羅馬教會分裂,是為新教。





(耶路撒冷老城的城牆也是一景,可繞城一周,登牆需買門票)



(耶路撒冷老城的主要進出城門--雅法門外,矗立在城牆之上的是大衛塔)



(耶路撒冷巴勒斯坦人集中居住區的大馬士革門)



(大馬士革門內商鋪雲集)



(耶路撒冷老城內巴勒斯坦人居住區街巷)



(耶路撒冷老城內巴勒斯坦人居住區的巴扎)



(耶路撒冷老城內猶太人人居住區街巷)



(伊斯蘭教的聖地金頂清真寺)



(伊斯蘭教的聖地銀頂清真寺,正式的名字是阿克薩清真寺,巴勒斯坦民兵組織“阿克薩烈士旅”的名字即源與此)


(聖殿山上伊斯蘭的聖地金頂寺和山下猶太人的聖地哭牆)



(老城內猶太人心中的聖地--哭牆)



(耶路撒冷老城雅法門外的地下商業街)



(耶路撒冷新城的步行商業街)

提示

  在耶路撒冷觀光,一定要查閱各家教堂的開關時間,然後做一個計劃,這樣才不會顧此失彼。如周五清真寺不對非教徒開放,而這天下午基督徒會在“悲痛之路”上游行。周五下午到周六日落是猶太人的“安息日”不開門不上班。這裡提供我當時的計劃安排供參考(從早到晚的先後順序):

周四――橄欖山、金頂銀頂清真寺、伊斯蘭博物館,周五――老城、聖墓教堂、悲痛之路、聖母教堂,周六――伯利恆、“米阿沙裡姆”街區,周日――新城:大猶太會堂、大屠殺紀念館、以色列博物館、時間隧道電影。這樣的安排很緊張,以至於沒有時間去走城牆(上城牆要買票)。

耶路撒冷老城裡教派林立,民族紛呈,主要分為四大居住區:巴勒斯坦人、猶太人、基督徒、亞美尼亞人,大大小小的教堂寺廟,環繞的城牆、高高低低的小巷、密密麻麻的商鋪,構成了一個五光十色、古老滄桑的古城,很值得你在此停留、徘徊。

老城裡除了出租車就是走路了,公交車都在城外運行,好在老城裡面積也不是很大。

建議住在老城裡,因為耶路撒冷的“景點”,尤其是基督教的聖跡,基本在老城內外。

長途汽車站在新城,最好事先想好你要去老城哪個門,以便選擇公交路線。雅法門是主要進出的門,但巴勒斯坦人集中在大馬士革門附近。兩個門之間步行約20分鐘。

新城的參觀去處因人而異。我感興趣的是:大屠殺紀念館、以色列博物館及其中的死海古卷館、大猶太教會堂(上午11點前免費開放)。還有一個介紹猶太歷史的動感電影院――時間電梯(the great synagogue)很有意思,可在劇烈的上下左右晃動中(世博會上海館中的動感電影大概就屬此類)了解一些最簡要的猶太歷史。但對一無所知的人來說,濃縮在30分鐘裡的進程不太容易看明白。座位上有耳機,你可以向工作人員要求中文解說:普通話Mandarin,不要說Chinese,因為還有廣東話也算中文。

死海古卷

  

指1946年-1956年間在耶路撒冷東部死海沿岸11個洞穴中發現的近4萬個書卷或書卷的碎片。這些書卷大都儲存在瓦罐中,大部分是以希伯來文寫在羊皮上的,少數用亞蘭文(阿拉米語)和希腊文寫成。據估計,古卷的成書時間從公元前3世紀到公元一世紀不等。古卷中最重要的文獻是希伯來文《聖經》抄本,即《舊約聖經》,除伊斯帖記外,《舊約聖經》中的每一部分都能在死海古卷中找到。古卷的發現解決了許多以前學術界在舊約及新約經文上的爭議。 


精選遊記: 耶路撒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