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在廈門發呆的日子

作者: Jakelin

導讀在廈門玩了幾天,沒有選擇很多背包客都喜歡的青旅,而是選擇了家庭旅館,在網上淘了很久,最終相中了位於黃厝塔頭村的旮旯旅館。 從馬路進村的塔頭路。PS.後來才知道塔頭路上那兩排是芒果樹,芒果成熟的季節,早起可以去路上撿芒果! 塔頭村裡的老房子,牆上還有毛主席語錄 旅館小院與露台。我看書、寫字、拍花拍草拍月亮的場所 相中這家旅館主要是因為� ...

在廈門玩了幾天,沒有選擇很多背包客都喜歡的青旅,而是選擇了家庭旅館,在網上淘了很久,最終相中了位於黃厝塔頭村的旮旯旅館。

從馬路進村的塔頭路。PS.後來才知道塔頭路上那兩排是芒果樹,芒果成熟的季節,早起可以去路上撿芒果!



塔頭村裡的老房子,牆上還有毛主席語錄



旅館小院與露台。我看書、寫字、拍花拍草拍月亮的場所





相中這家旅館主要是因為美麗的環島路,現如今環島路騎行是廈門的旅游項目之一



有超級平整舒適的跑步道(紅色路面是行人和自行車專用道)



從旅館步行十分鐘就可以到達海邊。天氣好的時候可以在這裡撿貝殼、撿海螺、撿石頭,沙灘上比我更風雨無阻的是拍婚紗照的,我比他們幸福多了,想蹲蹲想坐坐想走走,不必擺那些難度系數很高的POSE,另外不管心裡高不高興臉上永遠要有高興的表情。看來結婚也是件體力活。

廈門海不是每天都這麼藍,天越藍海水也越藍。不知道這世界上有沒有人不喜歡海,聽上去跟不喜歡錢一樣不可能。在這裡,你可以什麼也不干,就這樣坐著:這大約就是現在很流行的發呆吧。我總覺得發呆是件很無聊的事,但在海邊就不會,因為那濤聲,一聲一聲地湧來,我喜歡傾聽,那無盡的訴說。



沒有藍天白雲的日子去哪裡呢?到中山路去吃吃喝喝,廈門的美食隱藏在諸多的小巷裡,我喜歡那尋覓的過程。決定住在塔頭時我擔心的唯一的問題是不在市中心,吃飯會成問題。事實證明我的擔心是多余的,塔頭村有比市區便宜三分之一的物價,平時吃個家常菜再實惠不過。有興趣可以坐家樂福的免費班車去市中心,每次去吃上幾種特色美食,再到家樂福買點日常用品,差不多可以說過上了性價比最高的生活。

廈門海並不算特別出色,它的顏色隨天氣而變,陰天裡灰蒙蒙的,晴天也只在空氣清朗的日子裡才呈現一片湛藍。

去海邊光睡個覺遠遠不夠,石頭是一定要撿的,廈門的石頭質量相當好,就是體積小。除了石頭海邊盛產的貝殼、海螺我自然也不放過。漸漸地發現,很多貝殼海螺都會有一個小洞,令我想到可以自制手鏈項鏈等。這個項目令我興奮,我最終完成了若干手鏈和項鏈。



一個那麼小的小孩蹲在自己壘起的圍城裡靜靜地面對著大海,不得不說,廈門,很文藝。



我常聽別人說明天要去看日出,我也想去,但早起對我來說太痛苦,然而最頭疼的是,我不知道哪一天確定會有日出,如果起個大早,卻沒看到日出,那簡直是慘絕人寰。再說,我也不著急,反正我又不是呆一天兩天。對啊,我們明天要走了,他們這麼回答的時候言語間或多或少地會流露出不舍。終於到了我要走的一天,為了省錢,我定了廈門北的車票,加上公車車費,可以省七塊錢。代價是要多花一小時趕火車,沒關系,時間咱有的是。上午九點五十的車,計算了一下,七點半必須上第一輛公交車。既然如此,我索性再早起半小時,去看個日出:這不是離開廈門的傳統項目嘛。天公作美,日日大晴。六點半到海邊,正是時候,東方開始泛紅。日出時間是七點,太陽升起來只是幾分鐘的事,那份美,不是語言、照片能傳達的。也絕對值得趕晚上九點火車的人也起個大早。再沒有比這更完美的告別廈門的方式了。



來廈門玩的人,一般安排三天行程:鼓浪嶼一天,廈大和南普陀一天,環島路中山路一天。經常聽從廈大回來的人說起那裡一塊錢的蛋撻,說起芙蓉餐廳,說起芙蓉隧道,說得我都想去那裡吃飯了。

去了第一件事是吃。一塊錢的蛋撻味道令人感動,還有二塊錢的芝士蛋糕。還沒進門就喜歡廈大了。進門就更喜歡了。兩排假檳榔樹齊刷刷地向前延伸去,高大筆直,迎面而來的熱帶風情給看慣了江南秀麗的我們以完全不同的感受。



左側就是群賢樓群,淺色磚牆紅色木窗,瓦頂是赤橙、湖綠兩色,果然在藍天襯托下華美無比。當天是周末,周末的好處是不限時壞處是人多,游人又那麼喜歡留影,要拍一張相對干淨的照片很費了一番時間。



往前就是魯迅紀念館。1926年下半年魯迅先生在廈大,據我所知他在廈門的日子並不愉快。有天在曾厝垵的書店,又重新翻看了一下先生當時寫給許廣平的信,寫到廈大:我新近想到了一句話,可以形容這學校的是“硬將一排洋房,擺在荒島的海邊上”。廈門是一個荒島時,這考究的洋房已經存在,如果說是為了配合它們的富麗,周遭才漸漸變得如此繁華,我也願意相信。這是我在等候拍照時的胡思亂想。

參觀魯迅紀念館時,我想到的是,先生之了不起,在於他很有些看不起的地方都很看得起他,包括廈大,包括他後期生活了近十年的上海。但因為在上海的生活比在廈門愉快,我總隱約地看到先生寄予上海的些許情感。紀念館裡我最感興趣的是各地的老照片,我在裡面尋找過去和現在的聯系。紀念館外有很多人停下來拍照留念,館內卻人煙稀少,倒讓我有機會好好地發了一回思古之幽情。



從紀念館出來,再次面對陽光的直射時,感覺自己被曬回了現實。想到新近很時髦的一個題材:穿越。

之後瞎晃晃到了建南大禮堂,坐車從大學路經過時,常常會為之側目,總想著有一天要好好來拍一拍。這裡可算是廈大攝影作品的經典之地,經典之處包括把操場的弧形看台作為畫面主體,其作用卻是突出禮堂的氣勢。



逛完再回去,經過芙蓉宿舍。走廊上掛著的各色衣褲,一下把我拉進自己的學生時代,我甚至聞到了大學宿舍特有的潮濕氣息。我不能舉鏡,原因很復雜,好像是怕無意拍下了別人不願意展示的隱私吧。

來到芙蓉湖畔,一派怡人春色,這兒完全不像校園,純粹是公園了,而且是談情說愛的公園。



芙蓉餐廳只是上去看了一圈,裡面的東西以我看來並不如傳說,價既不廉物亦談不上美,下樓時一抬頭,看到月亮已掛在天空,時間不過三點半。芙蓉隧道裡滿是塗鴉,我以為太卡通不適合我,直接略過。

本應登上南普陀寺再拍一張廈大全景,但我最不喜歡爬山,而且還想從白城步行回去,所以從白城校門出來。

可惜白城沙灘沒有拍,因為人太多。只在天橋上俯看了一下環島路。



說到廈門大學,必須推薦一個美食,那就是廈大旁邊的南華路23號的樂糖大章魚。



好不好吃看看這個吃完的盤子





鼓浪嶼是廈門最著名的景點,到了廈門哪兒都可以不去,不可以不去鼓浪嶼。或者說,很多人來廈門就是為了去鼓浪嶼。上島不用門票,只需要買八塊錢的來回船票,進景點要買100的聯票,大多數人都會選擇瞎逛逛,不進景點。

上島一路往上瞎轉,看到一條向下去的小巷,路旁開滿了三角梅,我想拍兩張,但有一群游客沒完沒了地在那裡拍照,我只能先下去。結果他們也跟著下來了,我趕緊再折回去。我就這樣跟人群玩著捉迷藏的游戲。島上大部分老房子已被改造成客棧,所有的客棧統一是小資風格。不可謂不漂亮,但看多了不免審美疲勞。何況,我更想看它們原來的樣子。



鼓浪嶼再也不是曾經的安靜古老的小島了,只有在一步步往深處行走的過程中,在那些遠離景點路線的角落裡,才隱約有一些當年的記憶浮現出來。而且,相當模糊。



廈門居民區門前的水表真是蔚為壯觀



參觀的唯一一個景點是鄭成功紀念館,因為免費。從館內下來時,太陽出來了,天空為之豁然泛藍,此時正適合拍照。只是道路狹窄,庭院深深,能拍到的也只是屋頂一角。



不覺到了龍頭路,滿眼小店滿街人流,我嚇了一跳,這簡直就是南京路嘛。瞎逛了一圈,發現一個有趣的現像,所有的果汁都是馬拉桑。龍頭路有N條,門牌號的編制毫無規則,要在這錯綜復雜的情況下找到正宗的那家店全憑運氣。當然也可以問當地人,你說那家海蠣煎在哪裡。還有一個辦法就是看哪家在排隊。我也去湊熱鬧吃了一份海蠣煎,然後回客棧休息,等傍晚光線好時再出動。



從海邊走到漳州路,再來到復興路,進毓園參觀下。復興路上果然有很多極美的老房子,我很是歡喜。



從延平路到兆和路,再到鼓聲路、港後路,都沒什麼人,直到菽莊花園,剎時又熱鬧起來,只能鑽進小巷。

當我以為只是一般的無名小弄時,不意來到海壇路,驀然發現一片古厝。再往前走時發現這裡也是文物保護建築,叫四落大厝,對面還有大夫第,卻完全敗落了。建築年代都是清嘉慶年間。我想,只要有足夠的耐心,總會有不同的發現。



逛到五點離島。感覺島上熱鬧的地方永遠熱鬧,安靜的地方永遠安靜,也根本不需要趕早或趕晚。

曾厝垵是廈門新興的游玩點,離我住的塔頭三站路,碰到個好天氣,就去轉轉。曾厝垵就是個小漁村,不知從哪天開始這裡一夜之間冒出上百家小店,一時間就成了小資聚集地。到那兒發現,這裡的門牌號也一樣毫無規則。上海地方雖然大,但門牌號紋絲不亂,每到一處按門牌號找地方一直是我頭疼的一件事。曾厝垵的整個村子密密麻麻全是小店,吃的喝的住的買的,店都裝修得挺有風格,但是風格絕對不能成為吸引我的元素。游人不少,全是年輕人,他們還喜歡拍那些小店,還喜歡蓋章,這是跟鼓浪嶼學的,他們才是這裡的目標客戶。



曾厝垵的這個7桃小酒吧據說是個艷遇的地方,晚上不妨去坐坐;) 能喝酒的可以試試他們的"如果還有明天" 一杯倒哦!



我喜歡的這種,已經很難見到了。



我總是喜歡花花綠綠的地攤,不用買,看著就滿足了。



不覺走到了村子外面,在一家學校門前看到書店,進去看看。有一本魯迅的家信,1926年9-12月致許廣平的,正是在廈門大學。我饒有興致地看他怎麼寫這個城市。

十一月一日燈下:此地這幾天很冷,可穿夾袍,晚上還可以加棉背心。

十二月十二日:我想廈門的氣候,水土,似乎於居人都不宜。我所見的人們,胖子很少,十之九都黃瘦,女性也很少美麗活潑的,加以街道污穢,空地上就都是墳…

看來廈門的變化是巨大的,魯迅先生大概想不到,現在這裡已經成了很宜居的城市,街道不再污移,空地上不再是墳,而是綠化。另外,這年月,早就不流行胖了,瘦才是美女們夢寐以求的。

香遇巴裡,裝修簡單,很低調裝修的一家東南亞餐廳,可是服務跟菜色做得挺好的。咖喱蟹、什麼桂花魚?酸辣的。冬蔭菇湯。非常可口。餐前水果很有意思,居然是甘蔗,甜甜的很開胃哦。椰汁西米露是我喝過的最好的,木有之一。







我住的客棧在塔頭,全稱是黃厝塔頭村。在曾厝垵和塔頭之間還有一個溪頭村,村口有一個進明寺,村裡只有幾家店,規模很小。



塔頭是我喜歡的那種,不像溪頭那麼冷清也不像曾厝垵那麼熱鬧。除了吃的東西有限,和村裡太多正在改建新建的客棧外,其他都好。幸好我們住的這一片相對清靜。

我很喜歡那人字形兩頭高高翹起的屋頂,還有兩側小小的窗戶和雕花。我總以為那就是叫作“厝”的屋子。



很多村子裡有這樣屋頂裝飾華麗的廟,應該是媽祖廟吧。可是從來也沒看到有人在這裡拜,莫非是現在的漁民都改開客棧,改拜財神爺了。



在廈門發呆時做過的事,總結下來是,睡、吃、溜達、拍照、看書、寫字、跑步、寫日記、上網、聊天和看電影。

溜達的主要去處是海邊。也會去廈大等景點轉轉。也去過華僑博物館和廈門博物館。前者在市中心,公交博物館站就是。建築很有特色,展品也有些規格。



後者還特意坐了一趟車去,在一個類似商業文化中心的地方,很是一般。

場地巨大的美術館采用流行的工廠式裝修,空無一人。



我很喜歡大同路,那裡附近集中了廈門大部分弄堂美食。大同路跟中山路一樣,兩側也都是騎樓建築,只是中山路的修得更整齊。



我倒覺得大同路更親民更生活,常看到路邊放著一幾兩三小凳,幾上是陳年的茶壺茶杯,靜靜等待著主人得空來沏上一壺。



也常看到在此喝茶聊天看報休息的人們,講著外人聽不懂的閩南語,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過著屬於他們的家常日子。



我也喜歡八市。我喜歡踩著濕膩膩的地,穿梭於迎面碰上人都要側身的弄堂裡,參觀那些魚蝦肉菜。它們混雜出來的味道當然並不好,這略微帶著些肮髒的熱鬧擁擠,總讓我覺得是這城市向來有之的市井之氣。我在這裡看到過大紅糯米團和點著紅胭脂的糕,應是用來祭祖或當喜禮;我在這裡吃過三塊錢的鍋邊糊、拌面,和不常見的滿煎糕;這裡有我超喜歡的糯米炸,後來推薦給別人,沒想到引來一片驚艷之嘆,最初我還以為只有我喜歡這不起眼的小食品。



第一次看到思明南路上這樣的門牌號覺得很新奇,還什麼什麼之前列,好像需要翻譯的文言文。等在鼓浪嶼和曾厝垵、塔頭見識了那種毫無規律的門牌號後,就覺得還不如來文言文呢。



在廈門住的旅館叫旮旯,我喜歡這裡。旅館的氣氛基本上是熱鬧而平等。旅館的管理,令人欣喜的是,衛生狀況良好,其他,就是沒有管理或者沒頭沒腦式的管理。

院子裡的花花草草讓所有人愛,廈門的氣候也讓這花園永遠有聲有色。我喜歡在戶外呆著,在院子裡看書、寫字,有花草清風相伴,夫復何求?



上圖是我的房間,下圖是旅館讀書室。



去廈門時拿了超厚的書,《狀元媒》,一看就放不下了。因為只拿了這一本書,所以都得省著點看,舍不得一口氣看完。我習慣包書,出發前一時找不到合適的包書紙,抄起小朋友的國畫習作代用。宣紙很不禁用,每天被我揉來捏去的,天天一付垮像。我卻又喜歡那說不清道不明的墨跡,書放在床頭,心裡頭踏實。終於有一天它爛得再包不住書了。



塔頭不方便的是吃,村裡的吃食就那幾種,所以我的早餐幾乎都是市裡買回來的糕點。廈門的糕點價廉物美,很喜歡特香包的幾種小點心,蓮寶餅和椰子餅等。偶然買了一次義蘭中糖餅店的蛋卷,更好吃。

從左到右從上到下依次為:蛋卷、蓮寶餅、椰子餅和自制芒果吐司。



飯我一天兩頓,水果倒要一天三頓。廈門的水果種類多質量好,價格有高有低,自然我只要挑便宜的吃就行了。最喜歡的黃芭樂(榴蓮除外,因為貴,不可能常吃)有點可遇不可求,因為超市裡固定攤位上都只有綠芭樂,黃芭樂是本地產的,只有本地果農挑著擔子沿街賣,碰到才能買到。價格三塊五左右(綠芭樂的價格只有一塊多)。有一次給一位同屋女孩吃,差點把她吃哭了,說各方面都是她理想中的水果。可惜芭樂特別不好攜帶,一碰就爛,只能在當地吃個飽了。楊桃也很不錯,魯迅先生也寫到過:我以為味並不十分好,而汁多可取,最好是那香氣,出於各種水果之上。是的,楊桃和芭樂都是一股好聞的清香,我喜歡把它們放在床頭,聞著那味道入睡。另外我常吃的還有木瓜、火龍果等,都是二、三塊錢一斤。



出門去吃,總是吃了這個又想那個,吃不過來。久聞廈大附近物價便宜,過去大吃一頓,果然性價比超高。廈大的學生還真是幸福。



鼓浪嶼上的美食也不計其數,只是價格太高。我在點評網上選了幾種人氣高的嘗了一下,都很不錯。在鼓浪嶼上吃東西要排隊,因為不排隊的都是可以忽略的。



廈門有一塊錢的蛋撻,二塊錢的芝士蛋糕,三塊錢的鍋邊糊、扁食、面線糊,四塊錢的拌面等等,讓人沒法不愛上這裡。

廈門的小吃品種繁多,有機會嘗試了很多。臨走在旅館的留言簿上手繪了一張弄堂美食地圖,別人看了稱我為吃貨。其實我算不上是吃貨,不過是有閑。



八婆婆燒仙草。4塊錢的價格令所有人傾倒。配料之豐富,足可當半頓飯吃。廈門的物價跟上海比可能要便宜一半,當然也有說這裡物價高的,但面對八婆婆燒仙草,所有人一致稱頌。連我這個從來不喝飲品的人都喝過N杯。





餡餅、葉氏麻糍。餡餅是廈門特產,味道不錯。據說最好吃的是中山路的鼓浪嶼餅鋪裡的鼓浪嶼餡餅,廈門最老牌最正宗的餡餅。葉氏麻糍獲得了99%的好評,連平時不吃甜食的人都贊不絕口。可惜我兩次吃都是蹭的,沒拍照,但它的外表真心很普通很普通。





糯米炸。因為胃口有限,看到有人圍在某處買吃的,我就習慣了先不買,站在一邊觀察一陣,如果十個有九個在買某一種東西,我才出手。糯米炸就是這樣發現。這個小攤在著名的台灣小吃街路口,見有幾個本地人圍著,都在買糯米炸,價格只是區區一塊錢,就買了一個。沒想到味道出乎意料的好。之後無數次路過那裡都會去買一個吃,還推薦給別人,也獲得一致好評。做法看似很簡單,就是略有厚度的片狀糯米用油炸一下,出鍋後在白糖粉內蘸一下,但香糯無比。



海蠣煎。廈門都有賣海蠣煎的,我吃過最好的是思明南路弄堂內的蓮歡,雖然無形無狀,但一點都不腥,很是滑嫩。





蝦面。廈門最著名的蝦面是弄堂內的新廈蝦面,但因為7塊錢一碗的價格讓我覺得不如佳味再添小吃店5塊錢的,並沒吃出來兩者之間的區別,配料後者還更豐富。

佳味再添的蝦面、芋包、花生甜包,都是性價比很高的特色美食。



廈門很著名的美食還有黃則和的花生湯,甜到不正常,不知為什麼他們一點都沒有改變一下的意思,或許這就是他們最大的特色吧。黃則和的小吃排了一長溜,都叫不上名來,甜的一律發膩(發現廈門人很喜歡甜食),倒是蔥油稞(應該是“米”字旁,沒找到這個字)還不錯,餡餅也是正常水平。



倒是在思明北路上喝過比黃則和正常得多的花生湯,明顯本地人比較多。



141海鮮排擋也是大名鼎鼎,我們三個人點了這一桌子,香酥魷魚、小鮑魚、瀨尿蝦、豬頸肉和蔬菜,150塊大洋,不吃都覺得虧了。



還有很多諸如土筍凍之類的小吃,有特色但味道一般。



廈門的小吃還遠沒有吃遍,廈門的大街小巷也遠沒有走遍,留待下次。



精選遊記: 廈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