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思想去旅游——第十一站:蘇州寒山寺

作者: 山水不系舟

導讀同系列第一篇:帶著思想去旅游——第一站:邵陽魏源故居 讓寒山寺大出其名的,不是因為廟裡出了大德高僧,而是因為唐代詩人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的詩。《全唐詩》裡,張繼只存世四十余首,其中還混入了別人的作品。除了這首《楓橋夜泊》外,其他的詩真是平庸得不能再平庸了。而正是這首詩,被選進了《唐詩三百首》,才讓張繼的名字留在了中國文學史上。 ...

同系列第一篇:帶著思想去旅游——第一站:邵陽魏源故居




讓寒山寺大出其名的,不是因為廟裡出了大德高僧,而是因為唐代詩人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的詩。《全唐詩》裡,張繼只存世四十余首,其中還混入了別人的作品。除了這首《楓橋夜泊》外,其他的詩真是平庸得不能再平庸了。而正是這首詩,被選進了《唐詩三百首》,才讓張繼的名字留在了中國文學史上。

從大運河橋上看寒山寺,只能看到一片古屋中兩個高塔的身影。寬闊的大運河默默地流淌,河面上的船只,不管是采沙船也好,客船也罷,都好像剛剛從唐朝那個時候開過來,是它身旁的古寺襯托的緣故吧。


下了運河大橋,是一堵影壁,上面六個大字:鐘聲塔影詩韻。這六個字,高度概括了寒山寺的性格特點。關於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底有沒有,人們爭論了千年之久,到現在也沒有統一的認識。其實,也正是這鐘聲,才是寒山寺有別於其它寺廟夜裡敲鼓而大噪天下。從這一點上看,古語說的“晨鐘暮鼓”,只適用於大多數寺廟,像寒山寺這樣有個性的另類,是不守這種常規的。


來到寒山寺的山門,卻是又一堵黃色照壁,照壁上三個大字“寒山寺”分外鮮明。照壁前,成群的游人爭著留影,可見“寒山寺”三個字在人們的眼中,是多麼崇高和神聖。


寒山寺裡的廟宇僧房其實都不大,最有名的,是那個小亭子,裡面掛了一口鐘,據說,就是這口鐘的半夜鳴響,讓張繼頓生旅途的悵惘。當游人們排著隊,每人掏出五元錢去敲鐘的時候,聆聽的,卻不是一個落魄書生赴京趕考時的落寞心情,而純粹是一種現代人的游戲。


大雄寶殿也小得可憐,但裡供奉著寒山拾得兩位詩僧的塑像,形態動作滑稽可笑,詮釋的也許是出家人的智慧和才氣。細心翻閱史書我們會發現,有很多有才華的青年,因為不得志而走進空門,他們在青燈古佛旁抒發著懷才不遇的惆悵,也悟出了恬淡寡欲的出世哲學。寒山和尚有一首詩:“一住寒山萬事休,更無雜念掛心頭。閑於石壁題詩句,任運還同不系舟。”正是這種心情的寫照。

史料上說,寒山是個清苦和尚,拾得是個棄嬰。兩人同在國清寺出家,在廟裡當廚僧,跟做飯的伙夫有些相似。但他們兩個人以苦為樂,十分要好,因此,傳說他們後來成仙,後人稱他們為“和合二仙”。


後來,寒山和尚來到蘇州一個小廟當住持,這小廟便以住持僧成名,改名叫做寒山寺了。在唐代,寒山寺是蘇州城西門外運河邊上的一座荒寺,人煙稀少,也許正是這種荒涼,孤身遠游的張繼夜晚泊舟野寺之外,才領會出異國他鄉的孤寂和鄉愁。




從寒山寺裡出來走出不遠便是楓橋了,高高的拱橋,橋頭是鐵玲關,哪個年代留下的已不可考。


在橋的另一端,有一尊張繼臥像,塑造得線條鮮明而簡潔,表現的是一個上京趕考的舉子,臥在船上吟詩的場景。在他身後的不遠處有一塊石碑,上面刻著《楓橋夜泊》全詩,筆法中規中矩,是明代書法家沈度的手筆。




看著張繼的塑像,看著古老的楓橋,還有扼橋而立的鐵玲關,我突感到,寒山寺是孤獨的,張繼是孤獨的,我也是孤獨的。







寒山寺的黃色圍牆上,寫著許多古人的詩,大多是與寒山寺有關。玩味著他們的詩句,你可以體會出,他們的心,也是孤獨的。天涯孤旅,一種孤獨的美油然而生,忘記了如織的游人,也忘記了滾滾紅塵。



一首詩,能讓人產生上千年的共鳴,這就是詩的魅力,也是詩人的人格魅力。



精選遊記: 待定目的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