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貓和小豬的美國之旅——二十五、自由之路

作者: 胖貓愛吃魚

導讀同系列第一篇:胖貓和小豬的美國之旅——(一)初到美國 從地鐵出來,踏上“自由之路”(The Freedom Trail)。所謂自由之路就是老美追求自由獨立的道路,是一條用紅線連接起波士頓在美國獨立戰爭時期重要歷史遺跡的觀光之路。自由之路南起波士頓公園(Boston Common),北到查爾斯頓 (Charlestown)的邦克山紀念碑(Bunker Hill Monument)。 第一站是波士頓公園,處於市中心的一大片 ...

同系列第一篇:胖貓和小豬的美國之旅——(一)初到美國
從地鐵出來,踏上“自由之路”(The Freedom Trail)。所謂自由之路就是老美追求自由獨立的道路,是一條用紅線連接起波士頓在美國獨立戰爭時期重要歷史遺跡的觀光之路。自由之路南起波士頓公園(Boston Common),北到查爾斯頓 (Charlestown)的邦克山紀念碑(Bunker Hill Monument)。



第一站是波士頓公園,處於市中心的一大片綠地,也有個湖,形制上和紐約的中央公園差不多,就是小了點。不過這個公園的歷史可能更加輝煌,放過牛,屯過兵,絞死過犯人,發生過暴動,當然,今天終於是和諧了。



接著來到波士頓公園東北角上的州議會大廈,此乃波士頓著名地標之一,建於1798年,出自國會大廈的設計者——著名建築師布芬奇之手,金光燦燦的圓頂非常惹眼。



大廈對面是兩塊紀念碑,石頭的是紀念麻省54自願步兵團的,青銅浮雕的是紀念Robert Gould Shaw的。羅伯特古爾德蕭(1837.10.10-1863.7.18)是本地人,出生於麻塞諸塞州波士頓的一個廢奴主義家庭,在當地是一戶名門望族,有相當的政治影響力。1856~1859年期間進入哈佛大學讀書,但沒完成學業就提前肆業了,真應了一句中國老話“天將降大任於私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讓其輟學”。

南北戰爭開打後,羅伯特志願從軍,官至少尉,1862年組建由非裔美國人組成的麻塞諸塞州第54自願步兵團,並任指揮官,晉升少校,後再升上校,完成了三級跳。由於黑人軍隊受到各方歧視,甚至調降黑人士兵薪資,引發羅伯特號召士兵發動“拒領薪資”活動,直到1864年國會通過黑白同餉法案為止。



在華格納堡攻防戰中,羅伯特帶領部隊身先士卒,手舉大旗,口喊前進,身中三彈,當場咽氣。Shaw死後,54團陸續參加了數次戰鬥,直至1863年2月編入美國聯邦第35黑人步兵師,正式取消了番號。由於54團的出色表現,國會開始下令在全國組建黑人步兵團,在南北戰爭中,共有18萬黑人在北軍中服役。林肯總統也承認這些黑人士兵扭轉了戰爭的局勢。

羅伯特最為人所知的,是在戰時他給親朋好友寫了超過200封書信,如今這些書信都保存在哈佛大學的休頓圖書館。作家彼得巴恰德(Peter Burchard)以羅伯特的書信為藍本,寫成了小說《偉大的衝鋒》(One Gallant Rush),日後也成為電影《光榮戰役》的底本之一。

戰後20年,雕刻師奧古斯都˙聖高頓於1884年至1898年,打造了“羅伯特古爾德蕭與麻塞諸塞州第54自願步兵團紀念碑”,以青銅浮雕的方式,展現出騎馬的羅伯特與周圍環繞著的黑人士兵。也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這塊。青銅雕塑上有一句話“OMNIA RELINQVIT SERVARE REMPVBLICAM”,看了半天沒整明白是啥意思,後來Google和維基了一下才知道那是拉丁文,翻譯成英文就是He left behind everything to save the Republic.



繼續沿著紅線走,路過Tremont Temple,第一感覺這個地方好怪,既然叫Temple,一點都沒寺廟的樣子,人家都是獨門獨戶的不說,它擠在一堆高樓中間,連個門神香爐都沒有。又用Google翻譯了一下Wikipedia,原來是教會買下現成的特裡蒙特劇院改造成的Temple,難怪!



波士頓雖然是座“老”城,但現代化的建築也隨著她作為發達的港口城市而鱗次櫛比,歷史遺跡只是見縫插針地點綴其中。然而意外的卻是在熱鬧的downtown依然保留著不少墓地,而且是站在街上就能看到的那種,谷倉墓地(Granary Burying Ground)就是其中之一。沿街草地上的墓碑比較稀疏,而深處大樹蔭蔽下的則是密密麻麻的,哪怕是大白天也顯得陰森晦暗。長眠於此的有波士頓第一任市長約翰菲利普斯、三位獨立宣言簽署人塞繆爾亞當斯、約翰漢考克和羅伯特屈特佩因、五個波士頓大屠殺遇難者、本傑明富蘭克林的家庭成員,以及其他很多獨立戰爭時期犧牲的愛國者。



沿著紅線徒步自由之路的好處就在於不會輕易落下沿途的景點,包括腳下這塊就在紅線旁的“地標”——地上的標志,一時間也不知道用什麼詞來表述和形容這個物件。波士頓拉丁學校(Boston Latin School)是美國第一座公立學校,而且也是美國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學校。這裡應該是其舊址,周圍沒有什麼學校,抬頭看到的是舊市政廳(Old City Hall)。






Old City Hall前的院子裡,左右有兩座雕像,一座是本傑明富蘭克林,另一座是Josiah Quincy,嚴格地說是喬西亞昆西三世,做過波士頓的市長和哈佛的校長,能夠和富蘭克林在這裡並駕齊驅,可見對於波士頓而言,他們是擁有同樣的重量。



而本傑明富蘭克林卻又是名聲在外,不僅是出色的政治家和外交家,還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世界級的科學家和發明家。更加榮耀的是,因為起草了《獨立宣言》,他的頭像被印上了美鈔,還是100元的最大面額。因此,只有50美元及以下的紙幣才能稱為“Dead President”。



廳前還有一頭驢子,是民主黨的像征。驢子面前有一塊銅地磚,上面有一雙腳印,提示著大像應該站在那裡,形成驢像對立的局面,意味著民主黨和共和黨之爭。不過從驢身上的光亮程度來看,騎在上面的人不比站在對面的少,可見,壓力往往是來自於同一陣營的。貌似共和黨就沒有這樣的玩意兒,因為有的話,大家都只能站在對面做反對派了。





自由之路是蜿蜒曲折的,我們沿著紅線迂回到了Downtown Crossing,想來這也是市中心的中心了。這裡座落著一座“古老”的建築——老南聚會所(Old South Meeting House),其實就是一座教堂。老南聚會所在美國革命之前,就以舉行抗議集會著稱,被稱為Mouth-House,是言論和精神自由的平台。波士頓屠殺後的幾年裡,每年都在這裡舉行周年紀念,也最終成為了傾茶事件的發酵地。



在中心城區,有一座金光閃閃的三層帶塔樓建築淹沒在鋼筋水泥的叢林裡——舊州府大樓(The Old State House)。這是波士頓最早的公共建築,歷史可追溯到1713年。大樓一面的山牆上是英國的標志物——獅子和獨角獸;另一面的窗口外矗立著像征自由的老鷹。原來這幢房子在獨立革命前是英政府駐美殖民地的總部,大樓頂部的炮塔一度是波士頓最高的建築,像征著英王在美殖民地的最高權威。1770年,英軍和市民在樓外發生流血衝突,五位平民喪生,這就是被視為激發獨立革命導火索之一的“波士頓慘案”。6年之後,也正是從這幢樓的陽台上,波士頓市民首次聽到《獨立宣言》的宣讀,自由之鷹從此展翅高翔。現今,每年美國獨立紀念日當天,都會在舊州府大樓的陽台舉行宣讀《獨立宣言》的活動。





繼續向北,就是我們的終點站——昆西市場了。對,確實是“終點站”。“自由之路”實在太長,再往下要穿過95號公路,跨過查爾斯河,算是郊區游了,景點不夠密集,只能放棄了。所以,我們把徒步“自由之路”的終點放在了集旅游、購物、休閑、餐飲等諸多功能於一體的昆西市場。市場不遠處有一座高大的塔樓,是海關鐘樓(Custom House Tower),原來就屹立在港口邊,但隨著不斷地“圍海要田”,現在也竟成了“內陸建築”,反倒像是昆西市場的指示了。



昆西市場(Quincy Market) 建於1824年,於1826年正式建成投入使用,據說是為了向當時的市長喬西亞昆西(Mayor Josiah Quincy)表示敬意。隨著城市建設和貿易需求的快速發展,市場不斷吸納和整合了周邊的許多設施,規模也越來越大。最終,市場變成了廣場,大到坐馬車巡游一圈也不會嫌時間太短。



昆西市場的主體建築由巨大的傳統新英格蘭花崗岩建成,外形呈長方形,中軸線上是一條縱貫前後的長廊,兩邊對稱地開著幾扇側門,方便人流出入。樓裡美食小吃攤位占了主導,中部還有一個和二樓通透的天井式大廳,可供游人休息和用餐。昆西市場也成了美食廣場。



市場外有家飲食店為了吸引客人,會給每位客人奉上一頂紙制的高帽子,帽子上還寫著字。不知道創意是什麼,主教?主廚?幽靈?無常?我怎麼看著像杜蕾斯廣告的群眾演員啊!







離晚飯時間還早,去附近的長碼頭(Long Wharf)逛逛。所謂“長碼頭”,就是很長的碼頭,當年它為了深吃水、停大船,足足向海中延伸了三分之一英裡,因此而得名。海關大樓也直接造到了碼頭上,根據位置和規模,不難想像Long Wharf曾經的地位和榮耀。






時過境遷,當年車水馬龍的繁忙碼頭,今天早已成為了憑海臨風的親水廣場,滿眼望去,海灣裡都是隨波漂蕩的游艇,只有凝重的雲層裡,仿佛還傳來運茶葉的貨輪發出的汽笛嗚嗚聲。廣場上一挺貌似桅杆的旗杆上迎風招展著星條旗,像征著這裡是美國自由獨立夢想揚帆啟航的地方。









之前在網上看到有位網友去了附件一家叫做Legal Sea Foods的海鮮連鎖店用餐。這家餐廳特點就是新鮮,號稱“不新鮮就不是合法”(If its not fresh, its not Legal)。我們也去慕名了一下。飯點的時間,生意好得人都溢出來了。翻看了門口的菜單,價格不菲。於是,打了退堂鼓,返回昆西市場,那裡的小吃在東部偏高的消費裡還算是比較親民的。

中午的龍蝦吃得不夠滿意,晚上還是要一過龍蝦癮。龍蝦就是吃個新鮮,有旅友推薦去餐廳吃的,偏貴,太吃成本;有推薦去超市買了讓超市代為加工的,那吃的時候就冷了;也有推薦買了回住處自行加工的,那太麻煩。於是,我們選中了這家由波士頓緬因漁業公司供貨的龍蝦吧。今天吧食特價,一只1.25磅的龍蝦,一份雜燴湯,一段玉米,一共是20.99刀。





這種揮舞著兩只標志性大螫的龍蝦,在國際市場上稱作“美國龍蝦”,我們常叫做“波士頓龍蝦”,而因全國75%產量出自緬因州,美國消費者稱為“緬因龍蝦”。這種龍蝦生長緩慢,一般需要六年才長到1磅,而一只15公斤重的龍蝦可超過50歲。美國合法捕撈的鮮活龍蝦的最小尺寸(甲殼長度)為3.25英寸,約相當於1磅重,據估計85-90%美國捕撈的龍蝦剛剛達到這一法定規格。美國龍蝦通常按每半磅為一個級別劃分規格,Chicken或Chix(454克),Quarters(454-681克),Selects(681-908克)和Jumbo(908克及以上)。失去一只或兩只螫足的龍蝦被稱為Cull。我們今天吃的是1.25磅的,屬於Quarters裡中等的水平。



龍蝦冷藏在灶台下面的櫃子裡,拿出來的時候還是鮮龍活跳的,不用清洗,直接就扔進了上面的鍋子裡。鍋裡煮龍蝦的湯帶點白色,應該是用過一段時間的了,這要比用清水煮好,不會帶走龍蝦的鮮味。湯沒有完全沸騰,鍋裡冒的熱氣也不多,看來龍蝦是慢慢燙熟的,要想吃到,還需耐心等待。



先嘗嘗雜燴湯。主要食材是土豆,加了蛤蜊肉和奶油,味道非常濃郁,卻又不失海鮮的鮮香,很是開胃。再點上一杯啤酒,坐在吧台上,直勾勾地盯著煮龍蝦的大鍋子看,希望龍蝦快點熟了,就自己跳到我們的餐盤裡。偏偏廚師也不著急,設好了時間就跑開了,真是輕松。








等到他把龍蝦撈出來改刀的時候,我們的口水都滴到地上了。不過,等待是值得的,等待後的美味更加鮮甜。龍蝦的美味溢於言表,任何修飾和贊美都比不上親口嘗一嘗,大家就看著照片流口水吧。









吃完龍蝦已是夜幕降臨,海風輕拂,退去了白天的喧熱,海關大鐘此刻顯得愈加顯眼,一切都很平和。誰能料想,前幾日卻發生了馬拉松終點的爆炸恐怖襲擊,引得CCAV巴不得24小時直播報導,還激發了廣大網友對某某子她爸是誰的廣泛好奇。人類追求自由的道路不但像馬拉松一樣長途曼曼,而且還是坎坷曲折的。所謂自由,那是不影響他人自由的自由。當你為了自己道貌岸然的無限制自由,而單邊法案、經濟封鎖、搶奪石油、陰謀分裂、暗助內戰、惡搞人權、進軍亞太時,自由之路就會變成霸權之路,甚至是恐怖之路。




精選遊記: 波士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