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柏窪山

作者: 2861831841

導讀窪內松環柏抱之中有一處依山而築的古建築——龍泉觀,創建年代不詳,據觀內石碑記載,重建於金大定十年(1170),距今至少已有843年的歷史。後經元、明、清相繼重修與擴建,逐步形成今天巍峨雄宏、鱗次櫛比的道觀建築群,可分為昭濟聖母廟建築群和真武廟兩組,共有殿堂樓閣60余間,占地面積達3000余平方米。 昭濟聖母廟建築群以依山勢而築的三層樓閣和戲台為主體� ...

窪內松環柏抱之中有一處依山而築的古建築——龍泉觀,創建年代不詳,據觀內石碑記載,重建於金大定十年(1170),距今至少已有843年的歷史。後經元、明、清相繼重修與擴建,逐步形成今天巍峨雄宏、鱗次櫛比的道觀建築群,可分為昭濟聖母廟建築群和真武廟兩組,共有殿堂樓閣60余間,占地面積達3000余平方米。

昭濟聖母廟建築群以依山勢而築的三層樓閣和戲台為主體,中軸線上自南而北依次為傅山紀念室、戲台、寢宮、昭濟聖母廟、扶桑大帝廟,軸線東有土地廟,西有老君廟、三官廟,山神廟、傅山真跡碑亭,每個建築互相聯系,又自成院落,獨具風格。

昭濟聖母殿前有八角琉璃井,造型玲瓏別致,泉水甘冽清醇,且旱不減、澇不增,終年潺潺長流。游人至此,爭相暢飲龍泉聖水,傳說飲此水可消災免難、醫治百病。1995年經取樣化驗,此水為含鍶優質礦泉水。今聖母殿西牆有詩刻贊龍泉水靈岩石髓噴寒泓,一水瀠洄澗底生。玉瓷引來仙液滿,金波通去小溪明。但逢盛世宜為醴,不出名山總是清。玩到中流恬淡處,升沉無事問君平。

樓東側有介石山房,因山房由巨石自然支立呈介字狀而得名。今介石山房石匾額為宣統元年(1909)寧鄉知縣祝家瑞所題。另有詩刻一塊,為道光元年(1821)清代書法家永寧知州王繼賢手跡。詩為幾度來游此柏窪,每因公事返行車,今朝得遂林泉興,坐看青雲拂紫霞。描繪了柏窪山特有的林泉昏霧景觀。明亡後,本縣處士王捂,不堪動亂世態,隱居於此石室,研讀道家學說,他還精通醫理,曾妙解傅山醫方,治愈一商人疑難病症,傅山聞知,深感王捂才智非凡,於康熙十三年(167)八月訪王捂於介石山房,與王捂結為密友,朝夕相處,研討醫術,共議國事,切磋詩文,歷時一年,與王捂同行出山。山房內原留有傅山手筆詩石一塊,今已遺失。

乾隆二十四年(1759)在聖母廟西側建碑亭一座,亭內碑刻系傅山訪王捂題字真跡,字跡章法浪漫,筆力遒勁。碑的另一面為南極老人所題七言絕句,字跡龍飛鳳舞,運筆如流,似文章一氣呵成。碑呈不規則三角形,富有自然之美,為中陽縣文物珍品。

戲台西側巨大岩石有一株同根雙枝古柏破石而出,柏根如蚊龍盤地,樹干似蟠龍騰空,千百年來不減其勢,傲然挺立。巨石上所題雙柏台至今清晰可辨。


精選遊記: 呂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