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蕪湖皖江重鎮鳩茲城

作者: E00508860

導讀2013年4月4日-4月6日 4月4日 馬鞍山:朱然墓園、采石磯、小九華 4月5日 巢湖 4月6日 蕪湖:天門山、天主教堂、中江塔、廣濟寺 4月6日 蕪湖:天門山、天主教堂、中江塔、廣濟寺 5號從巢湖回到蕪湖的時候,正是傍晚,天空中下起了淅淅瀝瀝的雨,不久越來越大,打得地面水花四濺。幸好這次穿的是防水的衝鋒衣,披戴上衣帽,若無其事地尋摸起旅館,好一會兒才找到合適� ...

2013年4月4日-4月6日

4月4日 馬鞍山:朱然墓園、采石磯、小九華

4月5日 巢湖

4月6日 蕪湖:天門山、天主教堂、中江塔、廣濟寺

4月6日 蕪湖:天門山、天主教堂、中江塔、廣濟寺

5號從巢湖回到蕪湖的時候,正是傍晚,天空中下起了淅淅瀝瀝的雨,不久越來越大,打得地面水花四濺。幸好這次穿的是防水的衝鋒衣,披戴上衣帽,若無其事地尋摸起旅館,好一會兒才找到合適的場所——一間家庭旅館——就位於火車站對面的一條街上。有意思的是,這條街的一半邊全是住宅樓,大多數一層的住戶將自家的房屋改建之後,就成了“旅館一條街”。

旅館業的發達折射出人流來往眾多的背景,而在這全民皆商的年代裡,除了商旅需求還能是什麼呢?蕪湖,正是安徽省內僅次於省會合肥的第二大城市。境內的蕪湖港,也是長江溯流而上的最後一個深水良港。上世紀前半期,它還是全國聞名的四大米市之一。



自江西九江之下,長江由西向東縱貫安徽南部,這一段就別稱“皖江”,依次排列出安慶、池州、銅陵、蕪湖、馬鞍山五個城市。西頭的安慶去年游過,東頭的馬鞍山前天到訪,加上今天的蕪湖,正是皖江段內最重要的三個軍事重鎮。為了拱衛南京這座政治、文化、財賦要地,以防北敵跨江南侵,在其上游的這三個城市重點布控,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據統計,從春秋時期的魯襄公三年(公元前570年)到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發生在蕪湖的戰事多達54次。最近的一次慘戰為自鹹豐三年起,太平軍與湘軍集團在這裡反復爭奪了十年,全城皆墨,片瓦不留。



這幾年一直在皖南游走,幾個城市雖然都沒有留下什麼文物古跡,但自然風光還在,蕪湖北郊的梁山就是其中之一。

說梁山,在中國恐怕沒幾個人知曉,但要說它的別稱“天門山”,百度的搜索結果就要上一個檔次。公元725年,也即大唐開元13年,26歲的李白出蜀遠游,乘舟順江而下時路過當塗(轄今天的蕪湖)的天門山,眼見這處江山奇景,當即寫下了一首著名的七絕《望天門山》:“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我一大早起來,在火車站坐了4,50分鐘的車,才緩緩停在了一個十字路口。這裡隸屬大橋鎮,兩邊工廠鱗次櫛比,一派鄉村風光——身處中國城鎮化的今天,最容易理解這種市容境界:農村征地,廠房快建,以致於數十裡的街道兩旁全是工廠企業,沒有一家超市餐館等民用商戶;剛剛脫離農業生產的居民卷土重來,馬路景觀帶和尚未建成的工地就重新成了菜地。

還好,這個季節補種的是油菜花,而天門山就在這片菜地的盡頭。在十字路口往西又步行了約一刻鐘,一方小型的文化廣場橫在路前——說它是文化廣場,因為大理石鋪就的地面上,滿是歷代文人墨客追蹤詩仙足跡到訪後寫下的詩文,其中不乏蘇軾和解縉這樣的大家。

離了廣場再先前去,越過一條高坡(公路),坡下是一條江溪,溪後就是天門山。天門山免費,這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是不符合當下中國雁過拔毛的特殊國情;情理之中,是因為它不值得收門票——天門山實在沒有什麼可看的,至少在官方和大眾的理解下。




唯一一處古跡是天門山下的銅佛寺,在歷史煙雲中屢毀屢建,艱苦生存。看寺前的石碑,據說寺中原有一尊鳳白銅鑄就的佛首,精致名貴,卻已不見蹤影。現存的建築都是新建,沒有什麼價值,倒是大殿直面長江,站在殿下的平台觀江望景,眼界開闊許多。






出了銅佛寺右拐是一片江灘,雨後更顯泥濘。灘下江水拍岸,也不見如何壯觀,更何況我也是長江岸邊長大,那入海口的江水潮湧,比之這裡不知驚心多少。上了山路,幾步就到了山頂——海拔居然不足百米。山下山頂,雜草叢生,野樹亂長,除此之外,別無一物。山不高不奇,樹不多不美,其蕭瑟零落,和前日所見的采石磯,實在相差不可以道裡計。站在山頂透過樹叢望那江水西岸,在水霧迷蒙中隱約可見山丘起伏,——這就是西梁山了。





天門山本名梁山,梁山其實是兩座,長江兩岸,東西各有一座。在東曰東梁山,又名博望山,高82.12米;在西曰西梁山,又名梁山,高88.1米。這邊是蕪湖,那邊是和縣。兩山夾江而立,宛如天設之門,所以叫作天門山。這種奇景,在中國不知還有多少?遠在渤海灣的旅順和威海隔海互為牴角,或許可以比擬,只是相隔太遠;長江下游的南通狼山和對岸的常熟虞山有些類似,但總不如梁山緊貼江岸。因此,拋開其景色單調不談,在“物以稀為貴”的層級以及軍事上的重要性卻是不容小覷。






同樣是李白,在《梁山銘》中說,“梁山博望,關局楚濱,夾據洪流,實為要津。天險之地,無德匪親。守建康(即南京)者,西偏津要,梁山其最矣”。李白的話有些誇張(因為畢竟緊靠南京的馬鞍山的重要性要高於蕪湖)但蕪湖既然是南京上游的兵防重地,守蕪湖其實就是守長江;守長江,其實就是守天門山。

明白了這個道理,這平淡無奇的小山坡就顯得有意思多了。我從山上下來,沿著原路返回,折到江灘的另一邊,一條小路直直伸向遠方,靠著路邊欄杆,回望眼前的東梁山,瞬間便清晰地看到江水對岸,一座等高的山丘拔地而起,那便是西梁山,山形雖然沒有可說之處,但它與東梁山隔江相對,立刻就有了奇異的效果。確實,梁山兀立在江水邊岸,互相支援,互通聲氣;在山頂重兵布控,居高臨下,既可橫向地鎖江攔船,又能縱向地防止敵人渡江。

只可惜的是,孟老夫子早有定論,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此天險相助,暴殄天物的蠢材也不在少數,否則南北怎能統一?280年西晉伐吳,東吳的守將就望風而降。454年南朝劉宋的劉義宣反叛,沒有聽臣下獻計攻占梁山,結果大敗虧輸。倒是清末太平天國運動時,主戰場在安徽,皖省全境一片狼藉,這梁山自然不能幸免,山下的銅佛寺,就是毀在這個時期。



山下有擺渡過江的鐵皮艇,幾分鐘內就可以到達對岸的西梁山,登上西山回望東山,角度不同,視野必然不同,感覺也會有差異,但卻要在1小時後的11點開船,我算了算時間顯然來不及,只好放棄。



從天門山回到市區已是中午,吃完飯後打車來到濱江公園,蕪湖天主教堂是僅次於天門山的第二個名勝,可惜,今天的很多人並不知道它的故事和價值。

教堂全名聖若瑟天主教堂,為法國耶穌會傳教士始建於1887年,1891年時尚未完全竣工。這年5曰10日,兩名修女將患病的幼兒帶回教堂醫治(慈善事業是西方宗教的常規社會活動),卻被訛傳為拐賣兒童,本來對西方文明就不甚了解、沒有好感的民眾立刻圍攻教堂,一把大火後所有建築化為灰燼。事後法國出動軍艦威脅,清政府賠禮道歉,募集白銀12萬兩重新修建了這座教堂。這就是震驚中外的“蕪湖教案”。

12萬兩白銀修建起來的教堂,就遠比窮教士辛苦籌錢建造的要闊氣得多了。據說,這是安徽省保存最為完好、規模最大的教堂(不敢苟同,據我看,它比安慶的天主教堂至少在面積上要小得多),教堂總體建築樣式是羅馬風格,但也具有一些哥特式建築元素;左右各有一座高達18米的鐘樓,鐘樓中間豎立著耶穌聖像,全身皆白,寓意“聖潔”,兩手前升,與身交叉成十字,寓意“救贖”。耶穌像高5米,就是站在教堂下遠遠仰望,仍覺高大宏偉,使人頓起仰慕之心。

教堂建成後,成為江南教區繼上海以後的第二傳教中心,號稱華東第二天主堂(第一為上海徐家彙聖伊納爵主教座堂),如今還是蕪湖教區的主教座堂。上海的徐家彙天主教堂我在2011年的平安夜時拜訪,與之相比,兩者就建築藝術上似乎不相上下。









據說,教堂內設有三個祭台,正中是耶酥養父聖約瑟,左側是聖母瑪麗亞,右側是聖子耶酥,牆面繪有“聖經”彩色故事。這就比徐家彙教堂在藝術裝飾上要豐富一些,可惜現在不是慕道時間,大門緊閉,不能入內。

教堂還在旁邊建造了內思學校(現為蕪湖機械學校),學校用的就是原教堂的近代建築群,非常完整地保存著近代哥特式風格。校內大樹成蔭,石柱投影,在午後的斜陽下顯得極為寧靜和諧,很難想像一百多年前,這裡發生了一場驚心動魄、中外皆驚的暴力事件。






其實,比起義和團的殘暴濫殺,蕪湖教案只不過縱火燒樓,也就算是客氣了。在近代中國,包括蕪湖教案在內的無數民教衝突波瀾起伏,民眾的迷信愚昧與盲目排外,官員的顢頇無知與喪權辱國,西方的恃強凌弱與傲慢自大,都在中西文化的激蕩撞擊下顯露無遺,並在將來的歲月中緩緩相識融合。蕪湖雖在內陸,卻是《中英煙台條約》劃就的通商口岸,短短的幾年間,歐美列強紛紛侵入,租界遍布江岸。一個與世界接軌的近代城市就這樣誕生了。80年代轟動全國的傻瓜瓜子、蒸蒸日上的奇瑞集團能夠出現在這裡,絕非偶然。從蕪湖教案到國際名牌,同樣是中外皆知,其間的艱苦挫折和鳳凰磐涅卻是百余年的滄桑歷程。



站在教堂前的平台上就可以遠望長江,走進濱江公園,就再次來到了長江邊上, 公園其實就是當年的租界所在地。長江由南向北汩汩而過,東邊的青弋江卻是自東向西彙入長江。兩水交彙,這裡自然就成了水上交通要道,古時人員來往,貨物運輸,便造就了蕪湖“四大米市”的顯赫地位。因此,公園內立著許多再現當年盛況的人物雕像。



如果在此處修塔觀景,豈不是畫龍點睛?果然,長江和青弋江的交彙點就坐落著中江塔。中江塔五層八角,高43.7米,其中塔剎就有10.16米,占了1/4高。寶塔實心,不能攀登,據說裡面每層四窗,每窗左右各設一燈龕,古時燈光長亮,用來為遠航船只照明指路。“雙江塔影”也就成了蕪湖十景之一。





走出濱江公園,剩下的兩個小時還來得及去趟廣濟寺。廣濟寺當然也得叫作“小九華”,但是比起宣城和馬鞍山的小九華,廣濟寺的由頭卻是真實厚重了許多(請見游記《馬鞍山》篇)。上述兩寺保不定是宣傳噱頭,而廣濟寺倒是金地藏真真切切到過的寺廟。為此,信仰佛教的唐肅宗皇帝還特地鑄就了八斤八兩的九龍背紐金印一枚,賜給金喬覺,並賜名金地藏。據說古時到九華山,先訪廣濟寺,蓋了這枚印,才算虔誠發願。

廣濟寺在市區名勝赭山的西南麓,全寺依山構築,一層層步步登高,跨過了88級台階,最上一層就是主殿——地藏殿,又叫九華行宮。我到過的廟宇幾十處,特地構建一座地藏殿的不多,因此該殿算是罕見,而且它還是仿照九華山肉身寶殿的式樣建造。殿內供奉著地藏菩薩像,高達12米,殿前一株銀杏古樹,為宋代所植。







地藏殿西側有一棟兩層閣樓“滴翠軒”,雖然是民國建築,卻是在北宋書法家黃庭堅隱居讀書處的遺址上建造。地藏殿後是廣濟寺塔,建於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塔高五層,古樸端莊,每層外牆嵌著佛像磚刻,只可惜都已經漫漶不清了。






攻略貼士:

1、天門山位於蕪湖北郊,火車站坐88路到污水廠下,下車後步行約一刻鐘,附近荒涼,幾乎沒有出租車和三輪摩托。東梁山有客船可以渡江去對面的西梁山,渡船票價5元/人,整點擺渡。景區免費。

2、天主教堂位於鏡湖區的吉和街28號,火車站31路在融彙中江廣場下;公交2路,8路,13路也可。教堂只在彌撒其間對外開放。

3、赭山廣濟寺位於火車站對面,步行可至。公交10路、11路、8路、3路、4路可至。寺廟5元。


精選遊記: 蕪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