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坑古寨看點多多

作者: rgmao

導讀題記一 美學與旅游攜手,是一種境界,並非唾手可得。美學拒絕急功近利,美學排斥唯利是圖。在旅游過程中發現美,享受美是一個長期積澱,然後自然進入的精神狀態。 題記二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朱熹《觀書有感》 ---------------------------- 2013年4月20日 -安徽丫山三日游之中間一日。上午度過了失望的半日,幾個偶然因� ...

題記一

美學與旅游攜手,是一種境界,並非唾手可得。美學拒絕急功近利,美學排斥唯利是圖。在旅游過程中發現美,享受美是一個長期積澱,然後自然進入的精神狀態。

題記二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朱熹《觀書有感》

----------------------------

2013年4月20日 -安徽丫山三日游之中間一日。上午度過了失望的半日,幾個偶然因素之共同作用,下午自由活動,八位驢友結伴游了被詩化成“天坑裡的香格裡拉”的下宕村。

上篇游記,筆者在結尾寫道:

下坡的大道走完,便來到下宕村的村口,幾株槐樹,郁郁蔥蔥,站立村口,似乎在歡迎遠方來客。

迎面走來四位,原來也是團友。【此照片借自錢君之博客】



-- 你們玩過下宕村了?

-- 是啊。

-- 怎麼樣?

-- 沒啥。就是走到頭,見到了三棵古樹。

-- 啊?(我和錢君心頭一振,卻不涼)

2013年4月20日下午兩時半從酒店出發,直到晚上七時才回酒店。游玩下宕村的四個小時,成為此次丫山行的亮點。

幾個偶然性,導致4月20日峰回路轉,柳暗花明,上午,一嘆晦氣,下午沾喜氣一身。

丫山三日,由於這半日的下宕村之行,形勢逆轉,轉“敗”為“勝”。

天坑古寨,看點多多。多在哪兒?

一、下宕村的位置奇特

天坑古寨——下宕村

天坑,這個表達有點過。古寨,倒也貼切。

實地走了一圈,方知,所謂天坑,也就是一個山間的小盆地而已。

除了天坑古寨,丫山的下宕村,還有一個美譽,叫“安徽的香格裡拉”。

英國作家希爾頓曾在《消失的地平線》中描述了這麼一個神秘的世界:群山環抱,遠離喧囂,雪山野花,飛瀑青稞架,散漫著如雲霞般的天堂,那就是聖土香格裡拉!

“香格裡拉”為英語Shangril之音譯,意思相當於漢語“理想樂園 ”,“世外桃源”。

稱下宕村為“天坑裡的香格裡拉”,我不太贊成。

須知,時下的社會,名詞,一喜歡挑大的講,二喜歡挑有洋味兒的講。

實實在在,下宕村,天坑古寨,游覽之後,我覺得還是稱之為“盆地裡的世外桃源”為佳。

先人挑選如此一個群山環抱的地方安頓下來,生息繁衍於此,不失為一個聰明的選擇。

下列兩幅照片,一幅拍攝於走下公路,快到下宕村時,另一幅拍攝於從下宕村另一個山口走下來時。下宕村被群山環抱的地理位置一目了然。




二、下宕村的歷史源頭

我們一行八人,下公路,入村口之後,穿過了村落,再上坡,到另一山口的三株巨樹下。

巨樹下,立著一石碑,石碑上書:五方男女孤魂之墓。

正狐疑間,偶遇一位路過的本村老人。他告訴我們,“孤魂”指沒有子孫後嗣的老人,他們死了,就沒有人給他們上墳。在此立碑,每年冬至清明,村裡人就來此為他們燒燒紙錢,擺擺供品。

-- 為啥不是“四方”,而是“五方”呢?(我問)

-- 東南西北中,不是五方嗎?

-- 哦。(此時,我想:生活在“盆地”的人,“中”的意識就特強吧?)

-- 立碑的時間是民國壬戌年,應該是辛亥革命十年前後吧?(我又問)

-- 你很有文化,說得對,民國壬戌年是1922年。(老者表揚了我)

-- 下宕村是怎樣發展過來的?

--南陵古稱“春谷縣”,三國時期,屬於吳國。由於周瑜曾在此做過春谷縣令,吳王孫權一族因看到丫山下宕四面環山,好似天然屏障,所以憑險而居,其子孫後代延續至今。

-- 哦,你說地對。這塊石碑證明了你的話。(我說)

-- 哪一點證明了我的話?

-- 你看,立碑人不是姓孫嗎?(我手指石碑上已經有點模糊的“孫”字說)

-- 對。你看得仔細哦。(老人再次表揚)

-- 這塊石碑,文革時沒有被破壞?

--趕在紅衛兵下手之前,我們把石碑藏到村裡的一個池塘裡去了。1978年,雨過天晴,我們四個人把石碑從池塘挖出,重新立於此地。

......

臨別前,與這位下宕老人在古樹下合影一幅。





三、下宕村的青石池塘

群山環抱的這塊盆地,乃風水寶地也。剛剛入村,就見到有人在池塘邊垂釣。池水清洌。

-- 池水這麼清,也有魚兒嗎?

-- 有啊,釣不到魚,我們就不來釣魚了。

-- 這池裡的水應該是山上流下的暗泉吧?

-- 是啊,池水不是靠雨水積起來的,雨來,池水微漲,久旱,池水不干涸。

-- 這個池塘還有一個雅號呢。

-- 叫啥。

-- 叫“日月潭”。

尚未入村,幾句對話,就讓我們對下宕古村刮目相看哉。



村裡水池多多。甚至,在上坡途中也有水池,感到幾分驚詫的是,水池裡有一叢蓮葉,夏日,必定蓮花妖嬈!不遠處,竟然漂浮著一群黑黢黢的東西。

-- 這一群黑東西是啥?(一位驢友問)

-- 小蝌蚪吧。(我答)

1957年舉家從鎮江遷到上海之後,定居於漕河涇鎮,那時,漕河涇,對上海人來說,是典型的“鄉下”,一派田園風光,河網密布,春天裡,沒少見過小蝌蚪哦。

久違了,小蝌蚪。想不到,今日在此又能見到,我駐足良久,注目良久。






四、下宕村的石板小徑

引我注目的,起先並不是村裡那一幢幢明清故舊建築,而是縱橫村裡的長長的石板小徑。

“主干道”上,石板縫隙很少青草,而“次干道”上,則是另一番景像 -- 青草從石板縫隙裡鑽出頭來,有點兒郁郁蔥蔥的味道哩。

別看“次干道”上“雜草叢生”,整個下宕村,干干淨淨,清清爽爽,地上不見垃圾,牆角不堆雜物。如要評比,肯定是“衛生標兵”哦。




五、下宕村的明清老宅

多少古鎮,過少古村,自改革開放以來,大興土木,在建築上“除舊布新”,只見“洋樓”幢幢。進入下宕村,居然很少見到現代建築,遑論“洋樓”。這些民居,簡樸到外牆不塗石灰,更不別說馬賽克的牆面,牆面非磚即石,房前屋後,皆植有樹,有的房屋,屋檐低矮,我估計,舉手能觸到其屋檐。試了一下,果然。並讓錢君拍照留影。







五、下宕村的純樸村民

最讓我們有“世外桃源”感的是,穿村而行,幾乎沒有遇到什麼路人。

靜悄悄,安謐謐。時光似乎在此停滯,如果不是,屋旁的太陽能熱水器,或是衛星電視天線的提醒,冥冥中,真會產生一種“不知有漢,何論魏晉”的歷史虛無感和時空交錯感哩。

兩位驢友,走在我們前面。

--老媽媽,別看我們,你照樣鋤地,給你拍照。(驢友對路邊的老婦說)

聽了她們的話,老婦繼續埋頭干活,兩位驢友拍照。

兩年前到周莊,想對坐在老屋外的一位老太太拍照,被她發現,她抬頭,怒目相對。

--錢拿來。(老太伸出一只手)

--多少錢?

--拍一張,十塊錢。

我興味索然,悻悻離開。

一位老農正在自家地裡,種絲瓜。

--這是絲瓜種子,這是復合肥。(老人見我有興趣,一一介紹,也樂意讓我拍照,圖見下)

最讓我們意外的是,返途,我們在一戶農家門外張望,農家見了,竟然邀請我們進屋。我們進屋,拍了幾幅照片,臨別,他還興衝衝告訴我們,兒子在上海打工。

--你們上海人到外國去打工,我們下宕人到你們上海去打工哦。(老人樂呵呵地說)






六、下宕村的千年古樹

沿著村子主干道的石徑前行,再上坡,到了山頂,就遠遠地見到三棵古樹。

這是我們的“終點”,原來分散行走的八位驢友,漸漸在此聚合。

這裡也是一個下宕村的“制高點”,在此,可以鳥瞰下宕村的全貌。

再往前,可以到達一個可藏千人的石窟。

由於時間關系,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外出旅游,我喜抱樹,在此,亦不能免。






七、下宕村山道上的驢友情

參加團隊游,有一個自由行所無的優勢,那就是能接觸到“各色人等”。

“相逢何必曾相識”在萍水相逢的驢友間瀟灑體現;

“天涯何處無芳草”在推心置腹的暢聊中真切表現。

同桌吃飯的另外幾位皆中學退休教師,情趣相投,在別人眼中沒啥好看的下宕村,在我們看來,簡直是一次難得的“世外”之行,精彩的“桃源”之旅。機緣撮合的驢友,甚至到分手,也無需知道姓甚名誰,也無需留下日後聯系的信息。但是,大家不存戒心,沒有防備,有啥說啥,開心第一。

一位退休的中學生理衛生課的教師,70多歲了,身體硬朗,還參加了攝影學習班的學習,喜好攝影。偶爾還和我們交流攝影心得。

-- 孩子的事情,別多操心。

-- 兒孫自有兒孫福。

老教師夫婦倆一唱一和,觀點高度一致。

-- 所見略同!(我和錢君從心眼裡贊同這個觀點哦)

最後,在三棵樹的“制高點”,或曰“終點”,我們八人先後到達,先是六人合影,後是八人合影。

想不到,下了山坡,再次入村,更覺下宕村之美。

想不到,最後的高潮竟然是八人在一農家的聚餐。人均30元不到,比酒店餐廳的味道不知好了多少。野生的韭菜炒雞蛋,野生的芹菜炒香干,此生嘗所未嘗也,兩條紅燒鯽魚,十分入味。

下宕村,獨善其身,毫無商業味兒。就連這家農家樂餐廳,也不易發現。

回到酒店,已是“掌燈時分”,神清氣爽哦。

--有了這半日,丫山之行,才不虛此行喲。









【2013年4月30日下午初稿】


精選遊記: 蕪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