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之顛

作者: 深秋楓葉飛飛

導讀站在泰山極頂的標志碑旁,四周是古色古香的門窗迴廊,似乎沒有身處絕頂高峰的感受,因為刻著1545米高度的極頂石位於玉皇殿內前院的中央,故在此是難以領略泰山非凡的壯觀氣勢,只是在望到殿內的玉皇大帝銅像時,才會有至高無尚的意念。其實要領略泰山的雄渾與壯麗,並不在登頂的一剎那,而是在登山的路途之中。 去年的一個冬日,我終於到達仰慕已久的泰山,在� ...

站在泰山極頂的標志碑旁,四周是古色古香的門窗迴廊,似乎沒有身處絕頂高峰的感受,因為刻著1545米高度的極頂石位於玉皇殿內前院的中央,故在此是難以領略泰山非凡的壯觀氣勢,只是在望到殿內的玉皇大帝銅像時,才會有至高無尚的意念。其實要領略泰山的雄渾與壯麗,並不在登頂的一剎那,而是在登山的路途之中。

去年的一個冬日,我終於到達仰慕已久的泰山,在山麓仰望泰山,真的有點失望,山並不高聳,山勢亦普通,山形也不特別,而且還有些荒涼之感,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五岳之尊?直到踏足泰山腳下的天外村廣場後,便開始隱約體驗到泰山深奧博大的精髓。

天外村廣場由一個方型廣場和一個圓形廣場組成,寓意地方天圓,能融天地於一體,唯有泰山。在連接兩個廣場的通道旁豎立12尊高聳的龍柱,分散代表歷史上來泰山封禪祭祀的12個帝王,但到過泰山的帝王卻遠非12人,據記載竟有72名,恐怕此山是最多古代皇帝登臨的名山了。封禪實際上是帝王與天神對話的形式,企求上天保佑江山穩固,五谷豐登,國泰民安,而選擇泰山可見其地位的尊崇。通道中央是一組巨大的浮雕,呈現唐玄宗封禪泰山的盛況,場景熱烈,氣派隆重,難怪泰山自古被譽為「天下名山第一」。

圓形廣場下是停車場,我乘上旅游環保車,耗時半小時到達半山腰的中天門。環保車在盤山公路上彎延,四周山峰峭壁陡岩,險峻異常,而樹朩枯萎,積雪散布,也營造出蕭瑟的寒意,山溝中的亂石與結冰的溪流,同樣令人有凝固之感。

在寒冷的嚴冬登泰山,真是需要一定的勇氣,雖然中天門已是半程,遠晀更高的南天門和陡峭的十八盤,卻步的念頭一閃而過,好在有直抵南天門的纜車,使我僅7分鐘便順利到了曾經認為高不可及的南天門,閣樓式的門樓紅牆金瓦,氣勢不凡,站在門前往下望,白皚皚積雪的十八盤似雲梯飄蕩,隱約見零星游人如蚥般小心行走,我真敬重這些一步一步往上攀登的人們,同時也為自己能輕松而至感到瀟灑。

過了南天門,實際上幾乎是平坦的道路,被稱為天街的商業區,商鋪依山一字排開,與平地的小墟市並無多大差別,由於沒有消費的欲望,我匆匆而過,前面的山岩上名人題字的石刻不斷出現,「五岳之尊」「日近雲低」「鳳凰山」「氣通帝座」等等,都顯示人們對泰山的尊尚。

走過一片平坦的開闊地,再登高梯,就到了供奉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的碧霞祠,該祠依山而建,位居險崖,規模宏大,頗為壯觀,香閣後的「萬代瞻仰」四字十分顯眼,最為特別的是銅瓦面,據說陽光下金光閃爍。

因急於登玉皇頂,我未有過多的頂留,但途經唐摩崖時還是忍不住駐足片刻,那面唐玄宗的金字「紀泰山銘」熠熠生輝,旁邊的「置身霄漢」、「呼吸宇宙」、「天地同攸」亦散發著衝天的豪氣。

繼續往上行,望四周山峰愈來愈崢嶸,路旁的巨石題刻也觸目皆是,其中「五岳獨尊」及「昂頭天外的」的巨石造型奇特,因此成為人民幣五元的畫景,自然令人仰望數番。

步行陡梯,在登上泰山之顛玉皇頂前,巨石上題刻亦目不遐接,「登峰造極」、「天路非遙」、「躡雲捧日」等等,均拱托著至高可及的氣氛,頂峰的道教玉皇殿下的平台,有一巨碑聳立,但沒有一個字體,原來這就是著名的無字碑,傳說是秦始皇所立,估計是有千秋功過由後人評價的意思吧。不過我仔細瀏覽無字碑正面,似有數字被鏟除過的痕跡,逐詢問導游,他介紹是民國時期確有刻字,是「黨國利益高於一切」,如此的表述雖無不妥,但刻於無字碑上確有礙觀矚,所以被鏟除理所當然,我覺得座右銘刻在心中比刻於石碑上更為重要。

在玉皇殿前俯視四周,我感覺己在眾山的拱擁之中,遠處雲霧漫漫,如海洋環繞一般,身臨此處,心曠神怡,情思激蕩,不禁想起了杜甫的詩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磅礡詩句,同時也感受到孟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慨嘆。

泰山是五岳中的東岳,其不如華山險,亦不如衡山秀,但能稱為至尊,既有其風光的壯觀,更重要的應該是其沉澱了豐厚歷史文化底蘊,這是任何山也不可替代的,成語中「穩如泰山」、「國泰民安」、「恩重泰山」、「有眼不識泰山」等等,都來源於東岳,幾千年的燦爛文化將泰山塑造成為國山,泰山代表一種精神,顯示一種力量,是民族崇高偉大像征。


精選遊記: 泰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