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5.1-5.3上海散漫休閑三日游之二—浦東篇(錢萬隆官醬園、高橋、濱江森林公園)

作者: 心也可清

導讀同系列第一篇:2013.5.1-5.3上海散漫休閑三日游之一—召稼樓、中華藝術宮、濱江大道 5.2 錢萬隆官醬園—高橋古鎮—濱江森林公園 今天的第一站是位於高東工業園區的“錢萬隆官醬園”,誕生於1880年的錢萬隆官醬園,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發展歷史。 上海的醬園業曾經十分發達。解放前夕,市區共有大小醬園67家,創始於1880年的錢萬隆,更曾被清政府戶部鹽漕部院授予“� ...

同系列第一篇:2013.5.1-5.3上海散漫休閑三日游之一—召稼樓、中華藝術宮、濱江大道
5.2 錢萬隆官醬園—高橋古鎮—濱江森林公園

今天的第一站是位於高東工業園區的“錢萬隆官醬園”,誕生於1880年的錢萬隆官醬園,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發展歷史。



上海的醬園業曾經十分發達。解放前夕,市區共有大小醬園67家,創始於1880年的錢萬隆,更曾被清政府戶部鹽漕部院授予“官醬園”金字招牌。並與2008年獲得國家文化部頒發“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行業中唯一獲此殊榮的廠家。



錢萬隆醬園的創始人錢錦南,當時是“奉南川”三縣的著名紳士,也是唯一的戴紅頂子花翎頭銜、穿黃馬夾經商的“浦東人”。他依靠外號叫“牛肉老五”的朋友的官場勢力,於光緒五年(1880年)合伙在上海南市磨坊弄開設“萬隆醬園”,因經營有方,生意興隆,聲譽良好,當年江浙兩省衙門頒發的青龍招牌上刻有“官醬園”三個金字(這塊古老的招牌歷盡劫難,在“文化大革命”和“破四舊”中,是老工人藏在木匠間的刨花堆裡才得以保留至今的)。



1898年(光緒二十三年),其子錢子蔭接掌醬園,與牛肉老五散伙後在浦東的張江柵重開錢萬隆醬園。



民國時期,第三代傳人錢安伯創出醬園世家的鼎盛時期,打出了“曬街油”精品。這種醬油要放在大缸內曝曬三個伏天,日曬夜露,翻滾起沫,生產周期長達兩年之久才能釀成。當時的“曬街油”價格賣到豆油價。產品名震奉南川三縣,後由於供不應求,需要縮短日曬周期,遂采取曬煮結合的釀造方法,取名“曬衛油”。在北伐勝利到抗戰前的一段時期中“曬衛油”年產十萬斤左右,享譽大上海。當時,上海地區有這樣一句俗話:“一口香酥高橋松餅,妙不可言錢萬隆醬油”。
新中國成立之初,第四代醬園主錢顯平去了台灣開醬園。抽掉了資金,只剩下幾間破房子,二百來只醬缸,生產條件簡陋,老牌產品特曬醬油也停產。1954年,公私合營改為地方國營張江釀造廠,1984年改名為上海錢萬隆釀造廠。


錢萬隆醬園是清末滬上本幫、鹽幫、寧幫三大醬作業的本幫幫派醬作工藝。傳統工藝是:棒敲制曲;土灶蒸料;木架機壓渣;醬色靠自測;鹹淡嘴品嘗;發酵、曬油、存放靠醬缸;出油、送油靠肩挑。主要原料是黃豆、面粉,設施僅有竹匾、籮、缸、木榨床等簡單工具。生產工藝以自然曬制為主,春准備,夏造醬,秋翻曬,冬成醬;醬成後存放一年為陳醬後再進行壓榨出醬油。

因陳醬醅要用布袋套裝,上木制榨機榨,所以頭遍榨叫套油,第二遍榨叫雙套油,第三遍榨叫雙雙套油。其工藝程序為:選料浸泡(一晝夜)→蒸煮→制豆曲(七天)→醬醅發酵(經三個伏天)→陳放一年壓榨→成油曬露(六—八個月),生產周期長達兩年之久。當年春天投料,至明年冬收獲。幾百只缸整齊排成長長數列,形成了“曬油街”,故生產的醬油稱為“曬街油”。當時工人長期住在園坊,勞動強度極大,每天搬運醬醅和壓榨石塊條上萬斤。由於選料精,選用低油脂,高蛋白質小顆粒黃豆和工人長期日夜照看,突出傳統釀造工藝中的“日曬”工序,終於生產出質地厚、鮮味好、色澤紅、香味足、久儲不變的特色“曬街油”和之後的“曬街衛油”。
近十年來由於受市場經濟的影響,糧食在不斷調價,可是醬油不調價,甚至出現了一袋醬油的價鈿不抵一瓶礦泉水的現像。同時外地產品充斥市場,不少是拼制勾兌的化學醬油,價格低,競爭力強,造成惡性競爭。真貨實料的錢萬隆釀造醬油由於糧食調價,人工等各方面生產成本提高,造成連年虧損,生產數量逐年減少。因此目前“錢萬隆醬油”步履維艱,處於瀕危狀態,看到此情此景,不由讓人欷歔~

出“錢萬隆官醬園”驅車前往今天的第二站—高橋鎮。

高橋是長江入海口的第一鎮,也是上海外環內浦東東北角的一個古鎮,高橋鎮發源於1102年的宋朝,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是名符其實的千年古鎮。高橋,又名翁家橋,跨黃潼港,橋不高而名頗著,鎮以橋得名。鎮東北一公裡處有清浦鎮,清初清浦港淤積,集市南移,遂興高橋鎮。明嘉靖年間,由於倭寇的侵擾,鎮域沿清浦港逐漸南移,丁字形的兩條河流和三條傍河而建的東、西、北對面長街,形成了高橋鎮的歷史風貌。鎮因處黃浦江下游,坐落於縣境的西北隅,距縣城川沙西北20.5公裡,為縣直屬鎮之一(現為浦東新區管轄)。



高橋也是浦東“三刀一針(泥刀、菜刀、剪刀和繡花針)”的發祥地,特別是一把泥刀,遍上海,名揚世界,被譽為“營造之鄉”。在老鎮街坊內,散落著許多時代不同,風格各異的優秀民居和歷史建築。和眾多的文物一樣,是上海重要的文化遺產。

高橋鎮文物數量占原浦東新區(與南彙合並前)的三分之一,歷史建築則要占到40%。與其他許多地方一樣,在大規模“舊城改造”中,高橋的老街、老宅被拆掉不少。經當地群眾首先是一批文化老人的呼吁,2003年有13處民居列為區級文保單位和不可移動的文物。2005年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將高橋老街列為歷史文化風貌區,保護區面積為37.13公頃。



2006年鎮政府制訂了《高橋老街歷史文化風貌區保護規劃》,並開始進行修繕保護工作。僅在2008年,浦東新區和高橋鎮就籌資1100多萬元,使黃氏民宅、凌氏民宅、蔡氏民宅等9處共計4000多平方米的老宅和部分老街得到修復。



高橋西街是老街最熱鬧的地段,小街商鋪雲集外,還有鐘惠山民宅、凌祥春民宅、敬業堂等歷史建築。凌宅現在整修後辟為“高橋人家陳列館”,老宅內陳列著夲地收集來的中式傳統傢俱,展現高橋殷實人家生活的場景。隔了幾個門面的“高橋絨繡陳列館” 也是利用老房子布展,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高橋絨繡利用陳列館平台,展示精品、現場表現、傳授技藝。這裡是高橋老街歷史文化風貌區的窗口,無論是陳列館還是老房子都有無窮的回味。




西街133號,黃文欽住宅。建築靣積約800平方米,建於清末民初,江南傳統建築風格,二層磚木結構建築。原來有三進院落,現存下二進院落高橋鎮政府決定將“髙橋建築營造館” 落戶在這處老房子裡,我有幸被聘為建築營造館籌建顧問。這處老宅第二進樓房上下都設有走馬廊,可連通天井周圍的各個房問,門窗、廊檐、欄杆等處均有木雕裝飾,多處觀音兜山牆高低起伏,表現了江南民宅輕盈的造型。黃文欽是專銷毛竹的商人,在上海烏鎮路、溧陽路等處開設竹行,從閩浙毛竹產地打成竹排,漂流到上海供應給營造廠建房搭建腳手架,在上海城市大發展時期生意十分興旺。現存老宅經全面修繕後既作為陳列館用房又作為營造展覽的實例。
西街北邊的石家街陳家宅28弄1號,原是上海老城隍廟“春風松月樓” 素食館老板萬瑞元的住宅,他以素交面馳名上海灘,後來又開了“隆順館”、““萬興樓”,還有“正六齋”糕團店、“萬福齋”糕團店、“大芳”糕團店,發跡後1926年在高橋家鄉建宅。這個時期正是上海新式石庫門盛行時期,萬瑞元將石庫門住宅式樣搬到家鄉,因而在一批傳統民居建築群包圍之中竟然會有一幢典型的新式石庫門住宅。住宅前半部為一客廳兩廂房,正中水泥石庫門框漆黑兩扇木門,後半部為後院及灶頭間,二層後部兩端為曬台。住宅外牆為清水磚牆,地面處做水泥勒腳,洋松木窗底層還安裝鐵藝欄柵。這幢純正的石庫門住宅,在上海大批石庫門住宅消失的情況下,更顯得十分珍貴。



高橋精華中的精華在高橋歷史文化成列館也叫高橋仰賢堂,這是必須要去看的一個地方,在外面你能看到古鎮和高樓的完美結合,在裡面你能看到西式的壁爐、法國的琉璃、上海本地的眾多名俗、以及高橋名人的介紹、外白渡橋的模型和承建商的介紹。高橋還是上海灘的大亨—杜月笙的誕生地,杜月笙是上海灘三大亨中唯一的本地人,也是最有魅力的一位,人稱“杜先生”。他出生於1888年8月22日清光緒十四年中元節,誕生地是上海浦東高橋鎮杜家宅,現在在外高橋保稅區內留有杜家祠堂,只是不對外開放。



高橋古鎮老房子歷史悠久,資源豐富。尋訪高橋老房子,就會使你動心、激動、溫馨,只有親臨其中才有體驗。周六是高橋各個陳列館休息日,參觀陳列館的朋友一定要注意啦。

既然人在高橋,那吃午飯一定要去德興館,那裡有上海最地道的本幫菜,是高橋老百姓天天吃的,味道比城隍廟和上海老街一些飯店的要好得多,而價錢又優惠太多。當天和大明兩個人點的三鮮湯、紅燒甩水、八寶辣醬,同行的大明吃得連聲誇獎。不過有一個問題需要提出,當天的八寶辣醬上有三個蝦仁,不但數量少,而且是魔芋做的仿制品,百年老店,這個還是要好好留意的!



吃完還有帶的,在德興館的對面食品店,由高橋特產—高橋松餅,高橋松餅因其入口酥松而得名。又因酥皮層次分明,每層薄如紙,別稱千層餅成品形如月餅,餅面呈金黃色,油潤光潔,周圍乳白色,底部不焦結發硬,酥皮層次分明,餡心無雜質,皮薄餡足,酥松香甜。剛在德興館說自己吃撐了的大明,又吃了一個,也是贊譽不絕~

今天的最後一站是位於浦東新區最北端高橋鎮三岔港的上海濱江森林公園。其位於浦東三岔港,黃浦江、長江、東海在此彙聚,呈現出上海唯一的“三水並流”的地理景觀,也是從水路進入上海的門戶景觀。



去之前獲悉,由於今年五一小長假期間天氣晴好,園內的杜鵑花展又恰逢最佳觀賞期期間,所以昨天(5.1)是開園至今游客最多的一天,為2.4萬人次,小長假3天總客流為4.3萬人次。昨天,私家車達到2000輛左右,除公園常規停車場外,旁邊公安高等專科學校的應急停車場也都停滿了。而且有游客一家吃過早中飯就從浦東家中出發,沒料到到公園快下午3點了,“離公園大概還有3公裡就幾乎開不動了,路上絕大部分是私家車。”好在今天的人流並不多,一路暢通,很順利的抵達目的地。



公園規劃面積達300公頃;現已開放的一期為120公頃。公園本身具有相當豐富的森林資源與旅游資源。在“自然——生態——野趣,保護——創新——發展”的建設主題下,園中大約有10公頃的土地被列為整體保護區域,原苗圃內留存的20萬株喬灌木和204種野生植物被有選擇的加以保護,充分體現森林公園的野趣和自然風貌,同時依然保留著苗圃濃厚的原始氣息,自然湖島、沼澤濕地、蘆葦叢、森林等都市難見的鄉土野趣。



園內還充分利用現有的海棠林、玉蘭林,以植物造景為基調,充分展現植物的觀賞價值,形成園內各類獨具特色的專類植物景區:如以木蘭屬和含笑屬諸物為主的木蘭園、以海棠和櫻花為主的薔薇園、以杜鵑花屬植物為主的杜鵑園等,以及滬上極其少見的濕生植物園…



其中占地近百畝的杜鵑園已種植了春鵑、毛杜鵑、夏杜鵑、高山杜鵑等二十多個品種、近五千余株。此外,園內,還將大量種植了色葉植物,通過色彩的變化營造出別致的林間花海美景。






現在濱江森林公園已基本形成了一套城郊森林濕地生態系統,包括次生態的人工森林、人造林景觀群落與濱江濕地景觀,公園森林覆蓋率達90%。



由於處在候鳥遷徙帶,又有沼澤、濕地、蘆葦叢、森林等適於野生動物和鳥類的生境,所以園內擁有比較豐富的兩棲動物和鳥類。



公園內濱江岸線達2公裡,吳淞口畔,浦江對面的寶山炮台灣山、燈塔清晰可見;天空晴朗的條件下,還可以清晰看到長江口的長興島與橫沙島……。





整個公園逛了差不多3個小時後,驅車離開,回家休息, 准備明天的行程。


精選遊記: 上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