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之旅:拉薩---日喀則

作者: 江東流2013

導讀7月19日,星期二,陰轉多雲。當日行程:拉薩------曲水------浪卡子------江孜------白朗------日喀則。 上午,向西出拉薩城區,318國道沿拉薩河北岸至曲水縣曲水鎮,拉薩河至此彙入雅魯藏布江。沿雅魯藏布江向西不遠至達嘎鄉,車駛離318國道,向南越過曲水大橋,進入貢嘎縣,曲水大橋橋下流淌的是黃濁的雅魯藏布江。“雅魯藏布”藏語意為“從上部高坡流下來的水”,發源於 ...

7月19日,星期二,陰轉多雲。當日行程:拉薩------曲水------浪卡子------江孜------白朗------日喀則。

上午,向西出拉薩城區,318國道沿拉薩河北岸至曲水縣曲水鎮,拉薩河至此彙入雅魯藏布江。沿雅魯藏布江向西不遠至達嘎鄉,車駛離318國道,向南越過曲水大橋,進入貢嘎縣,曲水大橋橋下流淌的是黃濁的雅魯藏布江。“雅魯藏布”藏語意為“從上部高坡流下來的水”,發源於喜馬拉雅山北麓海拔5500多米的傑馬央宗冰川,具體方位在日喀則地區仲巴縣境內,是中國最高的大河。雅魯藏布江自西向東橫貫大半個西藏,流經日喀則、拉薩、山南、林芝等4個地市,23個縣,通過著名的雅魯藏布江大拐彎峽谷,經墨脫縣流入印度後稱布拉馬普特拉河(Brahmaputra River),在孟加拉國與恆河相會後流入印度洋孟加拉灣,中國部分長1940公裡,全長2840公裡。

從拉薩到日喀則,通常是兩條路,一條是318國道,另一條走的是老路,即307省道,雖然比走318國道要路遠山高,但精彩之處也就在這條路上。

第一印像深的是翻越岡巴拉山口(4990米)。大巴進入貢嘎縣沒跑多遠,開始走上一條漫長的上坡路,越是往上,山路越陡,也更加迂回曲折。朝車窗外向上或向下看,山路有時呈S形,有時呈“之”字形,有時像一條緩緩蠕動的長蛇,有時又似一根玉帶繞在半山腰。山谷對面路邊紅白相間的隔離防護墩隱約可見,環顧四周,遠處僅有的一輛大巴猶如崇山峻嶺中的一只爬行的小甲蟲。由於陰天濕度大,越高霧氣越濃,快到山頂時,大巴像在雲霧中穿行,一二十公尺外好似什麼也看不清楚。當我們為行駛安全而略顯緊張時,岡巴拉山口到了。然而,由於山上濃霧夾帶著細雨,四周白茫茫一片,幾乎什麼也看不見,也根本無法拍照。



玉帶似的山路



山谷對面路邊紅白相間的隔離防護墩

下山的路,即由貢嘎縣進入了浪卡子縣,山路彎彎曲曲,一直延伸到湖邊。越是向下,視野越開闊,景物也漸漸清晰起來。我們居高臨下,首先進入視野的是兩山相夾的並不十分開闊的湛藍的湖水------這就是著名的羊卓雍錯。令人驚異的是,在盤旋的山路上隔湖而望,羊卓雍錯西面的寧金抗沙峰(7191米)白雪覆蓋,潔白光亮,奪人魂魄。307省道緊貼著羊卓雍錯狹長段的北岸一直到浪卡子縣城。一路上山水相映,綿羊成群,湖對岸,時而看見綠色而平緩的山坳中點綴著金燦燦的油菜花,與稀疏的幾間農舍柔情地交織在一起,安靜而祥和,真有一種與世隔絕的味道。


濃雲下的羊卓雍錯



湖邊的綿羊群


湖對岸山坳中的農舍和田地 隱約可見羊卓雍錯簡稱羊湖,被藏民群眾稱為三大聖湖之一,也是距拉薩最近的一個聖湖,約110公裡。在藏民的心目中,羊卓雍錯被看著為“神女散落的綠松石耳墜”,因為碩大且湖汊眾多的羊卓雍錯與她的三個姐妹湖------空母錯、珍錯、巴糾錯手足相連,組合成一個巨大的水域,若從高空看,整個羊卓雍錯猶如雪域高原上無與倫比的藍色耳墜。晴朗天氣,在陽光的照射下,不同時段,羊卓雍錯會呈現出夢幻般的天藍色、淡藍色、綠藍色。



返回途中的羊卓雍錯



返回途中的岡巴拉山路

距羊卓雍八九十公裡,就是著名的卡若拉冰川(5036米)。因為是陰天,冰川頂部和茫茫白霧混為一體,難以分辨,但從山肩到山腳覆蓋著的厚厚冰川,給人的第一感覺:雄渾壯美,晶瑩皎潔,寒氣襲人。冰舌末端離公路僅二三百米,據說原本與公路近在咫尺,由於氣候變暖,冰川已大量融化。此處也是電影《紅河谷》的拍攝點。


卡若拉冰川


此處亦為電影《紅河谷》的拍攝點從卡若拉冰川到江孜縣城約70公裡,307省道沿年楚河北岸至江孜縣城,然後轉向年楚河南岸,經白朗縣直至日喀則市。年楚河是雅魯藏布江中游最大的支流,它的東部源頭為卡若拉冰川。年楚河流域土地肥沃,物產豐富,自古即為西藏發達的農業區,現在仍有“西藏糧倉”之稱。 在前往江孜縣白居寺的途中,路兩旁是開闊的農田,大片大片的綠色植物,不是青稞就是小麥,有些路段則是一望無際的油菜花。此處油菜花的面積,雖不及青海湖邊連綿不斷的成千上萬畝油菜花那麼壯觀,但面對金黃色的油菜花,沁人心脾的菜花香撲面而來,讓人深深地沉醉。游客紛紛下到農田,有的在田埂上,有的深入到油菜地裡面,或站或蹲,擺出各種姿勢,讓自己的笑容與倩影同西藏的美景定格為永恆的畫頁。


年楚河流域大片的農田


香氣襲人的油菜花下午三點半抵達江孜縣白居寺。剛進寺院,一排碩大的金黃的轉經筒赫然出現在眼前,足有三十只之多,顯然是擋不住它的誘惑,我們按規矩也試轉了一遍。

白居寺藏語為“班廓德慶”,意為“吉祥輪大樂寺”,通常簡稱“吉祥輪寺”,始建於十五世紀初,距今已有五百多年歷史,現在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白居寺在藏傳佛教中具有十分獨特的地位,它最大的與眾不同之處是薩迦派(俗稱花教)、格魯派(俗稱黃教)、噶當派(一說是布敦派)三大教派共存的一座寺院,分享同一大殿,被譽為是“兼容並包的平和之寺”。曾在中央電視台看過一檔專門介紹白居寺的短片,當記者問一喇嘛為何一寺三派能和諧共處時,這位喇嘛說,一寺三派本是同一佛祖,同根同源,“就像水的源頭就是雪山”,說得多麼形像,又多麼具有地域特征。



江孜的白居寺塔

白居寺另一大特點是塔中有寺,寺中有塔,寺塔渾然一體,相得益彰,它是藏傳佛教寺院中塔寺結合典型的建築。寺院中的白居塔因殿堂內繪有十余萬佛像,因而有“十萬佛塔”之美譽,白居寺也正因為這座佛塔而更具魅力。每年農歷的四月初八,寺院中的眾多僧人用肩杠出巨幅唐卡懸掛在高處,供人朝拜,其熱鬧場面亦可想而知。

離白居寺不遠,就是江孜宗山抗英遺址。站在遺址的大門旁,抬頭仰望,宗山平地突兀而起,依山勢而建的建築物,從半山腰一直延至山頂,氣勢雄偉。雖然,我們沒有登上山頂,雖然,聳立在江孜古城中央的宗山離地面只有100多米高,但1904年西藏人民抗擊英軍入侵的壯舉卻歷歷在目,宗山和那些可歌可泣的反帝英雄的高大形像將永遠牢記在心中。這就是江孜為何叫英雄城的原因所在。



江孜宗山抗英戰場遺址

繼續向西,目的地是西藏第二大城市------日喀則。因還有90公裡路程,路面平坦,車開得飛快。路的兩側農田廣闊,遠山呈鐵鏽色,山上沒有樹木,至多是分布不均的淺草。道旁樹叢茂盛,遮擋了視線,很難抓拍車外景色。一路上,朝窗外望去,日喀則地區藏民的房屋建築樣式,不同於拉薩地區,更不同於林芝地區。房屋絕大部分是方方正正的,兩層樓,呈“田”字形,看似都是近些年新蓋的。我們在快速行駛的車中所能看見的牆面,每面基本都有三到五扇大大的窗戶。房屋四角有突出部分,上面插有干樹枝,干樹枝上掛有經幡,有的家庭還將四個頂角的經幡圍成一圈,五彩斑斕,煞是好看。房屋周邊有許多樹木,或是成片的樹苗林,環境宜人。難怪大海導游在介紹日喀則藏民的生活時,不無充滿羨慕的口吻:日喀則僅八九萬人,居住的都是大房子,田字形大樓,家家戶戶都有四五十畝田地,相當富足,被譽為是“建在農莊上的城市”。



日喀則地區廣闊的農田


日喀則地區藏民的住宅
經過白朗縣到日喀則市,途中還有一現像頗有特點。日喀則藏民每家每戶都有一個寬敞的院落,院落圍牆半人多高,正是這半人多高的圍牆上都貼滿了牛糞,黑黑的,圓圓的,而且橫裡豎裡整整齊齊,有些圍牆頂部齊刷刷側排了已曬干的牛糞。用牛糞作燃料,早已熟知,既經濟又環保,但家家戶戶的圍牆上都有如此多的牛糞,便使人自然聯想到藏民家中的牛肯定是有一定數量的。或許,這也是對“建在農莊上的城市”的又一詮釋。


藏民住宅圍牆上貼的牛糞(因車速快,照得很模糊)
翌日,天氣晴朗,主要活動內容是游覽日喀則市內的扎什倫布寺。扎什倫布寺是西藏佛教格魯派在後藏地區的最大佛寺廟,於公元1447年由格魯派祖師宗喀巴(十五世紀西藏佛教史上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創建了嚴守戒律的格魯派。格魯,藏語意為“善規”。由於宗喀巴大師及其追隨者戴黃色僧帽,俗稱黃教。)的徒弟一世達賴喇嘛根敦珠巴始建,是黃教四大寺院之一。寺內主體建築由錯欽大殿,五世至九世班禪靈塔祀殿,十世班禪金制靈塔祀殿,寺內供奉有世界最大的鍍金強巴佛像等大量珍貴文物。寺內有九世班禪曲吉尼瑪於1914年主持鑄造的彌勒佛坐姿鎏金銅像,歷時四年左右,總高26.2米,用紫銅23萬多斤,並有大量珍珠、琥珀、珊瑚、綠松石等加以裝飾。該寺面積近七十萬平方米,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扎什倫布寺(1)


扎什倫布寺(2)



扎什倫布寺(3)



扎什倫布寺(4)



扎什倫布寺(5)
參觀許久,夕陽之下,依依惜別扎什倫布寺。回望依山而建寺院,宮殿布局合理,錯落有致,在陽光的照射下,金頂紅牆顯得格外醒目、壯觀,堪與布達拉宮相媲美,寺內的大經堂、強巴佛殿、漢佛殿,以及大量珍貴的歷史文物深深地印在自己的腦海裡,揮之不去。


精選遊記: 待定目的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