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關於石庫門的體驗。

作者: binren60

導讀石庫門,是一種具有上海特點的居民住房,在相當長一段歷史時期中,石庫門一直是這裡民居建築的主要類型。它的出現起始於19世紀的中期。鴉片戰爭後簽訂的中英南京條約,催生了上海這座城市的近代化迅速發展,從而吸引到大批周邊地區的人過來討生活; 與此同時,江、浙、皖一帶兵、匪仍頻頻作亂,避禍逃難的也湧向上海——兩股人流的疊加,這座城的人口迅速膨脹� ...

石庫門,是一種具有上海特點的居民住房,在相當長一段歷史時期中,石庫門一直是這裡民居建築的主要類型。它的出現起始於19世紀的中期。鴉片戰爭後簽訂的中英南京條約,催生了上海這座城市的近代化迅速發展,從而吸引到大批周邊地區的人過來討生活; 與此同時,江、浙、皖一帶兵、匪仍頻頻作亂,避禍逃難的也湧向上海——兩股人流的疊加,這座城的人口迅速膨脹,對住房的需求日漸高漲,我們要介紹的對像即是在此時應運而生,逐步逐步竟成了這裡住宅中的主流。這一類住房通常會淡化了那種雕刻,追求簡約,中西合璧,全因為外國的審美已潛入中國。但是江南民居的樣式,仍是其最基本的特征,比如用石材來做門框,又以烏漆實心厚木來做門扇,等等,故而得其名“石庫門”。——以上這一段,我在講完藝術宮裡那幅《中共二大會址》的正式解說詞後,會額外說給來自外地的觀眾聽。
我在石庫門裡曾住過不算短的時間,所以算是有感情的。但是現在的石庫門,已經不再是初時的一個門洞裡一戶,而是好幾戶合住,人口在進一步膨脹嚒。多戶合住後自然就環境髒亂,內飾破舊,設施的功能改變,比如天井裡搭建,曬台上也搭建,甚至在樓梯房門口都會放置煤氣灶台。 想要看一下石庫門最初面貌的機會還是有的,但是新天地,你知道那裡已經不是民居;建業裡,你明白是推倒了重建的,你眼見了它在再造時整個樓由水泥澆灌出來的樣子;田子坊等,卻是去除了蓬垢,又施了太多脂粉。似乎倒是在幾處被保護下來的紅色舊址上,那裡的石庫門房子顯得清清爽爽。正好最近有一次與“中共淞浦特委機關舊址”的志願者交流,得到機會去看了一次。


舊址在靜安雕塑公園內,從北京路這裡進去,就差不多要穿越整個公園。房子是兩個石庫門洞的連體,干干淨淨的黃磚比灰磚要來得好看,東首還有邊廂房前突,估計西面原來也連著其他門洞,現在舍棄了。房子是從西面整體平移過來的,花了很大的代價,那裡正在建新的自然博物館。舊址在石庫門外再加建了一扇更大的門,以與 突出的東廂房平齊,從而爭取到更多的牆內面積。(居民若這樣做會違法。) 穿過這兩道門,便是迫得很近的底層客堂的落地排窗。排窗的開合總是由上下兩頭的支鈕來實現,而非現時的鉸鏈。我們從西面這間客堂進入。室內很高敞,抬頭可直接看到擱柵上面的二樓地板。如果要在擱柵下面做一個泥漫頂,就屬於奢侈了。室內放著當時掩護機關的小學生課桌椅,右邊牆上有機關活動的介紹,一 一看過。接著從客堂底右邊的房門出去,是一間廚房,用的居然是鄉下的大灶頭,而不是以為會有的燒煤球爐子。沒見到有自來水龍頭等,那就還應該放置一水缸。大部分石庫門都會在廚房的北牆開一扇通往外面的後門,這裡沒有。從廚房的另一扇門回到客堂,這裡是一架通往二樓的明梯的梯腳。現在許多石庫門裡這樓梯多半是暗的,需要開燈,因為客堂裡的住家會在其後半部的半空建一個閣樓住人,樓梯自然不亮,而且還不肯在客堂內進出閣樓,寧願繞到背後與樓上人家爭用那架樓梯。


























二樓亭子間就在這樓梯上去的轉角處,與二樓的前樓房間差三、四級踏步。就這三、四級踏步,會顯出一種主次或俯仰之分。我當年住亭子間時的夏天,就是要仰仗前樓人家能開一點房門,這裡才會有些許的穿堂風過來;8個平方,住一個家庭;僅僅一小扇北窗;室內可供轉身的空間不到一平方;四季無陽光射入;夏日裡更是處於樓下廚房裡幾只煤爐的熱氣、和頂上曬台被烈日暴曬的兩面夾擊之中;房門口的轉角僅夠站一個人,還要豎著放一只孩子洗澡用的長園浴盆;窗外晾著衣服,窄弄裡有鄰居就在你窗下生爐子了,趕緊趕緊收回來……。這樣的房間在滬上住過的人家不在少數,曾經,日子就是那樣過過來的,幾十年來甚至更長時間,對於這一類亭子間的描述應該並不鮮見。



這裡的亭子間裡放置了兩架射擊游戲機,模擬出當年特委領導農民暴動,攻打民團和警察局。然後走上前樓房間的後面走廊。房間的後牆是板壁,上半部還是用板條編成的菱形,一直到頂。有一截短樓梯架在走廊的後部,通往前面說到的亭子間上方的朝北曬台。前樓的南面是和房間一樣寬的格窗,探身出去看見樓下的天井。室內有一個多媒體的大玻璃屏,放出來當年小學老師的生活場景,有真人般大小,還傳出來弄堂裡的叫賣聲、笑聲。窗前的一只八仙桌上,有台燈、筆筒若干,老師辦公用的。




穿過牆,來到已聯通的東面前樓。這裡布置了特委機關成員的介紹,原來陳雲是特委的組織部長。櫥櫃裡展覽出若干用舊了的物件。這房間與東面的廂房也聯通,但不開放。可以從這兒下樓了,房間後面走廊的格局與隔壁一樣,樓梯的方向與隔壁呈中央對稱。也有一個三摟曬台,不過曬台門口的轉角上還有樓梯向上,二樓前樓的上方有一個三層閣,就是利用屋頂人字斜坡下的空間,再辟出一個房間。這天三層閣不開放,從樓外看,三層閣開了扇老虎窗,本地人對此都是熟知的。


從樓梯下到底層客堂。主人先招呼大家有洗手間,位置與隔壁的廚房相對。石庫門裡通常沒有衛浴設備,當年哪有那個東西。後來的人們想辦法改造,買個三件套已經容易,最困難的是要開辟出下水系統和布管,這裡不難。這兒的客堂裡空著,可供人們走動。只放了一座陳雲的半身胸像。樓下的廂房是開放的,分南北兩間,陳列的全部是陳雲的經歷。看來這個紀念館的設立,一半以上的原因是陳雲。房屋結構上,已經說了客堂與廂房是聯通的,但滬上有許多石庫門,這兩者之間會有條走廊,樓裡的居民總是在這裡,走廊的上方,歸置各家的晾衣裳竹竿,遇上雨天就掛滿了濕衣裳。我有位同學,曾經住過的是北廂房,建起了閣樓,並把閣樓的的疆域擴展到了走廊的上方,石庫門裡的那種窘態可見一斑。也有愉快的事:他住的石庫門廚房安在北廂房再北,前面說到的廚房位置就成了一個後天井,鑿有一口水井,鄰居們都從井裡取水來洗衣物,或是在夏天用井水來涼西瓜,那情景他現在回憶起來,被定為其樂融融。









38年歷史照片,前排:康生,毛,王稼祥,朱,項英,王明;後排:陳雲,博古,彭德懷,劉,周,張聞天。


49年照片,前排有徐特立,吳玉章,董必武,林伯渠。左上角站著安子文、劉瀾濤一前一後,旁邊是李克農,陸定一在右上角。參加政協的中共代表。



參觀完畢。大家坐到樓外加蓋的玻璃房裡座談。有點出人意料的是,對方談到該舊址紀念館的建立其實有一些爭議,是說這特委的存在是34~35年之間的三、四個月,領導實施了郊縣農民的四次暴動,有執行了王明的左傾盲動路線之嫌。當時中央蘇區的建設大概正進行得順手,然而這白區的大城市周邊,你叫農民去暴動,之後呢?無處投奔、無所依托,結局在展覽中都說到的。現實並不像亭子間裡的模擬場景那麼容易輕松,對方民團、警察局都是被動擺著的,要射殺很容易,青少年來這裡玩我想會受到誤導。還說到離得不遠有“中國勞合組織書記部舊址”的展覽,也有人質疑,其創始人似乎是張國燾。既然有爭議,那又何必花這麼多的人力物力代價去弄它?總歸還是因為有人能從中得益。交流近尾聲時我方領導說,歡迎對方來藝術宮指導“歷史文脈展”的講解。我真希望領導只是說說、客氣表示,不會已經有具體的方案。這裡的“歷史文脈”,展現出來的歷史是多維的,提示的價值觀也更加多元,如果想試著用他們那一套思路來給這裡做番梳理,我看還不如就現在那樣。


















出來時我再回望那座房子,還是被它的靜美懾住。上面說到的爭論中的維護一方,也不要忘記這個舊址紀念地的設立,也是拜了這座房子之所賜。如今石庫門在城市的進程中正成片地消亡,述寫此文,也是想留下一點念想。
5月16日寫。


第二次再去。山海關路上的自然博物館工地,石庫門就是從這裡向東平移過去的。












擺拍扣籃,沒抓住鏡頭。


















為我講解的小志願者,向明的。


成都路新閘路口,勞動組合書記部舊址.......




5月17日錄完。


精選遊記: 上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