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寺游記(1)

作者: 黑貓2010

導讀佛光寺地處五台縣城東北32公裡處的佛光山山腰,始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後因唐武宗禁止佛教而被毀。唐大中十一年(857)又因唐宣宗提倡佛教而重建,至今已有1000余年的歷史,被列為佛教十大名寺之一。建於唐代的山腰大殿為正殿,坐東向西,稱東大殿。東大殿居高臨下,雄偉古樸,氣勢壯觀,是五台山最大佛殿之一,無論在構造做法上,還是在造型比例上,都集中地反� ...

佛光寺地處五台縣城東北32公裡處的佛光山山腰,始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後因唐武宗禁止佛教而被毀。唐大中十一年(857)又因唐宣宗提倡佛教而重建,至今已有1000余年的歷史,被列為佛教十大名寺之一。建於唐代的山腰大殿為正殿,坐東向西,稱東大殿。東大殿居高臨下,雄偉古樸,氣勢壯觀,是五台山最大佛殿之一,無論在構造做法上,還是在造型比例上,都集中地反映了唐代木結構建築的特點,在我國乃至世界建築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佛光寺的文殊殿,其年代之久、規模之大,僅次於東大殿。它建於金天會十五年(1137),為節約木材,擴大空間,采用了金元時常用的建築處理手段減柱法。佛光寺的建築堪稱瑰寶,佛光寺的唐塑、壁畫和墨跡也久負盛名,它們與建築合稱為寺裡的四絕。僅大殿內的佛壇上就有主像5尊,脅侍24尊,羅漢500尊(後部分毀損)。這些塑像布局合理,姿態各一,面目渾厚圓潤,生動逼真,線條自然流暢。正殿內現存的十幾平方米唐代壁畫,描繪了佛教故事,其中右次間內柱前額上的橫幅,人物姿態都極優美,富有唐代特征,而其顏面、胡須筆法則部分保留了漢畫的風格。大殿左右四梁下均有唐人題字,這些墨跡字跡清晰,筆法沉勁,實在不可多得。





寺中花圃中采蜜的蜜蜂





東大殿采用梁柱木結構作為框架,以柱子承重,以樟卯固定接頭,是一種柔性結構體系,已接近於現代框架結構。房殿式屋頂,屋檐出挑近四米,坡度平緩,顯得舒展平穩。殿身與屋頂之間的鬥拱碩大,在整個立面中的尺度感和重量感因而特別突出,具有很好的結構作用和裝飾效果。柱子向內傾,傾斜度由裡向外依次加大,起到了穩定大殿的作用。大殿中央有一尊佛像。為襯托佛像的高大,建築者有意將佛像伸出柱身,並使其後背光與後排柱頭鬥拱的出挑、天花的斜度相一致,達到了佛像與建築空間的緊密結合,加上內外槽上部繁密的天花與簡潔明快的梁杭、鬥拱、精致的背光等形成強烈的對比,充分體現出唐代建築藝術處理空間位置的特色。





























佛光寺有唐代石幢2座,這是東大殿前的經幢,大中十一年 (857)鐫,輪廓秀美,雕工精致。幢總高 3.2米,下設束腰六邊形基座,刻有獅獸壺門及仰覆蓮瓣,幢身刻佛頂尊勝陀羅尼經,末尾刻有“女弟子佛殿主寧公遇”之名,與東大殿內墨書題記可相印證,是該殿建造年代之依據。

經幢細部。



想看我更多的旅行照片,歡迎光臨我的相冊:http://photo.***/benxian_yang ;

我的博客:http://***/heimao1234567。


精選遊記: 五台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