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貓和小豬的美國之旅——(二十八)大都會藝術館

作者: 胖貓愛吃魚

導讀前往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路上,在地鐵車廂裡偶遇一對新人,看來是裸婚的。美國小孩18歲就被趕出家門的好處之一就是絲毫沒有丈母娘壓力。 到站後要走到博物館,路過一個醫院,路邊停了一排救護車。樹蔭下兩位女醫生竟然穿著工作衣在抽煙閑聊。要是在國內,早就被熱情的患者或家屬甚至是市民尋訪團給微博微信微忒了,要是碰上什麼“萬裡行”“三甲評定”“文明� ...

前往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路上,在地鐵車廂裡偶遇一對新人,看來是裸婚的。美國小孩18歲就被趕出家門的好處之一就是絲毫沒有丈母娘壓力。



到站後要走到博物館,路過一個醫院,路邊停了一排救護車。樹蔭下兩位女醫生竟然穿著工作衣在抽煙閑聊。要是在國內,早就被熱情的患者或家屬甚至是市民尋訪團給微博微信微忒了,要是碰上什麼“萬裡行”“三甲評定”“文明單位”的,還要敲飯碗咧。



計劃先搞定午飯這個物質食糧再進博物館汲取精神食糧的,怎想轉了兩圈也沒有找到合適的果腹之處。博物館門前的台階上坐滿了休憩的游客,廣場上只有賣熱狗和飲料的,做盒飯的只被允許在街對面擺攤。



紐約的餐車攤主要由黑人和老墨經營,主食基本上都是以炒米飯為主,澆頭多是牛肉雞肉,配以蔬菜,最後擠上番茄醬、色拉醬、千島醬之類的醬料,一份經濟實惠的蓋澆飯就出爐了。一般的盒飯也就5~6刀一份,還不用給小費。我們買了兩份,坐在街邊就開吃了,追求的是價廉物美,簡單便捷。





吃飯完進場,先是申領門票。和接待員進行面談,會被要求以捐助的形式獲取門票,官方的建議價是25刀。當然,大部分的游客會花10刀以內的價錢意思意思,而空手套白狼的人也不少。博物館依附於中央公園,占地面積8公頃,而展示面積卻達到了24公頃,再加之館藏數量之巨大豐富,這裡就像一座迷宮。









分不清東南西北,那只能總體談談對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感受了。第一個感覺,也是事實,那就是——這些展品都是搶來的。所謂的鎮館之寶,是大廳中移置的一整座2460年前的埃及古墓。不但把古墓搶來了,就連配套的神像、裝飾的石雕和殘破的岩畫都搬來了,力求營造穿越的感覺。













館內專門有一片區域,是存放中國佛教藝術品的,裡面的陳列可以說是殘垣斷壁,一看就是在偷盜和偷運過程中造成的人為毀壞。尤其是那幅壁畫,切割裝箱的痕跡分外明顯。

















據不完全統計,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現存世界各國各博物館有案可查的至少有千萬件,而加上流失民間和為私人所收藏的數量,恐怕得用萬萬件來計數了。當然,這還不包括掠奪過程中產生的大量毀壞。相對於清末和民國時期的被劫掠,更可悲的是近20年國內的“主動輸出”。官方的聲音是現在經濟開放力度大,海外貿易受保護,每天的出口貨櫃太多,來不及細驗,只能抽檢,從而造成文物流失。狗屁,試想人人都愛國,誰會去干挖祖墳賣遺產這樣沒有信仰的不肖之事?對此,文物也露出了憤怒的表情。



其次是覺得博物館的展出非常具有生活氣息和可親近感。中國館的藝術品主要以陶瓷為主,很多陶土作品反應了中國古代的生活場景,櫥窗裡特地展示了一組酒壺酒瓶不算,還把隔壁王大爺半夜小便的溺器也放進了櫥窗。









館裡還有一曲徑通幽處,仿造的是中國江南園林,小橋流水,疊石知魚,亭台樓榭,翹檐飛角,漏窗透影,咫尺勝景,令游客頗具身臨其境之感,是非常受歡迎的去處。









而在歐式家具展區,沙發、桌椅、幾櫃、壁畫都布置成房間的式樣,透出一股貴族日常生活的味道。











很多展區的物品開放程度還是相對較高的,允許一定程度的近距離接觸,當然這取決於參觀者的素質,以及展品的珍貴程度。











所以,老師把課堂搬進了博物館,令學生在提高學習積極性的同時,還能更直觀地接受文化、藝術和歷史的熏陶。



第三個感覺是,這裡的展品都是世界各地老物件,埃及、巴比倫、亞述、遠東和近東、希腊和羅馬、歐洲、非洲、美洲原著民等等。







其中,阿三也占有很重要的一塊,豐乳肥臀是老美喜歡的。





當然也有看走眼的時候,大家請看下面這副掛在韓國館門口的鎮館之寶,真是鎮館之寶,說明上特意強調的,斯密大大地。而館內美國本土建國後的藝術品甚少,也許老美面子上也掛不住了,從2012年開始搞了一個“美國之翼”專門用於展示美國近現代的藝術品,好歹200多年也算是歷史啊!



短短的一個下午,只能看點大概。前兩天老婆說我們壓根就沒好好做紐約的美食攻略,以至於吃得最多的就是餐車飯。不過,我覺得餐車飯蠻好吃的,晚飯繼續啊,但菜還是要加點的。第五大道和28th街的轉角上有一家caf 28的大型便利店,一樓購物,二樓用餐。面包、西點、咖啡、水果、生活用品應有盡有,還有很大一片熟菜區,葷素一樣價錢,稱分量結帳就行。我們買了蘑菇、青口和魷魚,味道不錯,價錢應該還算適中吧,反正老婆沒有嘮叨。










精選遊記: 紐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