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婺源,最美鄉村

作者: Evelynsunflower

導讀婺源在皖、浙、贛三省交界處,是一個山明水秀的地方。她林木蔥郁、峰巒疊嶂、溪流潺潺、空氣純淨,數十個原始古樸,頗具徽派建築風格的美麗村鎮,散落在風光旖旎的青山碧水間。 華清鎮的宋代廊橋,曉起的白牆黛瓦,李坑的古村,大鄣山……她還是二聖人朱熹的家鄉。 2011年的4月末,待油菜花謝,游客回落,我們踏上了旅途。 東線景點:李坑—汪口—江灣—曉起 ...

婺源在皖、浙、贛三省交界處,是一個山明水秀的地方。她林木蔥郁、峰巒疊嶂、溪流潺潺、空氣純淨,數十個原始古樸,頗具徽派建築風格的美麗村鎮,散落在風光旖旎的青山碧水間。

華清鎮的宋代廊橋,曉起的白牆黛瓦,李坑的古村,大鄣山……她還是二聖人朱熹的家鄉。

2011年的4月末,待油菜花謝,游客回落,我們踏上了旅途。



東線景點:李坑—汪口—江灣—曉起

北線景點:臥龍谷—靈岩洞—彩虹橋—思溪、延村

李坑:小橋流水人家

李坑是以李姓聚居為主的古村落,村落群山環抱,山清水秀,風光旖旎。村中明清古建遍布、民居宅院沿溪而建,依山而立,粉牆黛瓦,參差錯落;村內街巷溪水貫通,青石板道縱橫交錯,各種溪橋數十座溝通兩岸,構築了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美麗畫卷。村外兩條山溪在村中彙合為一條小河,溪河兩岸均傍水建有徽派民居,河是建有各具特色的石拱橋和木橋。河水清澈見底,河邊用石板鋪就洗菜、洗衣的溪埠。山光水色與古民居溶為一體,相得益彰,活生生一幅“小橋流水人家”寧靜景像。













中國是茶的故鄉,婺源是中國綠茶之鄉,婺源曾唐載茶經,宋稱絕品,明清入貢,中外馳名。茶在唐代已成“舉國之飲”,茶道也隨之大興。婺源山川靈秀,史產名茶,因此茶道也蔚成風氣。

一杯婺源綠茶,小坐休息。



汪口(俞氏宗祠): 古埠名祠

古村處於丘陵地帶,村周青山環抱、綠水依流。自宋清代以來,文風鼎盛,人才輩出。其中:有進士5人,舉人2人,大夫7人,七品官以上之文武官員36人,學士10人,著作33卷。故有“書鄉”之稱。



汪口古為徽州府城陸路經婺源至江西饒州的必經之地,又系婺源縣城連通東北鄉水路,貨運到樂平、鄱陽、九江等處之碼頭。明清時期,這裡店鋪林立,商賈雲集,景像繁華。





臨水而居的村使得渡口幾乎與村落的歷史相同。古渡口或在翠竹掩映中,或在古樹的烘托下,加上石板鋪就的碼頭台階,遠遠望去,顯然是歷經滄桑的模樣。







俞氏宗祠,為清代中軸歇山式,氣勢雄偉,布局嚴謹,工藝精湛,風格獨特,被古建築專家譽為“藝術寶庫”。









宗祠由山門、享堂、後寢組成,兩側有花園,園內三棵古桂至今年年吐芳還有古樸典雅的“一經堂”、“懋德堂”、“大夫第”和“養書屋”。祠內鬥拱、脊吻、檐櫞、雀替、柱礎,無不考究形制,凡木質構件均巧琢雕飾,有大中小的各種形體和各種圖案一百多組。刀法有淺雕、深雕、透雕、圓雕、細膩纖巧,精美絕倫。被古建築專家譽為“建築藝術寶庫”。系江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江灣:偉人故裡

鐘靈毓秀的千年古鎮江灣,是江澤民的祖籍地。江灣以古老的徽派建築及秀麗的山水風景,地處三山環抱的河谷地帶,東有靈山,南有攸山,北有後龍山,一條梨園河由東而西,呈S形從三山谷地中穿行,山水交融,給婺源江灣平添了許多靈氣。









婺源境內多有各種各樣奇形怪狀的古樟樹。代表的就是嚴田古樟,這樣的樟樹在婺源有好多基本上每個村都有!



臥龍谷:大鄣山的峽谷

臥龍谷景區四季變換著不同的色彩。春季山花爛漫、夏季碧泉淙淙、秋季紅楓盡染、冬季冰雕玉砌;高山峽谷裡更是瀑布成群,彩池連環、相映交輝。綠色的樹,白色的瀑布,彩色的深潭構成一幅天然潑墨山水畫。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曉起:古文化生態村

曉起被譽為天人合一的生態家園,“古樹高低屋,斜陽遠近山,林梢煙似帶,村外水如環”。古樸典雅的明清民居,曲折寧靜的街巷,青石鋪就的驛道,野碧風清的自然環境,遮天蔽地的古樹。上下曉起可以說是婺源風景最美的村莊。村屋多為清代建築,風格各具特色,村中小巷均鋪青石,曲曲折折,回環如棋局。

相傳唐德宗貞元年間(公元787年),一個姓汪的官宦逃難到這裡,當時天剛破曉,這個村子就取名叫了“曉起”,現在這個村裡的人多數也姓汪。後來洪姓人家在上游一公裡處建村,也取名“曉起”。為了區分,汪姓人家居住的村子叫“下曉起”,洪姓人居住的村子叫“上曉起”。 曉起的看點是那“千年古樹撐起的綠天”。



曉起,白天是一個很商業化的地方,躲避人群來到隱蔽的一個堂裡,一位老者熱情的和我們攀談,告訴我們他把印刷的模板釘在木門上做裝飾,種植的紅豆……臨走說“很抱歉你們遠道而來可惜我這裡沒有什麼好看的。 ”突然內心充滿了溫暖,這裡不僅僅只有牟利的商販而已。







人之所以悲哀,是因為我們留不住歲月;

而人之可貴,也在於我們因著時光環境的改變,在生活上得以長進 — 三毛





時代的烙櫻



靈岩洞:古坦的溶洞

靈岩洞由36個溶洞組成,洞內石筍、石花、石柱、石幔琳琅滿目,五顏六色,有種聊齋裡的感覺。















乘坐小船出洞。





彩虹橋: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彩虹橋坐落於清華鎮北側河上,是一座八百年的宋代廊橋。這裡有厚重的橋文化、歷史古跡、古人留存的生產工具,又有自然環境。

彩虹橋按唐詩“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的意思取名。彩虹橋周圍景色優美,青山如黛,碧水澄清。













木板橋是婺源的一大特色,原汁原味的杉木建造的木板橋宛如金橋在陽光下閃閃光,橋下是清純無比的江水,橋上不時有村姑農夫挑著擔子從經過,山光水色與木板橋有機結合為一體,妙不可言。















思溪延村:徽商古村落思溪延村

思溪和延村是兩個村子,思溪距延村1華裡,自古就有“儒商第一村”的美譽。該村建於南宋慶元五年(公元1199年),整個村落以明清古建築為主,村落內以青石板鋪地,古建群 背靠青山,面臨清溪和稻田,四周都是綠地,村莊與秀水青山的優雅自然風光融為一體。

思溪為古建築風景的集中地,現存30余幢明末清初的古建築,其中“敬序堂”大屋客館的建築雕刻精細完美,尤以分別鐫刻在十二扇扇門的中間,由96個不同的“壽”字組成的“百壽圖”堪稱“精品”。







白牆黑瓦隱藏了多少前塵往事





安逸的貓狗





清晨村河邊洗菜的村民



村最具有特色的當數56幢清朝民居及其“商”字形大門,此外以木雕、磚雕、石雕為代表的“三雕”藝術也同樣值得前往鑒賞。











巧奪天工的磚雕、木雕



















黃村百柱宗祠:清過渡時期徽派建築典範的存世孤例

黃村宗祠又名百柱宗祠又稱“經義堂”,建於清康熙年間。祠堂為磚木結構,由庭院、門樓、正堂、後堂、後寢組成,面積1200平方米。正堂中央懸掛清朝文華殿大學士張玉書所題“經義堂”匾額,大梁上有“鰲魚吐雲”、“龍鳳呈祥”等圖案,雕工十分精美。四個石基深刻“鷺鷥戲蓮”、“鳳戲牡丹”、“仙鶴登雲”、“喜鵲含梅”紋飾。









古代的徽州,是著名的徽派思想的發祥地,諸多的文人墨客,多來源於此。從當地的房屋建築中,也可以深切地體會到古人對文化教育和人文思想的重視。每每流連於溪水巷陌間,我們驚奇地發現,這裡最有氣勢的建築,往往是當地的祠堂和書院。高大的建築和通透的空間,又和民居內部的狹小布局產生了巨大的反差。











這裡的山村,沒有北方的硬朗線條,體現出的是圓潤和溫婉。也不同於北方建築的紅牆紅瓦,簡潔的平房院落的布局,和棋盤般筆直的街道。在這裡,更多的建築是依水勢而成,房屋的整個走向,就是穿村而過溪水的形像。



朱熹家的後院

距今800多年前的一個春日,一位儒雅的壯年男子在婺源老家的書屋中讀書。休息的片刻,他眺望窗外,遠處潺潺流動的溪水讓他若有所思,於是,被後人們熟知的名篇《觀書有感》誕生了。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今天,我們只能猜想朱熹這位南宋大學者作詩時的情景。也許,正是房前屋後的“活水”激發了他的靈感。婺源民居的前後或側旁,都會設有庭院和小花園,放上石桌石凳,掘一個水井或魚池,栽一些花卉果木,甚至還有人專門從附近的山上引泉水到家裡的。人和自然就這樣在自家的庭院裡和諧共處……



婺源飲食承襲了徽菜的傳統,以婺源本土菜系粉蒸、清蒸和糊菜為專長, 主要名菜有:粉蒸肉,糊菜,清蒸荷包紅魚等。此外婺源民間小吃還有清明粿、氣糕、糯米子糕等特色,縣城內以紫陽鎮政府大門旁的小店“紫陽小吃”中的本土小吃最具傳統風味,其糯米子糕更是“婺源第一”。婺源的特產可以用四色概括:綠、紅、黑、白。即荷包紅魚,綠茶,龍尾硯和江灣雪梨。

炸河魚



筍炒肉片







米豆腐





蒸糊菜



紅燒紅鯉魚



清明粿



粉蒸肉





蛋包肉



街頭的煎餅超贊





驢友驛站





晨霧 縷縷陽光穿過薄霧灑滿整個小村莊











張望了那些浮華的城市,見識了那些意義上的貧困和富貴,虔誠的等待了日出和日落,走過了一個個原始而樸素的村莊,我認認真真一筆一劃的寫下 “時光。”


精選遊記: 婺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