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在旅途》甘肅篇(4):絲綢之路上的酒泉嘉峪關

作者: 任在旅途上

導讀2007年4月27日,在張掖吃完中飯,考察組繼續西行,前往酒泉。 中巴車在車輛稀少的312國道上狂奔,放牧的羊群和低矮的村落不時在車窗邊掠過,偶爾還會穿越三四米高的土城牆豁口。這些土城牆都是有上千年歷史的古長城,因為河西走廊氣候干燥得以保留至今。 一口氣開了3個小時,來到了河西四郡的第三郡——酒泉郡。綠色的行道樹迎面而來,酒泉市區到了。 因酒泉而得 ...

2007年4月27日,在張掖吃完中飯,考察組繼續西行,前往酒泉。

中巴車在車輛稀少的312國道上狂奔,放牧的羊群和低矮的村落不時在車窗邊掠過,偶爾還會穿越三四米高的土城牆豁口。這些土城牆都是有上千年歷史的古長城,因為河西走廊氣候干燥得以保留至今。

一口氣開了3個小時,來到了河西四郡的第三郡——酒泉郡。綠色的行道樹迎面而來,酒泉市區到了。

因酒泉而得名的酒泉市

進入酒泉市區肅州區,中巴車在大街上轉了幾個彎,直接開進了民意街2號酒泉市夜光杯廠的停車常酒泉市肅州區旅游局辛局長已經先行到達,熱情地迎接我們的到來。

走進夜光杯廠的產品展廳,各種各樣的夜光杯展示得琳琅滿目。與之前腦海中想像的夜光杯不同,呈現在眼前的夜光杯,通體墨綠色,杯壁上布滿了黑色的小圓點,薄薄的杯壁。在展廳中間的一個台子上,醒目地擺放著幾個大小不一的夜光杯。湊近一看,杯子裡盛滿了葡萄酒,在燈光照射下閃耀著琥珀色的光芒。不由地吟誦起唐代著名邊塞詩人王翰的《涼州曲》:“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夜光杯廠的一位副廠長,親自給考察組做起了導游:“酒泉夜光杯”是由祁連山開采出的祁連山玉雕琢而成的名貴飲酒器皿。當美酒置於杯中,放在月光下時,杯中就會閃閃發亮,夜光杯由此而得名。據《十洲記》記載,周穆王,西域向朝廷進獻夜光杯;到了唐代,“酒泉夜光杯”已經得名,算起來到今天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生產夜光杯的工藝復雜繁瑣,要經過選料、鑽棒、切削、掏膛、衝碾、細磨、拋光、燙蠟等二十多道工序,做好的夜光杯,墨綠似翠,杯薄如紙,光亮似鏡,是酒泉最具代表性的藝術精品。

參觀完產品展廳,我們走到展廳隔壁的夜光杯生產車間。幾十位技師,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一律穿著工作服戴著口罩,正手持已經掏鏜和衝碾的夜光杯,對著高速轉動的軸輪,專注地細磨和拋光,一股細長的水流,從一根細小的橡皮管噴出,噴射到正在打磨的夜光杯上。整個車間內,只聽到此起彼伏的打磨夜光杯的聲音。在技師的巧手下,不一會兒功夫,一個個半透明的夜光杯出爐了。只要再進行最後一道燙蠟的工序,夜光杯就可以包裝出廠了。



耳聽向往加上眼見為實,我這個很少旅游購物的人,也忍不住買了一套夜光杯留作紀念。

離開夜光杯廠,辛局長開車帶領我們前往西漢酒泉勝跡景區。走進典型漢闕式門樓的景區大門,首先看到地上鋪著四副五六十釐米見方的印章,印章上分別寫著“西達伊吾”(新疆哈密)、“北通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南望祁連”(祁連山)、“東迎華岳”(中原)字樣,點明了酒泉獨特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戰略區位。

穿過一個小廣場,眼前是一個五六米見方的池子。池子中間有一個泉眼,正在不停地湧出清泉,池水清澈見底,在陽光下閃爍著迷人的光彩。圍繞池子,有一圈護欄石板。其中一面石板上刻著隸書的紅色大字——“酒泉”。



辛局長對酒泉的歷史了如指掌,代替景區講解員親自給我們導游:“公園前121 年,漢武帝派驃騎將軍霍去病西征匈奴,與匈奴打了一場著名的河西之戰,大獲全勝。漢武帝從長安賜御酒一壇犒勞霍去病將軍,霍將軍認為功勞屬於全軍將士,於是將酒倒入泉中,與將士取而共飲,酒泉因此得名,並一直傳承至今。今天的酒泉市,就以泉命名,這在中國眾多城市中也是非常少見的。”

跟著酒泉流出的溪水,我們來到了一個明潔如鏡的湖泊。湖面上,波光粼粼,湖岸邊,亭台樓榭,柳樹滿堤,好一派江南園林山水風光,讓我感覺回到了杭州的柳浪聞鶯公園。“酒泉公園是河西走廊唯一保存完整的一座漢式園林,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湖邊的柳樹,是清代名臣左宗棠經營西北時號令居民種植的。左宗棠不但開拓和修築了甘新大道,維護了新疆和甘肅的穩定團結,而且號令在幾千裡的甘新大道兩側和沿途主要城市廣泛種植柳樹,直接改善了河西走廊的生態環境和沿線城市的生態景觀,西北人尊稱這些柳樹為‘左公柳’。”

在湖邊,我們見到了據說由左宗棠親手栽種的幾株柳樹。斑駁的樹皮,留下了歲月的變遷,見證了百年的風雨。感謝左宗棠,“引得春風度玉關”,感謝左宗棠,為干旱的河西走廊創造了一個江南。

最牛的戈壁新城嘉峪關市

在廣袤的西北地區,城市之間動則數百公裡,從一個城市到另外一個城市,開車走兩三個小時是常態。但是,酒泉市與嘉峪關市是個例外。雖然兩個城市都是地級市,但兩個城市的市區之間相距只有十幾公裡,從地圖上看幾乎已經挨著了。

參觀完酒泉市的西涼博物館和西涼王陵,天色已經暗了下來。拗不過辛局長的熱情挽留,我們在酒泉市吃晚飯。吃完晚飯,開車出發。不過二十分鐘,我們就到達了嘉峪關市區。

汽車一開進嘉峪關市區,就感覺這是一座與西北任何一座城市都不一樣的城市。沒有之前經過的酒泉、張掖、武威、甚至蘭州常見的破舊房屋、凌亂街景、人車混行、灰頭土臉,只見城市規劃井然有序、街道兩側干淨整潔、艷而不俗的霓虹街景,這是一座什麼樣的城市呢?

中巴車開到了花苑大酒店停下,嘉峪關市旅游局的領導已經在門口等候。走進大堂,我看到在前台接待處後面的牆壁上,掛著醒目的四星級酒店標牌。



嘉峪關市旅游局領導引我們到餐廳包廂坐定,一邊喝茶一邊介紹嘉峪關市的概況:因1958年國家“一五”計劃重點項目“酒泉鋼鐵公司”的建設,在戈壁灘上興起一座新興的工業城市,城市以境內的“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命名,這就是甘肅省最年輕的城市——嘉峪關市。嘉峪關市於1965年正式建市,是一座在嶄新規劃設計的新城,全市常住人口只有20多萬人,而且人口來自祖國大江南北,特別是東北人很多,所以嘉峪關市通行普通話和東北方言。因為有“酒鋼”(“酒泉鋼鐵公司”的簡稱),嘉峪關市在甘肅省很“牛”:嘉峪關市的車牌是甘B,僅排在省會蘭州之後;嘉峪關市是甘肅最“富”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大口徑財政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多年名列全省各地州市之首;嘉峪關市是最“小而精”的,行政面積不到3000平方公裡,下轄三個鎮,沒有縣市;嘉峪關市也是甘肅最“漂亮”的城市,先後獲得了“全國衛生城市”、“全國環境綜合整治優秀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等桂冠……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我帶大家去轉轉嘉峪關市。”嘉峪關市旅游局領導大手一揮,開車帶我們去參觀嘉峪關市的城市客廳——雄關廣常



靠近廣場停好車,一眼就看見廣場上高大的馬踏飛燕雕塑,證明嘉峪關市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穿越馬路走進雄關廣場,才發現雄關廣場真的很大,尤其是相比沿途經過的城市的廣常一些中老年人正在廣場人跳集體舞,還有一些年輕人正在一側的草坪上漫步。環繞廣場,既有汽車站、辦公樓、銀行等公共設施,又有許多的高層住宅樓。在廣場的北面,有一個投射五彩燈光的台階,隨著音樂的節奏,不斷地變幻色彩,投射出城市獨特的活力與魅力。



在雄關廣場的旁邊,緊挨著東湖公園。碩大的湖面、高大的樹木、整齊的草坪,以及散落其中的假山亭台,顯示出東湖公園不俗的品質。

論整潔、論氣勢、論細致,嘉峪關這座城市在甘肅省確實是出類拔萃的。甘肅最“牛”的城市,名不虛傳。

萬裡長城第一雄關——嘉峪關

在四星級酒店柔軟的大床上美美地睡了一覺,當早晨的陽光把我照醒時,長途旅行的疲勞已經消失殆盡,陽光的一天開始了。

吃過早飯,嘉峪關市旅游局人員開車在前面帶路,考察組的中巴車緊隨其後,穿過嘉峪關市區,沿著蘭新西路,開到了嘉峪關市西郊峪泉鎮一座古城堡式的建築前面,主體建築外形呈烽火台,恰似烽燧相望,長城相連。建築外牆壁上刻著幾個醒目的大字:嘉峪關長城博物館。

博物館的館長迎接我們進入博物館,並親自給我們講解:嘉峪關長城博物館是我國第一座以長城歷史文化為專題的博物館,內設7個展廳,以“偉大的長城”基本陳列為主體,集中國史學界,文物考古界半個多世紀以來的長城研究成果於一體,將從戰國直到明代,上下三千年,縱橫十萬裡的長城構築史,凝聚在幾千平方米的展廳內。



沿著展廳一一參觀“長城歷史文化陳列”、“中國古代兵器裝備展覽”、“嘉峪關文物展覽”、“名人書畫展覽”,各類長城歷史文物和長城書畫作品依次呈現在面前。在展廳中間的牆壁上,懸掛著一幅巨大的油畫——“長城萬裡圖”。“長城萬裡圖”以寫意和寫實相結合的表現手法,將中國長城的主要景觀濃縮於畫卷之中,畫面中,“西出陽關、春風玉門”場景,以河西長城的陽關和玉門關為背景,生動逼真地再現了盛唐時期絲綢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盛況。“醉臥沙潮場景的背景油畫描繪了“大漠孤煙、長河落日”恢弘壯闊的邊塞風光,人物雕塑表現了“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征戰場面的殘酷、悲愴和豪壯。“長城萬裡圖”油畫面積達到為220.5平方米,為西北之最,令人嘆為觀止。

在長城博物館接受完長城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我們開車前往嘉峪關,感受真正的長城。車開了不到十分鐘,就到達了嘉峪關景區的停車場,一座巨大的關城橫在眼前,正中大門上刻著“嘉峪關”三個大字。

進入大門,是一座幾十米長、上百米寬的小廣場,廣場四周被高十來米的城牆圍繞。從城牆內側斜坡的樓梯登上高大的城牆,牆外是廣袤的戈壁荒漠,遠處是頭頂皚皚白雪的祁連山。牆內,內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線成重疊並守之勢,壁壘森嚴,與長城連為一體,形成五裡一燧,十裡一墩,三十裡一堡,一百裡一城的軍事防御體系。



沿著高大的城牆環繞步行,我們來到了嘉峪關西端的城樓。這裡萬裡長城西端的起點,城關兩翼的城牆橫穿沙漠戈壁,向北8公裡連黑山懸壁長城,向南7公裡接天下第一墩,嘉峪關加上南北兩翼的長城,如同中原帝國的第一道鎖鏈,時刻抵御著外來西北外敵的入侵。站在城樓上往西遠眺,是一望無際的戈壁。遙想數百年前的某一天,外敵兵臨城下,將士出關迎敵,戰鼓隆隆中,戰馬嘶鳴,雙方混戰一片,頃刻間,人仰馬翻,橫屍遍野,血流成河。一番激戰後,外敵倉皇逃去,將士們鳴金入關,關城內,慶祝勝利的吶喊響徹雲霄……

陪同參觀的嘉峪關景區管理處領導在一旁介紹:嘉峪關始建於明朝初年,距今已有631年的歷史,比河北秦皇島的山海關早建九年。明初,宋國公、征虜大將軍馮勝在班師凱旋途中,選址在河西走廊中部,東連酒泉、西接玉門、背靠黑山、南臨祁連的咽喉要地——嘉峪原西麓建關。關城始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歷時整整168年,於1540年建成完工。嘉峪關城由內城、甕城、羅城、城壕及三座三層三檐歇山頂式高台樓閣建築和城壕、長城峰台等組成,城內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並守之勢。內城是關城的主體和中心,其周長640米,面積2.5萬平方米。內城東西二門外,都有甕城回護,面積各有500余平方米。嘉峪關的建成後,明朝帝國在西北邊陲設立了一道堅固的銅牆鐵壁,從此西北邊陲變得安寧。

從城樓順著斜坡樓梯下到內城,發現關城內除了軍事指揮所——游擊將軍府以及兵營、官井外,竟然還有關帝廟、戲台和文昌閣。冷冰冰的軍事設施關城,因為有關帝廟和文昌閣的融入,變成一座有人性溫暖和祖國關懷的邊塞小城。


精選遊記: 嘉峪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