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孔廟——祭拜“至聖先師”的殿堂

作者: e33100822

導讀北京孔廟——祭拜“至聖先師”的殿堂 北京孔廟坐落於北京東城區國子監街,穿過“成賢街”的彩繪牌樓,再經過國子監的兩座牌樓之後,一座莊重雄偉的大殿就矗立在人們的眼前。門前是一座紅牆嵌琉璃磚雕的影壁,大門東西兩側各有一座高4米的“下馬牌”,上邊刻有滿、漢、蒙、回、托忒、藏六種文字。這就是聞名遐邇的北京孔廟,是元、明、清三代祭祀孔子的地方, ...

北京孔廟——祭拜“至聖先師”的殿堂



北京孔廟坐落於北京東城區國子監街,穿過“成賢街”的彩繪牌樓,再經過國子監的兩座牌樓之後,一座莊重雄偉的大殿就矗立在人們的眼前。門前是一座紅牆嵌琉璃磚雕的影壁,大門東西兩側各有一座高4米的“下馬牌”,上邊刻有滿、漢、蒙、回、托忒、藏六種文字。這就是聞名遐邇的北京孔廟,是元、明、清三代祭祀孔子的地方,是全國僅次於山東曲阜的大型孔廟。



孔廟與國子監兩座建築原為一體,兩組建築群都采取沿中軸線而建,孔廟在東,國子監在西,組成了一套完整、宏偉、壯麗的古代建築群,而且完全符合“左廟右學”的中國傳統建築規制。以“儒學治國”是自漢武帝以來,封建統治者加強統治的手段之一。



北京孔廟占地2.2萬平方米,始建於元大德六年(1302年)建,於大德十年(1306年)建成。自此以後,孔廟就成了皇帝祭祀孔子、舉行國家祭奠的主要場所;按照太學的禮法,每月的初一、十五,國子監的師生們都要在孔廟祭祀孔子。明、清兩朝皇帝對孔廟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和擴建。明永樂九年(1411年)重建。宣德、嘉靖、萬歷年間分別修繕大殿,添 建崇聖祠,明嘉靖九年(1530年)建崇聖祠,用於供奉孔子五代先人。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擴建大成殿,孔廟始成今天的規模。清順治、雍正、乾隆時又重修,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升祭祀孔子為大祀,又將正殿擴建。孔廟雖然經過歷代重修,但其結構基本仍然保存著元代的風格。孔廟共有三進院落,從南向北依次為大成門、大成殿、崇聖門及崇聖祠。因為孔子的“聖人”之譽,在很多方面與皇帝有著同等待遇。孔廟被允許享有宮城規制四隅建角樓,為其五代先祖建有“崇聖祠”;甚至允許孔子的聖像身著帝王衣冠,准許孔廟用黃琉璃瓦頂等。



孔廟最突出的特色還在於其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孔廟內有各式石碑3000多塊,有元、明、清三代的進士題名碑198 塊,它們是研究我國古代科舉制度的重要資料;其中有三塊元代石碑更為珍貴。廟內還有11座記功碑亭,詳盡記錄了很多重大的政治軍事史實。廟內有10枚石鼓,是清朝乾隆年間仿照先秦石鼓鐫刻的。



從大成門進入第二進院,這就是孔廟的正殿——大成殿,為孔廟主體建築。大成殿面闊9間,進深5間,黃琉璃筒瓦重檐廡殿頂,殿前月台三出陛,殿內供奉孔子及“四配”“十二哲”、七十二弟子的排位。殿前有一株600余年樹齡的古柏,名為“除奸柏”,相傳這棵柏樹曾掀掉過明朝大奸臣嚴嵩的烏紗帽。院內有一口古井,相傳如果文人能得到此井中的一杯“聖水”,就能夠文思泉湧;人們用井水磨墨,寫出的字墨香四溢,筆勁流暢,故乾隆賜名為“硯水湖”。大成殿後有崇聖祠,是祭祀孔子先祖的地方。



從清朝康熙皇帝之後,每位皇帝即位都要到國子監比用辟雍講學一次,稱為“臨雍”。皇帝講完學後,還要在孔廟大成殿中懸掛一塊匾,這樣殿內因此聚集了九位清朝皇帝書寫的匾額。民國五年(1916年)時,教育總長範源濂將匾全部移交當時的北平歷史博物館保存,殿內改懸大總統黎元洪所書“道恰大同”的匾額。



孔廟從1928年起對外開放,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被列為北京市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9年,孔廟成為首都歷史博物館。後來,首都博物館遷址,2006年,孔廟經過全面修繕後便以嶄新的面貌迎接八方來客。


精選遊記: 北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