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記】風情王村河

作者: 黃山怪石

導讀1、序 以黃山為分水嶺,山南是老徽州,原區域是如今的歙縣、黟縣、休寧、祁門、宣州市的績溪和江西省的婺源的“一府六縣”,屬新安江水系。山北的黃山區原來是太平縣,屬長江水系。而“水”在中國歷史上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明清時期太平、寧國、宣城、旌德、涇縣、南陵六縣同屬於寧國府。在現黃山市中很特別,不屬於老徽州� ...

1、序

以黃山為分水嶺,山南是老徽州,原區域是如今的歙縣、黟縣、休寧、祁門、宣州市的績溪和江西省的婺源的“一府六縣”,屬新安江水系。山北的黃山區原來是太平縣,屬長江水系。而“水”在中國歷史上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明清時期太平、寧國、宣城、旌德、涇縣、南陵六縣同屬於寧國府。在現黃山市中很特別,不屬於老徽州。盡管都地處皖南,多數居民也是歷史上的中原移民,地域文化與徽文化雷同,但有區別。又因黃山區介於徽州、寧國、池州三府接壤地帶,歷史上處於南北文化交彙點上,融合有各地滲透的文化,地域文化呈現多元性和獨特性。加之近代由於長江發洪水逃荒及其它緣故江北人移民定居的較多,彙集有江蘇揚州、安徽廬江、樅陽、無為、太湖、潛山等地的人,所以有說“太平人包容性很強”,而在黃山市徽州有“太平是江北”之說。

而現在的黃山區也不盡是原來太平縣的定義範疇了,太平湖儲水前,由於原規劃太平與石台淹沒區很大,故撤銷石台縣,並入太平縣。後分縣時,原屬於石台的夏村、烏石、清溪劃歸太平縣。1983年12月,由於黃山初期旅游發展的需要,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太平縣建制,設立縣級黃山市,直屬安徽剩後稱為“小黃山市”。期間,為了將黃山、太平湖全境歸一,將原歙縣的湯口、石台的廣陽劃入。1987年11月27日,撤銷縣級黃山市改為黃山區,隸屬地級黃山市。就成了如今的黃山區了。

太平湖是人工湖,構成太平湖的是長江水系中,下游分支青弋江。

青弋江之名始自南宋。源出石台縣和黃山北麓。舒溪、麻溪合流後才稱“青弋江”,河口在水庫大壩附近。

青弋江跨祁門、黃山區、黟縣、歙縣、旌德、石台、涇縣、青陽、南陵、宣城、蕪湖等十一個縣(市、區),自蕪湖彙入長江。青弋江的正源稱美溪河,源出黟縣西北拜年山與黃金尖之間的方坑南面,流經桃源至烏石段叫佘溪河。

太平湖上游在烏石境內的國家級太平湖濕地公園。這裡佘溪河與源於石台的清溪河、源於青陽的王村河三河在這裡合一,彙集成舒溪河。

而這三條河中,王村河最為特別,它自北向南彙入舒溪河,然後劃一個360度大圓,經青弋江流入長江。發源於青陽九華山的王村河流經主要區域是石台,下游在黃山區的原清溪鄉。而清溪原屬夏村,所以,王村河歷史上就是在石台區域。

2、初探王村河

由於王村河下游地處偏僻的深山老林,一直沒有機會一睹它的真面目。心底一直有去王村河的心結。2010年7月21日趁到烏石工作的機會,自告奮勇要求到最遠的王村河。



驅車途徑佘溪河口來到太平湖濕地公園,清溪河與王村河這裡交彙,而一同泄入太平湖。望王村河口吳家洲村就在對岸。然而由於湖面寬闊。架橋造價太高,無路可行,車必須經清溪到石台繞行。而平時,村民來往主要是渡船。



我們沿清溪河岸邊村級公路順河而上。清溪河是三支河流中水量最大的,河口景色如畫。



清溪原來是一個鄉,由於區劃調整,並入烏石鄉。過清溪大橋不遠有一個嶺,這個嶺是黃山區與石台的分水嶺。



翻山越嶺後到石台六都,然後朝太平湖大橋方向駛往啟田,公路旁有條岔路通往山裡。指示牌寫有“黃山區村村通公路......”。

黃山區村級公路入口竟然跨市跨區,在池州石台?很是詫異。車速太快,沒能拍的清晰。且指示路牌的文字記得不甚清楚,留個遺憾吧!



村級公路是平坦的水泥路,通往烏石鄉的茶兒壟村。車穿行在山間,兩旁林叢茂密。不久,就開始很吃力的爬坡。這個嶺很高、很陡,是石台與黃山區的界山,盤山公路成之字形而上,數不清劃了有多少個S。



回眸山下,地屬石台的田園風光確實讓人留戀。



翻過山就到了黃山區地域。茶兒壟村轄管有西山、茶兒壟、吳家洲、王村河四個村民組,屬太平湖移民後靠村。

見到的第一個自然村叫西山村。村子依山傍水,一汪湖水浸潤叢山之間低處,湖光山色美不勝收。湖心島圍就的港灣裡停泊的烏排、漁船,有特別恬靜的意境。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這裡既靠山又靠水,山水通吃。漁船裡擱放的整理好的漁網,明示漁業也是這裡重要一筆收入。



還有將漁網打包擱放在岸邊倒扣的船底,十分有情趣。



盡管西山地處僻壤,但村民生活小康。看見不少村民家門前停放轎車,上的都是池州牌照。詢問村民,他們說是在青陽上的牌。他們的進出都是池州境內,在池州上牌情理之中。

我很詫異。以前見到農家普遍使用的是農用車,或是用於運輸的貨車、載客的客車,而這裡卻是代步的轎車?我猜測:一是說明這裡交通不便,方便出行;二是表明這裡生活優越。真切的體會到那條從鄰縣通往這裡的村級公路的重要性。“要想富,多修路”呀?!

感慨:如今農村人真的“與時具進”!



西山村不遠處有一座橋,這個橋也是實際意義上的太平湖橋。橋的這岸有西山的最後一個自然村,村子座落在延伸到太平湖的半島上,三面臨水,與陸地相連部分很狹窄。景色很美,橋那邊的角度可以拍全景。可是過橋後只顧趕路,忘記拍了,甚是可惜。



過橋就上嶺,翻山後就到了一直想見的王村河,王村河村因王村河而得名。發源於九華山的王村河水系貫穿王村河自然村全境經吳家洲注入太平湖。境內生態極佳、古樹參天,自然景色十分秀美。



這裡地處黃山區最偏僻的山區,地方經濟以茶林為主,有機茶產業已形成規模。山裡人居住分散,不少自然村只有幾戶人家。村口第一村就坐落在下嶺的道路邊。青山環抱,翠竹林蔭,世外桃源。



牆上標語“女兒也是傳後人”吸引了我的眼球,“計劃生育”的國策很是強大。



山裡有山裡的風情,這裡村裡路邊、家家門前、都栽有果樹。多數品種土生土長原生態,也有在外購買果樹苗來栽種的。村裡人家門前的板栗快要成熟了,整個樹上似乎爬滿了刺蝟。



柿子樹上果實累累。我特別喜歡柿子成熟的季節,那時,村裡村外紅艷一片。



山坡一片桃林,沉甸甸的果實壓彎了樹干。



梨樹家家門前都有栽種,品種不盡相同,有外來品種。



這個主人介紹是碭山梨。



山上還有許多野山果,知青時上山砍柴,曾遇到比家栽小的很多的野柿子,很是欣喜,盡管沒有紅透,摘下就放到嘴裡,澀的嘴唇麻木。還有八月揸、野毛栗,野板栗。野梨子等等,是那個時代山裡人經常品嘗的果品。圖為來的路邊看見的一株野生的獼猴桃,當地人稱楊桃。



野生獼猴桃沒有成熟,要摘它還要到陡峭的塝下,盡管有心但是沒有能力,只得作罷。拉近距離拍張照片算個彌補。



終於見到神秘的王村河了,它從山裡走來,藏身於綠色之中。發洪水時從上游夾帶有枯枝殘葉,在這裡受到湖水的頂阻,水緩而積累,水面看起來並不“清絲”。



青山掩映下的河水碧綠,像是翡翠,這就是王村河的魅力。



對岸竹木茂密,有茶園、田地。



隔河勞作要依靠渡河工具。勞動歸來農婦劃著竹排在積累很厚漂浮物上艱難前行,很有原始意境。



稍上,水色純淨,河面小舟,點綴著綠色世界。



竹林中的王村河水色純淨,漣漪中山色倒映,倒顯有幾分羞澀。



河套狹窄,對岸小塊田地裡山民頂著烈日辛勤勞作。



有道路通往綠蔭中的山裡人家。



道旁晾曬有“烏排老子”。

烏排是將經過火熏烤定型的竹子串在一起,拼合組成的水上交通、運輸工具,因為火熏顏色為褐色,所以當地人稱之烏排。完整的烏排前端定型翹起,可以減輕行駛時水的阻力,而前端由於首當其衝的受到水中礁石撞擊,或靠岸時的摩擦,最容易破損。利用破損後的烏排重新組扎就稱為“烏排老子”。“烏排老子”是山裡人捕魚、近距離過渡的工具。長時間不用時要起岸晾曬,防止腐爛。



門前晾曬有不少小干魚、干蝦。王村河與黃山眾多河流一樣,水源於山體滲水,屬於冷水河。河中生活有“黃山三石”之一的石斑魚,這種魚個體很小,肉質鮮嫩。“黃山三石”是指石耳、石雞和石斑魚,如果宴席上三石俱全,就是接待最高禮遇中的貴賓了。小干魚是太平湖特產之一。



這裡收看電視要使用電視衛星接收裝置。看到村民家安裝有二個,我好奇的問主人。她告訴我,另一個是專門接收鳳凰衛視的。呵呵!長見識了!



沿石階而上。走入熟悉人家。門前路口左右各有一顆果樹。



左邊的梨樹果實累累,可惜沒有熟透。



右邊的棗樹,棗果串串。

這個季節山裡人很是清閑,村民赤膊上陣麻將桌上酣戰。我們這些不速之客的闖入破壞了原有的格局,攪亂原來氛圍。



侃談中,他指著河對岸的山崗說,一次他和村裡三個男人到那勞動,突遭雷擊,打的昏暈,到天黑才摸索下山。盡管無恙,但他對生命的意義感受很深。兒子喜好下河捕魚,他現在嚴厲禁止。



河中打魚的人撐竹篙劃著“烏排老子”尋找合適下網的地方,畫面優美。



撐船下網的男人對我們的闖入很是詫異。



下游方向群鴨嬉水,與水中毛竹的倒影混合一起,像是畫家的一幅“塗鴉”,“風情王村河”很是貼意。



走馬觀花,來去匆匆,王村河在腦中逐漸清晰。特有的風情似曾相識,但又陌生。依依不舍離開王村河,從原路返回。



盡管走的是回頭路,但角度不同景色不同,新鮮感一直沒有衰退。太平湖是那麼溫情,羞澀、含情脈脈。



回到石台啟田。直奔青陽沙濟,過太平湖大橋,從太平湖鎮折回烏石。想想夠離譜的了。繞了一圈,途經石台、青陽,二縣一區,而工作範圍只是烏石鄉的舒溪、清溪、茶兒壟三個村。

3、二進王村河



由於後續工作,8月28日又一次來到王村河。這次可沒有上次的運氣了,經清溪繞石台,六都到啟田的途中,就開始下雨了。



行到三岔路口,終於看清了指示牌“茶兒壟——六都(啟田)”,標明這段“村村通”公路全長13.1公裡。可修築這13.1公裡的路並不容易呀,高山公路造價一定不低。



進岔路就淹沒在林蔭。兩邊的枝葉蘸滿雨水,承受負荷向道中彎曲,車行駛其間像是進入深邃的時光隧道。豁然開朗處,依偎道路的溪水大失以往的溫雅,毫不顧及的咆哮,來勢洶洶的要將我們吞沒。水流也不像平時的清澈,輕緩,“此一時來,彼一時”,今天的水流不僅混濁,還夾帶有枯枝殘葉,甚是不雅!

拐彎處讓大家嚇出冷汗。不知什麼時候,洪水竟將路基掏空,水泥路像是空懸的橋面,好在一半路基依附的是山體岩石。我們小心翼翼靠山行駛,有驚無險的順利通過。



上嶺的道路毫發無損,嶺頭漂浮的霧靄將周邊弄成虛虛實實,感覺是來到虛無縹緲的仙境。剛剛穿越黑漆漆的時光隧道,就身處在“好久好久的以前”。回眸山下,村落還是那個村落,田地還是那片田地,但浮雲在其間漂游,倒應了“天上人間”。我們在雲之上成了仙,此時彼時兩重天。



下坡時,路左的山間峽谷一股水流量很大,預設的過路管涵滿足不了它的需求,干脆直接從路面宣泄而行。



上游山勢跌宕形成多級瀑布,水漫路面從路基傾瀉而下,頗為壯觀。好在路面水不深,車淌水小心通過。



暴雨引發不少地段形成塌方,泥石基本上將山路埋沒,好在及時進行了清理,但清理出來的路面僅有一車寬度。距離不長,車艱難的扎壓著泥土通過。



過嶺後路就沒有發生什麼狀況了,雨中的太平湖溫情脈脈。



相隔一個多月的王村河。有些改頭換面,河裡漂浮物少了,但水混濁,還是不清絲。周邊環境山青青,霧藹藹,空氣特別清新,納入肺腑覺得甘甜。粉牆黛瓦村落點綴其間,景色讓人陶醉。



村民房屋依山而建,道路不是上坡就是下坡。靠山的石塊壘砌,路面石頭鋪墊,很不平整。觀黃山有“走路不觀景,觀景不走路”之說,而在這裡只有“低頭走路”,不能“抬頭見人”啰!



山裡用地面積不受控制,一般人家用地面積很大。正房、柴房、廁所等布局分散。平整土地耗時耗工,形成院落造價高。就地形地勢在房前屋後找塊地方搭建附屬建築很常見。



皖南山區野生動物經常出沒,經常發生班狗、豺狼、狸、雲豹等野獸咬死家禽的事情。由於保護野生動物,上繳了獵槍。沒有天敵的野豬繁殖很快,對農作物構成很大威脅。一般人家都養有狗看家護院。看家狗看到我們這些不速之客生,很是驚異。

據說這裡著手發展生態休閑觀光旅游產業,期待將有更多的驚喜呈現觀光客面前。



這次是從原路返回,返程中路過清溪最後一個自然村叫河口。原本沒有這個村,是加強農村建設,由國家專項基金補助而規劃建設的。這裡的村名原來都分散居住在河對岸的山上,是地地道道的山民。規劃的樓房徽派建築風格,實施一應具全。相對我們這裡居住在城裡人來說,就是“豪宅”了。別看門前不怎麼的,而屋後一直延伸到河邊空間“無限”。村民介紹,包括裝潢造在內造價也只有10余萬元。



說叫“河口”名副其實。這裡是清溪河口。出村的山口就看到王村河河口。



過山口,眼前景致唯美,近處寬闊水面就是清溪河,遠處凸顯的尖山下就是王村河河口,這裡是二水合一的地方。



回望來處,灌木中隱現的清溪河山間雲飄霧繞,倒顯得有幾分神秘。



前面就是國家級太平湖濕地。這裡看兩河交彙很清晰。



雨中的太平湖分外妖嬈。



湖面行舟很有風情畫的意境。只顧拍照,不知什麼時候鏡頭蘸上水跡?不去處理,鐵證是雨中的真實場景。



左面是清溪河、王村河並流入太平湖水,右邊是佘溪河流入太平湖的水。三河合一處景色壯觀。前方燈火處始叫舒溪河。這裡如詩、如畫、更像是一首悠揚的曲子。

我在想:暇閑時,我去山裡采茶,采摘山果,劃著船兒泛舟,品嘗野豬、野兔肉,圍著“一品鍋”斟點小酒......那真是“風情萬種”?!


精選遊記: 黃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