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消夏行】哈爾濱之夏(下,多圖細述哈爾濱迷人風光及誘人美食)

作者: 飛繼續飛

導讀『第三天下午』 從索菲亞教堂回家,已是中午時分,艷陽高照,遍街歐式樓房煥發著耀目的光彩。天津、青島、大連、上海還有哈爾濱的老建築物都下了功夫保護得很完好,但那些都是歐式建築啊北京就沒留下什麼。想到此,我在大太陽下放慢了腳步,希望能多拍些照片多固化一些記憶。 什麼叫折衷主義呢?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其實是暗自記下准備回家百度。因為作為� ...

『第三天下午』

從索菲亞教堂回家,已是中午時分,艷陽高照,遍街歐式樓房煥發著耀目的光彩。天津、青島、大連、上海還有哈爾濱的老建築物都下了功夫保護得很完好,但那些都是歐式建築啊北京就沒留下什麼。想到此,我在大太陽下放慢了腳步,希望能多拍些照片多固化一些記憶。



什麼叫折衷主義呢?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其實是暗自記下准備回家百度。因為作為攜程網友的我百度過了,又發在了攜程,所以現在看游記的你和你的小伙伴們不用再費事百度了,除了像我一樣認定百度是個好朋友,也可以像我一樣認定攜程也是一個好朋友哦。

【折衷主義建築風格】折衷主義建築是十九世紀上半葉至二十世紀初,在歐美一些國家流行的一種建築風格。折衷主義建築師任意模仿歷史上各種建築風格,或自由組合各種建築形式,他們不講求固定的法式,只講求比例均衡,注重純形式美。

這下明白了麼?折衷主義實際上就是怎麼好看怎麼來,純粹依托於設計師的審美——有風險的呢。

牌子上介紹的是畫面中部的兩組華燈背後的奶白相間的樓房。與稍近些的黃色及灰色、磚紅色還有淺淺那種青綠色構成了我小時哈爾濱街頭的色彩組合,既多姿多彩,又搭配協調,所謂相得益彰。



街對面也是老建築,黑色的銘牌滿大街都是,這讓人不由自主心生羨慕。





這是沿路經過的哈爾濱話劇院——或者說,我迷路了,但那又怎樣?在保證安全的地方適度迷路還能遇見更多風景。

話劇院在道裡區兆麟街60號,三類保護建築,外觀呈現西班牙建築風格,建於1936年,原為哈爾濱會館。我在百度文庫裡找到一份《話劇院施工組織設計》,看到修繕原則是文物寶貴“修舊如舊”,我還有些感動。



位於田地街和兆麟街交叉處的中國銀行,原為市總工會,屬古典復興主義建築風格。







有些景物親切是因為熟悉,有些則因為是自己休戚相關的一部分。每到一個城市,我看到類似門頭都很親切,何況這個上面也有黑牌子,也是老建築~~~



中國電信尚志大街營業廳在道裡區尚志大街100號,二類保護建築,建於1920年,原為阜合昶五洲貨店,北滿電業株式會社。磚混結構,折衷主義建築風格。為什麼我知道呢?我放大照片照著黑牌子打下來的,因為字太小放大以後太模糊現在眼都花了。



登上人行過街天橋我南北回望——呃——或是東西回望。這條街,叫尚志大街,是紀念抗日英雄趙尚志的。。。沒有錯吧?我歷史尤其革命史學得也不太好。





街面上荒廢的小陽台也有別樣風情。話說,這是要拆的節奏嗎?這些老建築多好啊外城市的游客很眼紅啊不要因為顯見的利益糟蹋了好嗎?看到很多國家都很難批准全新建築,如果需要新的內部設計也請保留外牆面好嗎?



過街後坐上回家的公共汽車,憑窗小眺,看到了工作或閑坐的人們。





由於索菲亞教堂處於繁華街區,我們隨便去哪兒就又路過了。因為多次拍攝,盡量圖文知識都有所增補,務求不虛此看。當天下午的天空,雲又有了變化,這讓久居北京習慣了滿目霧霾的我們感覺大喜過望愧不敢當。







我尤其喜歡這個券柱結合、有圓有方的富有立體美感的正門,單取哪部分都是美的傑作。



這部分是整修索菲亞廣場時新建的鋼構索菲亞塔廊,和周邊景物很契合,也成為了來往游客心儀的留影景點。另外,前面說過了,電視劇《懸崖》的地下黨員們多次在這裡接頭。多年前的哈爾濱,這個接頭地點就像九又四分之三站台一樣神秘莫測吧?





車開過去後,在路邊道裡菜市場的窗戶上浮現出這樣的景物。只有十字架依次合在同一直線上,接頭地點才會出現。。。我又想多了。



我們采購來到了麥凱樂地下超市。因為研讀網友@張大槍 的游記,深感蔬果區拍下來特別有意味,我就也學習著拍攝。正在用功取角度,擺各種姿勢,我弟飛身撲上來擋住我說:姐!這是超市啊不讓拍照!哦。。。抱歉我忽略了~





麥凱樂對面是黑龍江省重點哈一中。哈爾濱和北京對於學校的命名不同,我們一般叫某某小學、某某中學,哈爾濱在後面加一個“校”字,說不好哪個更准確。

哈一中原為魯人旅哈高校,廣益中學,特區一中,偽北滿鐵路護路軍總司令部,1922年建,III類保護建築,磚木混合結構。





回家我又欣賞了會兒落日江景,感覺假期一天一天流逝得真快,啊!









『第四天』

實際上,中間有有三天我們去了牡丹江,合並在一起太累了。不是我寫得累,是怕看的人累。那個我會另帖敘述。牡丹江人民告訴我們去的挺是時候,旱了好幾年許多地方都枯水了,這次剛下了半個月雨,鏡泊湖、瀑布豐水就賞心悅目了許多。返哈後,鹿苑島接待的姐姐告訴我們發水了,道路已經出不來車。千言萬語彙成一句話:BE SAFE!

『太陽島』

這天早起天氣陰郁,我們猜測會有雨。

走在去江北太陽島的路上,覺得哈爾濱路挺好走的。哈爾濱人民反映的堵車、天熱我們北京人民都體驗過了,一個字:算啥啊?!





江南、江北看到的同一條江,同一條纜線,和同一條船。



小時候,姥爺經常去太陽島摘蘑菇,現在據說蘑菇也不那麼常見了,雨後都少有。現在最知名的景點是俄羅斯風情小鎮,我對人造的集中景觀興趣不那麼太大,但眼看著多少年代代相傳下來的各色鐵皮屋頂俄式小磚木屋,還是心念一動。













臨江處有座典型的紅色鐵皮屋頂紅磚煙囪黃漆牆面的俄式建築,由於沒找到黑色理石銘牌,我也不知它的出處。不過,據我經驗判斷,這個房子裡面一定發生過什麼不尋常的故事——切!圍觀人群鳥獸散。

房屋前面是之前《生活報》(是吧?)捐贈的青銅鋼琴。





俄式風情小鎮正對面的餐廳看起來更有俄式風韻,屋頂啊,門楣啊,窗框啊,還有一個滴水前廊,散放的自行車適意適趣。旁邊有個全身武裝成自行車手的大姐問我:“你拍啥呢有啥好拍的嗎?”我以為是她家房子,趕忙說不讓拍我就不拍了。她大度地一擺手:“我也管不著就是說這有啥好拍的啊1









我家倆娃都是徽章黨。兒子在迪斯尼樂園買到的萬聖節主題徽章一套四枚,很大方地送哥哥金銀兩枚,自己留了藍綠兩枚。現在他身上戴的是米奇金質(色)大魔法師徽章,衣服太花了,什麼都看不見!







太陽島前門,是俄式的好看的奶白色。我看了看陰郁的天空,鮮艷的繁花,和雨前低飛的蜻蜓,就看看而已。



太陽島出來,有大片的草場,一派草長鶯飛的自然風光。我深深覺得草叢中拉來個萌妹子拍出來肯定更好看,像我弟妹那樣的。

雨勢很大,形成絲絲雨線。彼時松花江仿若江南,那麼說的:朝飛暮卷,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對,牡丹亭說,不到園林,怎知園林春色如許;不到江邊,也不知夏涼如許。





回城的路上,一路都在路過文物,特別中意的感覺。本來滿是文物的北京,難道你一點都不遺憾嗎?算了,又不是你願意的。一個城市確立自己的風格,除了保有老建築物,新建築也要遵從之前的建築風格,才和諧統一。標新立異要更聰明更睿智地放在最適合的地方,這點上最欣賞上海。





『歐羅巴西餐廳』

本來計劃去鼎鼎大名聞名遐邇的華梅西餐廳,哈爾濱西餐標志餐廳麼不是。但哈爾濱通我弟和我姐都勸我說,由於名聲大客流多,華梅基本提供的都是團餐,味道上大打折扣,人還多不好排位。西餐廳如果環境亂糟糟,總覺得多了點什麼又缺了點什麼。我弟建議去歐羅巴,我向來都從善如流換句話說完全沒主意,說哪兒是哪兒。吃過以後,總體感覺就一個字,贊啊!因為吃美了,我願意隆重介紹一下。對吃沒興趣的可以忽略了。

工作日的中午,如果沒有旅游人群,沒有工作午餐,那這個餐廳一定是靜謐的、空闊的、閑適自在的。沒有華梅餐廳那樣名聲在外,沒有引起旅游者的足夠關注,這家就是前者描述的那樣,清清靜靜,適合我們一家人午間小憩,安然進餐。











進門落座,《城裡的月光》樂曲版在餐廳上空飄蕩。我們正逛蕩的心浮氣躁,聽到這約略憂傷的旋律立馬心都涼了,建議不要在冬天播放。



餐廳富麗堂皇,最引人注目的是正中通頂的一幅馬賽克壁畫,有人說是《鮑爾夫人》,但我覺得和原畫有差距,征知情人告知畫名,謝謝!





點菜後,上菜的速度還是不錯的。聞見飯味我就餓了。

頭盤前的面包籃,白吐司面包微微鹹。我把奶油悉心鋪滿——反正閑也是閑著——眯眼咬,好吃!也有可能是太餓了。



之後法式鵝肝慕斯,造型像小小的康乃馨。兩種入口即化,搭配相得益彰。



之後兩份紅菜湯一份蘑菇濃湯兩份酥皮海鮮湯。我點的酥皮湯,著重介紹下,酥皮的油酥度剛剛好,酥松綿軟。







之後是罐燜牛肉、罐燜羊肉、罐燜蝦。





之後這是馬哈魚嗎?完全沒有印像了哎。



之後是俄式土豆沙拉。



之後是三文魚海藻沙拉。



之後是烤海鮮串。



之後是BBQ燒烤豬軟骨。



之後是兩份T骨牛排。



之後是加點的芝士焗生蠔。



不知不覺間,自動播放的樂曲換成了鋼琴師,邊彈奏邊演唱I will be right here waiting for you 。兒子問我,我可以過去聽麼?哎!我也好想聽著重新吃一頓,可肚子沒地兒了。









我們從歐羅巴出來,對樓也是個滿肚子故事的老樓房。我特別喜歡那個屋頂,歷久彌新的。





午飯後,我們又不依不饒地回到松花江南的江沿。



看到了一名大旗少年。



坐上倆孩子心心念念的纜車。纜車太貴,成人80元,倆孩子因為超過1米3也得收成人票。











從纜車站下來,不遠處就是市標哈爾濱防洪紀念塔。

防洪紀念塔是為紀念哈爾濱市人民戰勝“57年特大江水”於1958年10月1日建成的。它由前蘇聯設計師巴吉斯茲耶列夫和哈工大第二代建築師李光耀共同設計。該建築群由塔和古羅馬式回廊組成,塔高22.5米,塔座上、下兩層水池標志著1957、1932年兩次特大洪水水位。塔身浮雕再現了戰勝洪水的生動景像,塔頂是防洪築堤英雄們的主體塑像。











倆孩子在噴泉前憋起主意來。眼瞧著回頭看看我就知道倆娃要淘氣,果不其然在噴泉流水裡玩起了穿越。

當時廣場上一對落湯雞最神氣!這回爽了吧?





請細看一左一右圍觀孩子的羨慕眼神~~~







我們一直坐在車上轉,因此從哪經過的哪一概沒弄清楚。

像這棟路過的小樓回來百度才查到:位於道裡區友誼路188號,在友誼宮對面,哈爾濱二類保護建築。原為濱江關監督公署,建於1926年,磚混結構,仿古典主義建築風格。出版於1929年的書籍《濱江塵囂錄》第三節記述的各機關設立之略史中載:“濱江縣一隅初以濱江道尹駐斯地,故行政機關最高者為濱江道公署”;第三章第四節的吉林省所屬各行政機關之組織中寫道:“濱江交涉員,轄於吉林省政府。濱江關監督,則直轄於中央財政部,但東省地位特殊,故各關監督,亦受所在省分省政府之節制。”現用途不詳。





這是一座哥特式小樓,具體哪我也不知道。但從門口放置的大提琴雕塑判斷。。。會是哈爾濱音樂廳麼?這麼一猜。





回到小區,羅列著羅馬柱的小廣常



每天傍晚功課,就是坐在窗前看雲看江景。每天都不覺得時光無聊,是因為假期反而無用功做得少了麼?(掩嘴)





『第五天』

哈爾濱隨處都是“倉買”的牌子,你能想像這是什麼地方嗎?還有“簡餐”是一種什麼餐?這些稀有名詞的含義和真諦,你都懂嗎?

實際上“倉買”相當於東北之前說的“小賣店”,我們說的“小賣部”,設在社區裡綜合性的不大的店面。而“簡餐”,我請教了我弟,他說和快餐廳有所不同,這是品種較少的茶餐廳——啊!我恍然大悟地表示“不問不知道”埃





江湖傳說我各種形狀包子都會包,圓的,麥穗的,蒸餃什麼什麼的。我老姨說今天午飯你做吧。包的正興高采烈時候,我老姨出現在身後搖頭微笑:“我要像你那麼慢,我什麼形狀都會還比你包得好看。。。”。。。可我家什麼時候都不帶著急的頂多中飯吃不上當晚飯錯過了凍起來不定什麼時候吃唄。#論好飯不怕晚#



我們是10點半的火車,晚上18點半到北京,很合適的時間段。說實話,哈爾濱的夏天比北京好過太多了,這邊吸引我的玩的吃的也太多。如果有機會,還想再來過。





哈爾濱的特色建築太多太集中了,混在內容裡篇幅過長。

下一篇專門寫個《哈爾濱的老建築》,包括中央大街建築群、索菲亞教堂和哈工大,歡迎指教!


精選遊記: 哈爾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