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入京都(《踽行京都一旬記》攻略一)

作者: 來的都是客

導讀給個去的理由雖然對境外游沒有太大的興致,但“去日本”是一直以來的想法,不過一直沒有機會實施,直到發覺“如果再不成行怕沒有可能了”的2013年。我很吝惜到一個全然沒有背景知識,看到的就是介紹中的那一點點東西,甚至還沒看出來介紹中的全部,卻花了許多的錢,支出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所以,去一個多少可以引發點聯想的地方,才會讓我生出狹隘的興趣,日� ...

給個去的理由雖然對境外游沒有太大的興致,但“去日本”是一直以來的想法,不過一直沒有機會實施,直到發覺“如果再不成行怕沒有可能了”的2013年。我很吝惜到一個全然沒有背景知識,看到的就是介紹中的那一點點東西,甚至還沒看出來介紹中的全部,卻花了許多的錢,支出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所以,去一個多少可以引發點聯想的地方,才會讓我生出狹隘的興趣,日本是不多的幾處“目的地”。其實細想想,加上這次京都之行的感受,在文化上中日的差距相當之大,但仍然會覺得在接受和理解,或者說曲解上,能夠給自己更多的空間。想去,但一直沒有積極地促成,一則是懶,二則是旅游便利與日俱增,總想等一個更好的機會。等著等著,2012釣魚島起了風雲,一年了沒有松弛的跡像,雖然在理智上相信誰也沒有打仗的意願,可是往返於爭執與摩擦中的兩國,總橫著需要警惕的問題。當然,從這次感受上,我相信媒體的一個調查:中國人比日本人更關注釣魚島及其帶來的兩國交惡。不過,我仍然擔心再拖下去,真要出點什麼變故,日本行就徹底沒戲了。為啥說徹底沒戲了呢?這是下決心在2013成行的重要因素——腿疾。風濕導致的骨關節炎已然是重度的了,行動不便,登山杖、護膝、襪套隨時准備應付走長路。最後一次旅行已經是2009年十一的事情了,其實那時我的走路速度已經很慢了,時不常兒地需要80歲的母親站下來等我,但我還在用“拍照”、“細觀”這樣的理由為自己找轍呢。再向後拖,至多在中國境內,還得是城市路況條件比較好的,我還能轉一轉,出國太困難了。於是,在年初下定決心,2013-2014年初之間,一定要完成我的日本之行!從零開始辦理決心下了,就是著手准備。首先是去哪兒?毫無疑問,我的選擇是京都。“少輾轉”對我這種行為力有限的人來說是重要,而盡量往透裡看更是我一貫的主張,更突出的是京都實在值得認真地走認真地看。其次是不打無准備之仗,1月8日正式開始建文件夾,從廣泛瀏覽相關網站和前人游記開始,建設自己的京都計劃。日本旅游局有多語種的網站,還有日本旅游綜合信息網站叫做“日本漫游”。再深入一步是日文的網站,有一種被專業人士鄙夷但非專業人士很實用的說法:日文總能蒙個大概齊,比如京都市交通局的網站、京都町家資料館等,還有一個網站:京都おこしやす.com,相當豐富。當然還有大家都推薦的、台灣小年少年的博客,對自由行非常之有用。網上前人的游記更是豐富多彩:長篇大套的日本園林賞析,日本壽司店與中國壽司店的比較。有一篇《東京時間和北京時間》,說買了一只小鬧鐘,照著時差的規律調晚一小時,但不久又回到了日本時間,研究之後,才明白日本人做的東西(注意啊是人家內銷的)始終與國家的標准時無線電信號關聯著。提醒想買禮物的朋友注意啦。行程安排從零開始,自不待言,這次連出國的手續都是從零開始,因為原來的護照過期了。等把工作、家事都協調好,決定動身的大致時間段,6月下旬准備辦護照了,偶爾聽說可以網上預約。28號晚上找到網站,說填表後10秒預審,實際時間不短,緊張中,按要求刷新兩次,出來了:通過!(系統挺強大,我也挺有耐心,要是其它的網頁早走了)然後預約辦理時間,7月6號,時間具體到上下午,大約都有300多個空余,選了個數兒大的,難道周六人少?前一陣下載過辦護照的表格,還壓縮包呢,需要填的共兩頁,有一頁也要打出來人家要用,我也填好了,這下沒用了。順便再查查最新的需要資料,相信手續簡化是大勢所趨。這一查發現:公安局的網頁只說要戶口簿、身份證的原件,而北京之窗則說要原件和復印件。仗著預約的300多人空余,決定去試試,實在不行,現場復印。然後是照相。護照照片要求:六個月內正身免冠半身彩色兩寸照片1張(白色、淡藍、灰色)底,尺寸48*33,頭寬21-24,頭高28-33。簽證照片要求:免冠正身彩照,白色背景,規格5.0*3.6,人像頭頂與相片頂端有1cm的距離。照一個,讓攝影師做兩種,現在的攝影師都兼著PS。但頭頂至頂端的距離和頭寬高有點抵觸,攝影師說不那麼嚴格,就以護照為主了。7月2號照好了相,6號如約去辦護照。沒有像第一次辦護照那樣起大早,有預約嘛。到大廈樓下剛開門,隊伍在運動中,找到盤旋一圈的隊尾,隨著走。一路進樓,上滾梯,轉到背後,再上滾梯,到三樓,全是人,這陣仗還真沒見過。照著預約時的提示先打表,滿大廳都是人,哪兒找機器呀,一路問人才找到,機器少人多,竟有人還在現填表。現向周圍的人打聽如何打印,原來用身份證一掃,自動打印雙面的表一張。拿著表找到辦網上預申請受理專用窗口,被告知帶了照片,仍得去照相。照相的隊相當長,忽聽喇叭裡說網上預約的另外房間照相,嘿嘿,果然兩個房間是預約的照相,一個房間是非預約照相,預約照相兩個房間的隊加起來也不到非預約的三分之一。心裡樂呀!照了相再去窗口,說還要拿號。再排拿號隊,把帶來的照片貼上。看了戶口簿、身份證和表格,給了一張號,與非預約不同隊。到辦預約的四個窗口看,還差十幾個號才到,把表上的空再填填,不知道為什麼網上填時沒有那幾項,我估計是以後要刪除的。遇到一個新上崗的女孩,每一項都是旁邊的同事給解釋把關(核對這兒那兒,就等所有的空都跳完了,再確定,這條:護照失效重新申領,**年**色的護照可不是這麼著,這樣就行了。等等),好在沒有問題,不用那麼多復印件,采指紋、簽名,東西就給我了,不過,我還要下樓去復印舊護照,返回給那女孩,就去繳費,再辦郵寄。結果,繳費單給了郵寄處,單上的條形碼、取證日期都沒抄下來,所以沒法在網上查進度,也不知道承諾哪天寄到。7月18號中午,護照寄到。新版的,有九段線地圖的。收據寫了“普通護照(失效申請)”200元,護照加注20元。拿到護照,原來是新的護照號,果然在某頁有一行“原護照號……”,估計這就是加注,看來原來有護照還要多花20元錢。在日本矮檐下以前有限的出國經驗,一次是出差,一次是跟團,還有一次算是完完全全的自由行,邀請啥的都沒有,直接到大使館,說要去旅游。日本算是特殊的:可以自由行,卻非得讓旅行社辦簽證,還得是指定的旅行社;再有,還在年薪十萬的在職證明;最後,整出個歸國報告書來,海關蓋了印不算,非得到大使館去消號!沒有深入研究,但想來這些條是日本只對中國人的,夠歧視的,唉,誰讓咱想去,在人矮檐下怎能不低頭呢。打定主意,就照要求辦吧。正好年初有位朋友去了一趟日本,她給推薦了一位辦幫簽證事宜的小伙子Y君,說他耐心服務好。現在真是方便,QQ即可,幾個月,從接收准備手續的清單,到寄上歸國報告書,連面也沒碰過,一切辦妥了。最滿意的是Y君在日本生活了十幾年,邊邊角角的問題他都能給予解釋,這正是自由行的人最需要的。美中不足,只有簽證、機票、酒店的打包價!打包價意味著不透明,這誰都知道,猶豫間也上網查那些光辦簽證的旅行社,查機票和酒店。說來我對國外旅行不熟悉,缺乏信心,而連續一段時間相中的酒店始終沒有房可訂,更讓我偏向於打包價了。就在我下決心之際,Y君來信兒了:漲價了。原因是新的《旅游法》10月1日出台,所有的團隊價格都提高了。6月底咨詢費用,Y君說:10天2個人,京都一地,酒店3到4星(不含早餐),機票北京-大阪往返,含2人簽證費,基本上一個人在8000--8500人民幣就差不多了。到7月底,Y君說:京都新阪急ホテル,雙床標准間,住宿時間:9.25-10.3,10.4退房。直飛CA927,08:40-12:40,首都機場-關西機場,CA928,13:50-16:00,關西機場-首都機場。打包價格為18600。如此看來每人提價800元。真是千算萬算,該多花錢就省不下來:到日本,看櫻花、看紅葉是最熱的賣點,連日本人都跟瘋了似的湧向景點,以我的腿腳得避避。得找個日子既沒有日本人的節假日,又非中國人出境游的高峰,同時還要不太耽誤公事。選來選去選定了9月25日離境,10月4日回國,十天。這期間只含一個周末的住宿,因為幫辦簽證的小伙子指點:周末的住宿費用高。好在自由行,我有自主選擇的權利。首先,要直飛,還不能經停,我可過了為省錢吃苦的年紀;其次,我要早上走,下午回的航班,這樣從關西空港往返京都的時間可以充分一些。當然,這個時段的國航價格也比其它時段的全日空來得便宜。電子機票發過來,我認真地看,發現個大問題——回程不是我要的航班,早上9點多起飛——提前三四個小時從京都出發,我得幾點起床?我不認可,小伙子馬上找賣票的公司,辦事員不想麻煩,打算退點錢不改了,我不肯答應,終於訂到需要的航班。再說酒店,這家新阪急就在京都站中央大門的對面,號稱步行3分鐘。一開始我就相中,後來怕過地點通道,一度想住中央大門右手的酒店,等細查了google外景,了解沿大門左手的中央郵局、LAWSON門前,過鹽小路通有人行道,就又下定決心住新阪急。還有一個原因是它的房間18平米,比傳說中的日本酒店要大些。8月13日,正式把簽證的材料寄給了Y君,轉天收到檢查發現少了我單位的營業執照副本復印件和媽的退休證,前者是我的疏忽,後者是大使館新要求的。15日補寄。開始Y君說盡量往前送,9月2號爭取出簽,後來說:不行,人多,因為團費漲價,大家都自由行了,使館看出發時間出簽。直到9月9號Y君拿到了被使館蓋了戳的護照。給我寄出簽好的護照,Y君在Q上問:大使館給你去過電話嗎?得到否定答復後,他說:前後幾本教被調查了。調查什麼呢?主要是財產和存款,最刁難人的是要完稅證明書,得去地稅局補開。Y君開玩笑:估計是又要請簽證官吃飯了。見我吃驚,他說:在日本的日本人就不用。在中國,本來也不用,但是中國很多人做事就是這樣,有一家開始請,別家也得意思意思。時間一長,成傳統了,所以現在日本政府也是最多2年就換一個簽證官。我說:他們回國該不習慣了。最後,當我向他表示感謝的時候,Y君提醒我不要忘了做好歸國報告書,因為我是朋友介紹的,所以他自己替我向公司繳了押金:先別獲獎感言,我還等您回來拿歸國報告書,去退我的押金呢。我再三保證,他開了個玩笑:我的意思是,如果您忘了歸國報告書呢,您不如就日本黑幾年,叫我這押金也花的有點價值。行文到此,還要檢討的是年薪被誇了張,也算污點啊,即使不學古人記功過格。唉,就不多寫了,誰讓可憐的我就是想去呢?十天打個來回這次的行程准備很是仔細,除了景點、交通之外,我還特別做了一篇後勤保障的清單:從抵達首都機場後的每一項,直到上飛機;從進日本境,到乘遙遠號;回程從京都、大阪,到北京,直至看到來接機的妹妹之間的步驟;還有京都站內站台安排、站前廣場巴士站台安排;電鐵如何買票、不同系統的巴士啥樣;酒店的信息,攜帶的物品。細節就更多了:早飯、廁所、電話費用、換零錢、購物注意,甚至還寫了你好、感謝之類的日常用語。現在的記憶力不行了,原來這些都是用腦子記的。頭天晚上一切歸位,一只平推的旅行箱,一個雙肩背,一只我隨身的腰包,一個媽媽隨身的包包。9月25日是出發的日子。清晨5點過,車子就啟動了,拜托弟弟送機,昨晚就請來家住的。北京的街燈是在我們的先進中才關閉的,抵達機場才真的有了白天的樣兒,景物也看清楚了,人也多起來了。進了機場大廳,感覺有點空曠,畢竟是清早,紙上寫的網上抄的**口可為**銀行**卡的持有者優先辦登機,雖然不敢肯定信息的真偽,還是決定去問問,反正人都不多,走來走去的不麻煩。人家挺客氣:早就撤了。看來事兒是真事兒,就是過期了。只好按照機場顯示屏上的提示辦吧。來得早了,起飛前兩小時開始的值機還沒動靜,連排隊的人都沒有,不多的休息座竟還有空。對於我們這種坐飛機次數有限,出國機會更少的人,流程總是記不住的,所以要寫下來,為了盡量少走路,更要隨時拿出看看,同時瞅著值機口。開始啦,只有兩三個排隊的。寄行李、發登機牌,那姑娘問:就一個箱子嗎?我們是一切從簡的,不明白為什麼一個人出去旅行要帶一只大箱子,從前我就是一個小背包就足夠了。寄了行李,輕松向前,機場的導向是清楚的,直下滾梯去坐捷運,開始查到這個詞,沒明白,問常坐飛機的人,原來就是那個自動的軌道車。出境的那一套,什麼檢疫、邊防基本沒感覺,安檢和海關印像深,因為要排隊,要與人面對面。這次卡在我的旅行餐具上,涼冰冰的男聲:把勺拿出來。我一邊打開背包一邊說:還有筷子呢。媽說:這東西干嗎不托運呢。“把勺拿出來。”那聲音一絲一毫都沒改變。重過一遍背包,那聲音沒有了,意思是我們可以走了。然後是漫長的奔赴登機口的步行,不知道這趟飛機永遠在這個口,還是我們今天趕上遠口,以前好像沒為走路發過愁,現在不行了。登機口一個人也沒有。閑得無聊,想到跟我說過的機場WIFI可以隨便用,但哪裡找密碼呢?來了一個外國女人,就在登機口邊上的一台銀行取號機似的東西上掃什麼東西,回來就開了iped。我趕緊過去看那機器,屏幕上中英文寫著掃描護照或身份證,掏出身份證,找不到在哪兒掃,旁邊來了一個外國小伙子指了指機器的下面。得到密碼,往手機的哪裡輸呢?找電話問手機的主人——我弟,這是特意為去日本借的,能上微信,讓家裡人知道我們的情況。一路無話,平安降落在日本大阪的關西空港。完全照著小氣少年的指示:跟人走,看到“到著”等擺渡車,檢疫什麼的不用停,直到“入國審查”,遇到今天人最多的場面。警戒線盤旋著,所有人就順著線盤旋。我們這架飛機遇到一架台灣來的,台灣人的動靜比大陸人大多了,可能是因為他們彼此都認得。一個矮小的穿著很不合身的西裝的日本老頭在隊尾站著,一來人他就一邊比劃一邊說著大套的日語,即使不懂,在這種地方,自然地掏出護照,一打開在飛機上填過的入境記錄卡(因為沒什麼可申告的所以可不填申告單),他便滿意了放你去排隊。長隊將近辦手續的口時站著一個婦女,年紀也不算小了,由她指導排隊者這個口去幾個那個口去幾個。當她看到還差一圈才排得到她那裡的我們,誇張地啊啊,把警戒線的口打開,朝我媽招手,我也跟過去,她說了一套話,我也瞎比劃,大約是了解我們是一起的,便直接安排到某口排著。照顧老人啊!接著就取行李,媽跑得快,我看到她從轉盤上拿下來一個箱子,便等在出口,就在核對行李的一瞬間,我瞥了一眼箱子:錯啦!趕快拖回去換。幸虧機場不大走不多遠。出關即是一樓大廳,本來應該去關西觀光情報中心拿資料的,但為了趕時間,直接乘滾梯過空橋去關西空港車站。一眼看到綠色的JR售票室,拿護照買兩個ICOCA & HARUKA套票。售票室對面就是JR改扎口,找到4站台,看表下午1點45,等14點16的那趟車。遙遠號駛過大海上的鐵橋,穿行在大小城市的高高矮矮的房屋,我們的觀光之旅算是開始了。15點31抵達京都,輕車熟路找到酒店,護照遞上,鑰匙就遞過來。一個小時之後,我們迫不及待走上京都的街道,沿西洞院、正面通,去到西本願寺,可惜的是大書院沒來得及進就到關門時間。返回京都站天黑了,去拉面小路,好容易找到一家店有雞面。10月4日回程,就是把前面的一套倒過來。最有趣的是這趟飛機上不僅有中國的空姐還有日本的空姐,中國的乘客(在這趟飛機上還真沒遇到日本人,有些西洋人)說話日本空姐還聽不大明白,中國空姐就給解釋。到下飛機時,空姐們都站在過道邊恭送,日本空姐一邊微微鞠躬一邊用中文說客氣話,中國空姐只給個淺淺的微笑。之後,我們就一頭扎進京霾中。住在火車站前聯合國對旅游者的定義大約是在居住地之外的地方停留24小時以上者,這就是說住宿是必須的。京都此行一共住9晚,大約是我旅游經歷中最長的,而且一住到底,非得選好不可。最後從方便的角度選定了新阪急ホテル,這是一家從外表看普通得再普通的酒店,即使在裡面也就是大眾化的酒店。最大的好處之一是它與京都驛面對面,好找,甚至根本不用找,出站即見;之二是在它與京都驛之間的廣場就是巴士總站,每天行程的前奏幾乎為零。住下來發現這裡還有更多的好處,比如寬綽,因為媽媽去過一次日本,對日本酒店的窄小記憶猶新。當我看到網上說有18平米,媽媽還在念叨著“兩人坐在各自的床上都得錯著”,對比前次去紹興,住的大酒店,還有個做飯的台子呢,可惜只是燒燒開水。大門外是三四級台階,大門裡還有三四級台階,竟然都沒有坡道。進得大門,窄!幾乎只是過廳,談不上大堂。不過整個的飯店房間不少,也算是個成規模的酒店,房間果然能轉得開身,媽挺滿意。除了兩張床,在靠窗的一側還能放下一對單人沙發和一只茶幾,茶幾能擺下兩只碗和兩只碟,吃頓差不多的晚餐。能在火車站前有這麼寬綽的環境堪稱不易,沒啥可挑的了。頭一天過了,覺得有點問題,窗戶開不開,挺簡單的結構,就是弄不開。於是在出門玩之前,把鑰匙留給前台,寫了漢字“窗”,手比劃打開的樣兒,晚上回來果然空氣好多了。睡覺之前關窗,沒什麼特別的,但第二天早上還是打不開。這天晚上回來,又找前台,前台叫一個小伙子行李員跟我上樓。他往窗前一站,用肩膀徑直向玻璃撞過去,把我和媽嚇了一跳:這與日本的風格相差太遠,難道這窗戶是中國制造的?第二條早上我學著撞了兩下,窗戶紋絲不動,更堅定了我的相像。晚上回來直接找行李員,但這回寫“窗”不好使了,把我逼出來兩個英文單詞“window”和“open”,一個女性跟我上樓,沒撞,但明顯花費了一把子力量。窗子很隔音,打開之後熱鬧的聲音紛紛飄入,口號和歌曲相間的示威、大喇叭擴音的黨派單選演說,當然還有汽車的起動、剎車,關了窗,看那來來往往的車就像默片。這酒店的幾個溫馨細節挺讓人感動:一個是床頭櫃下壁上豎著卡了一支小手電,拿下來就是亮的,細看卡座,上面有個小機關,將手電收到卡座上時,正好對著手電上開的小口,將裡面的電池推開,斷了電。當睡眼朦朧的人順手一摸,把手電拿下來,電池接通,手電自動就亮了,避免在黑暗中摸索開關。另一個是床頭櫃頂放了一只小鬧鐘,需要幾時起,您自便,避免語言不通要求叫早失誤,也減少了服務人員的工作量。還有一個是拖鞋,中國一般酒店的拖鞋,一次性使用,又薄又軟,不敢恭維,擔心此行所住不高級,拖鞋不好使,干脆自己帶兩雙,抵達新阪急就發現拖鞋不是一次性的,皮革的,腳在裡面比較滑,故每天發一雙紙鞋墊,這挺好的,又節約又環保,穿起來也有正常拖鞋的感覺。在這酒店還感受到日本人的規矩好大。在中國的酒店,晚上用過的茶杯就放在桌上,第二天回來,就已經換了新的茶杯。在這兒,舊茶杯原封不動放著,前面還加了張寫有日英文的紙條。我也不認識,微信懂日語和英語的朋友,大意是你遺留了東西。看了半天,只能是茶根兒呀。後來每早離開時就把茶根倒掉,人家才給收茶杯,怪不得在稻荷的休息廳裡,讓用過茶杯自己洗了放好呢,不能離開家就不自律,有作威作福的想法!還有一次被留條,很明顯是我們的疏忽,忘了把電熱水壺的插頭拔下來,說起這插頭的設計挺巧妙,帶吸鐵石的,大致找到插口,人家自己就吸上了,不像我們的電器得摘了眼鏡仔細對眼兒。不過,酒店的WIFI不太好,微信發幾張照片或說長一點的話,就看著那個轉呀轉,有時還中斷。本來我沒有智能手機,出境打電話費用會高,而且日本還有特別的制式,問95588,借手機,現學微信,果然非常之省錢,只發了幾個短信,充了100元,全剩回來了。後來在東京的朋友說,日本人都做包月,沒人用免費WIFI。呵呵,對於我這等貪便宜的人來說,也就這種服務了。臨行之前很擔心的電壓問題,其實根本沒有,因為中國的充電器的電壓都是有跨度的,110V完全兼容。倒是我自己,照相機帶了兩台,不是高級的,卡片機而已,為的是照得隨意,卡不夠,自己的沒問題,但把借來的相機的充電線扔家了,當時只想到反正也不用倒照片,忘了這根連接線既用於倒照片又用於充電。幸運的是一直照到最後都沒出現卡不夠的情況,挺美地回到家,把照片導出來,才發現照片怎麼才一兩兆啊,原來不都是四五兆嗎?其實,照相有那麼重要嗎?這次十天的京都行,我就沒有一張留影。被稱通的街道在京都唯一遇到雨的一次,正在城市的南部一個叫做竹田的地方,那裡已經不是房屋挨著房屋的城市景像了,街寬,院子大,但跑到一個自行車篷下躲雨兼等車,發現那條南北走向的帶著高架路的大道,竟然名叫“油小路通”,以幾天來的經驗,這明明是一條超級寬的路了,怎麼還叫“小路”呢?而且前兩天,京町家散策計劃中,走三條通去新町通的路上還跨過油小路通呢,一條小路還會這麼長啊?回酒店認真研究了一下地圖,這條小路遠比我想像的還要長許多,自京都城北邊的裡千家和表千家的不審庵和今日庵一帶就開始了,直到京都南端中書島京都外環。而且,在京都驛的西邊與寬大的主干道崛川通合並時,沒有叫“崛川通”,而叫了“油小路通”。以我有限的經驗想來,油小路肯定是一條早出現的路,而崛川通是後來,為了更方便的交通新修的城市核心區的路。查看京都地圖,你會發現所有的街道都叫“通”,而我熟悉的北京則是分為“路”、“街”(還包括“大街”)、“巷”,甚至“條”、“胡同”。05年去巴黎,了解到那裡的街道比較簡單,只分了三種:AVENUE(AV)是林蔭大道,BOULEVARD(BD)是大街,RUE(R)是小街。北京當年打通加寬平安裡附近的東西通道時,報紙紛紛稱之為“平安大道”,後來政府(地名辦之類的機構)出來說了:北京沒有以“道”字作為通名的街道名,再後來這條大道被命名為“平安裡西大街”、“車公莊大街”、“車公莊西路”、“玲瓏路”等等。可見,在規劃原則上,日本趨簡,一個城市東西南北若干條通路就那麼幾個名,好記,而北京則根據不同的節點劃分成不同的名字,即使節點不明顯,也要區分,比如“東三環北路”、“北三環東路”、“北三環中路”、“北三環西路”、“西三環北路”……哈哈,暈吧?有人諷刺北京,說公交車站名叫“北京西站南廣場東”,雖然有點誇張,但我還挺習慣並欣賞很細化的街道名稱,因為透著一個地方的文化,而且非常好定位,就像剛才的平安大道,真要這麼叫一頭到了四環,而另一頭馬上就到北海後門了,是不是讓人很茫然?如果說“平安裡西大街”,就知道大致離北海後門不太遠的平安裡的西邊了。說起巴士站的名字,我甚京都的“某某前”,三十三間堂前、大德寺前,讓你從公交系統的資訊中就可以確定旅游景點的位置,而且告訴你就在景點的前面呀。想起98年去河南商丘,有一處景點是明末四公子之一侯朝宗的壯悔堂,說在城裡的“劉家寓首”。找遍商丘沒找到地圖,那時更沒谷歌、百度,只能問人。當時就極這個“寓首”,這種命名法,是從未見過的,後來查過百度地圖,沒查到這個地名,也許已經被新名替代了吧,沒想到在京都還保留著相類的地名。這一點對於我這樣腿腳不好的人來說絕對是福音啊,比如巴士站分著“金閣寺前”、“金閣寺道”,我絕對選前者去查線路,這真是貼心的設計!比如站名曰“泉湧寺”、“東福寺”,人家絕不帶“前”字,說明距離景點是有一段距離的(泉湧寺是上山,東福寺是穿過幾個街區,景點門口都沒有公交線路),可見人家的整體規劃做得多麼細致和周到。但是,有個問題,街上的路名牌幾乎沒有,這一點北京做得比較好。


精選遊記: 京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