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萬裡茶道第一村•武夷下梅村

作者: 洋光攝客

導讀明末清初,一條神奇的商道從武夷山下悄然崛起,這條商道總長5000多公裡,縱貫祖國南北方,這條商道曾經與“絲綢之路”齊名,是一條重要國際貿易通道,盛產於武夷山的茶葉正是通過這條商道源源不斷的輸往遠在萬裡之外的俄羅斯,中國的茶文化也就是通過此商道傳遍世界各地。 這條商道就是曾經鑄就了輝煌的國際商業傳奇,他就是“晉商萬裡茶道”。而這裡就是他� ...

明末清初,一條神奇的商道從武夷山下悄然崛起,這條商道總長5000多公裡,縱貫祖國南北方,這條商道曾經與“絲綢之路”齊名,是一條重要國際貿易通道,盛產於武夷山的茶葉正是通過這條商道源源不斷的輸往遠在萬裡之外的俄羅斯,中國的茶文化也就是通過此商道傳遍世界各地。



歷經百年風雨,跨溪石橋上的“石獅子”見證了“晉商萬裡茶道”的興衰。



“當溪”各段還修築有“埠頭”,商販們通過竹筏載著茶米油鹽、布匹五金,進入當溪進行交易,這裡記載著“日行竹筏300艘,轉運不絕”,武夷山的茶葉正是由這裡運往世界各地。



村民們依然沒有忘記祖輩們的傳統:淳樸、勤勞。



提到“萬裡茶道”的崛起,不得不提的是下梅的鄒家。鄒家祖籍江西南豐,公元1694年,鄒元老帶著家眷入閩,來到下梅村擇居創業,經歷了幾代人的艱苦創業,發展成為閩北有名的商賈。清乾隆期間,來閩尋求茶葉貨源的晉商與下梅村的鄒氏一拍即合,成立了武夷山最大的茶莊“素蘭號”,晉商通過“素蘭號”等眾多茶莊將武夷山茶葉源源不斷的銷往俄羅斯,下梅村也因此成為閩北最大的茶市,鄒氏每年也因此獲利百萬銀子,取得成功後,鄒氏建豪宅,修碼頭,立家祠設文昌閣。 其中最著名的當數“鄒氏家祠”,如今更成為下梅村的標志性古建築,也是武夷山境內保存得最完善的一座祠堂。他建於“當溪”岸邊,門樓氣勢宏闊,磚雕圖案豐富多彩。門兩側的“木本”、“水源”,是兩幅篆刻橫披。意思是說一個家族的繁榮昌盛,如樹木一樣,有賴於深深遍布在鄉土中的根;又如江河之水,有賴於源頭的涓涓細流,揭示了鄒氏追思祖先,不能忘本的理念。我們看門樓左右兩側圓形磚雕圖,分別刻著“文丞”、“武尉”的像征意義,希望子孫後代能文能武,人才輩出。家祠的門礎上,立著一對抱鼓石,構成了“戶對”,門楣的上方原來是四只半尺左右長的雕花石柱,叫“門當(或門簪)”,門當戶對是建築部件,起著鎮宅求安的作用。



整個的家祠及住宅的風格和講究是以“作為”為痕跡來展示著非常厚重的文化。鄒氏家祠內深厚的儒家文化和對子女的道德教育通過對聯體現的淋漓盡致,以“禮儀惟恭”為核心,“心術不可得罪於天地言行要留好樣與兒孫”等影響著後人。 祠堂大廳的“頂梁柱”與其他地方單一木柱完全不同,他是由4片木柱拼湊而成,俗稱“四片柱”,為“下梅村”僅有,是鎮村之寶。據說當年鄒老爺子希望自己的4個兒子能夠齊心協力,抱成一團把鄒氏家族發揚光大,並懸對聯“思源敬舜堯其德方知廉恥,敦本尊昭穆之序恪守禮仁”督之。



“月亮門”也叫“月洞門”,在我國歷代都寓意團團圓圓,和和美美,鄒氏做為當地的名望商賈,祠堂、家居自然會有他的影子。



鄒氏大夫第位於下梅村北街,為清代建築,因屋主曾獲朝廷誥封“中憲大夫”而得名。宅第大門口地面由青石鋪設,兩旁的拴馬石和旗杆石仍保存完好。兩廂的隔窗均飾以木雕,分別雕刻蝙蝠、花卉、幾何圖形等,把屋宇烘托得富麗堂皇。



鄒家講究門戶觀念,跨進“大夫第”,是一扇中門,平時基本不打開,只有在貴客來臨時,或者是鄒家“明媒正娶”媳婦時才打開。



封建社會講究“門當戶對”,大門前有門當的宅院必有戶對,所以,門當、戶對常常被同呼並稱。又因為門當、戶對上往往雕刻有適合主人身份的圖案,且門當的大小、戶對的多少又標志著宅第主人家財勢的大小,所以,門當和戶對除了有鎮宅裝飾的作用,還是宅第主人身份、地位、家境的重要標志。 鄒家的“戶對”是一對獅子。“門當”正面是一只大像鼻朝官印,寓意“加官進爵”;“門當”側面則是“鯉魚跳龍門”,寓意“飛黃騰達”。 今天,“門當戶對”逐漸演變成社會觀念中衡量男婚女嫁條件的一個成語,反而被人忽略了其原來的意思。



為了采光、集雨、通風,各民居都設置了四方天井,天井下一般都擺設長條石花架,供戶主養花、賞花。花架下很多都會放置一個水缸,水缸裡的蓄水平時用於養魚、澆花,關鍵時刻也可用於滅火。像下梅村民居裡的這種“一重天井一重廳”建築格局,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靠近看這面格子窗,原來他是由兩層窗格子構成,而且每個窗格子的窗花形狀都不一樣,所以想要清楚的看清格子窗背後的事物幾乎是不可能是事情。



“後花園”裡,我發現了這個純石頭雕琢的水缸。假如用“水泥”鑄模澆築,那只能說是普通的現代工藝,但在當時沒有現代工具的情況下,用整塊石頭慢慢鑿出來的水缸,卻不得不叫人驚嘆不已。



木雕天花



下梅村民居布局講究錯落有致,戶門與戶門不能正面相對。



民居裡一戶人家正在一個低瓦數的節能燈泡下吃飯,現場環境非常昏暗,由於民居裡面四通八達,對於我這個突然闖進來的不速之客,居民們似乎早已習慣,我的出現並不會影響她吃飯的情緒,當我離開時,還向我說慢走。 為了能看清屋裡的環境,相機曝光組合是“ISO2000,1/5s,f4”。



下梅村農家樂的廚房



還未入眠的村民倚在當溪河邊的“美人靠”上閑話家常



下梅村農家宴跟下梅村村民一樣,樸實,沒有太多的花哨,貴在真材實料。出行指引: 下梅村位於武夷山市東部,距武夷山風景區大約10公裡,距離武夷山市區6公裡。下梅村有直通武夷山市區的公交巴士,但從武夷山風景區過去,就只能以包車的形式前往,來回路費大約100元~150元。住宿: 下梅村裡有村民自開的客棧,消費不超過100元,但晚上略顯安靜,習慣熱鬧的我無法適應,晚上只能回武夷山風景區住宿。武夷山風景區住宿的地方很多,價格高低不等,我這次住在“武夷山舊街1號溪岸旅館”(新浪微博),這裡位於“蘭湯橋”邊,環境優美,客房將武夷山風景區的靈魂——九曲溪精華元素充分運用到酒店設計的各個環節,布置出九種風格迥異的客房;為國內外各類文藝青年、攝影愛好者提供人與自然完美結合的心靈住所。價格適中,地理位置獨一無二,開窗即可看見河對岸的武夷山著名的“大王峰”和“三姑石”。



門票:下梅村:20元,因采用開放式管理,目前下梅村養在深閨無人知,游客虛少,景區管理員經常不在崗... 武夷山的美適合於慢慢去品味,旅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度假方式在景區售票處購買相應的門票。悠游卡:235元,從激活之日起,7天內不限次數進入景區游覽,含觀光車票。慢游卡:500元,從激活之日起,一年內不限次數進入景區游覽,含觀光車票。


精選遊記: 武夷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