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寧-一同品味人間四月天

作者: greenlassie

導讀海寧—人間四月天這應該是一篇回憶文吧,因為我的海寧之游已經過去了有大半年了。現在重拾當時的心情,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的暢游之快,也算是留下一點紀念吧。 2002年9月18日,是一個美好的秋日,晴空萬裡,我背起行囊向海寧進發了。 從家裡先過隧道,坐車到上海體育館,換乘144路,終點站就是上海南站。(當時南站還沒有搬到梅隴)南站七彎八繞終於到了。火車 ...

海寧—人間四月天這應該是一篇回憶文吧,因為我的海寧之游已經過去了有大半年了。現在重拾當時的心情,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的暢游之快,也算是留下一點紀念吧。

2002年9月18日,是一個美好的秋日,晴空萬裡,我背起行囊向海寧進發了。

從家裡先過隧道,坐車到上海體育館,換乘144路,終點站就是上海南站。(當時南站還沒有搬到梅隴)南站七彎八繞終於到了。火車站售票處是一排簡易的房子,旁邊的荒地雜草叢生,長的很高,萬一半夜裡到這裡,女士真要小心提防呢。

買的票子是慢車,我心想海寧的交通真有點不方便,只是滬杭線上的小站。時間還早,我在附近走了走。旁邊有地鐵,人來人往。等了一個小時,終於到了上車的時間。上了車,還挺擠。不知不覺間我到了。

出了站,我在小賣部買了地圖。車站前的廣場非常漂亮,完全地現代化,一點也不像我想像中的落後。廣場上放著音樂,工人們正在搭台,為了皮草服裝節的大型表演。這樣的露天表演跟上海的也相似,但感覺上更有氣勢。

去海寧之前,我對皮草之都的美譽早有耳聞。所以我決定先去看服裝城。皮革商場造得還是挺有氣勢的,各種皮包,皮帶,皮衣應有盡有。不過呢,我只是走馬觀花,畢竟還是以游玩為主,況且錢包裡並沒有多少銀子。

我在看地圖的時候,就有當地人走過來介紹說可以去觀潮。鑒於時間已近中午,我決定打車去江邊。在打車的時候,我遇到了令我感動的事:司機通知我潮水已經過了。我以為這在上海是不可想像的,司機都樂得做成一筆生意。謝過了她,我找到了我的下一個目的地,城中的西山。

從火車站步行過去是有一段路的,我趁此機會好好打量了一下這座小城的面貌:車不多,路上的行人更少。比之上海的車水馬龍川流不息,真是清淨了不少。這是一座中等規模的城市,銀行、商店、飯店一應俱全,街道整潔,人民安居樂業。讓我感到驚異的是,十字路口有治安隊揮動著小旗指揮著行人過馬路,行人那樣少,他們仍是那樣一絲不苟,海寧人的文明意識可見一斑。

西山不高,山路迂回曲折。一路觀賞著山色,上到山頂。山頂有一座軒敞的大閣,名叫紫薇閣,可能是和道家的思想有關吧。轉向山後,尋訪名人墓塚。徐志摩先生的墓在後山下。一個石碑,一具石棺,兩旁有石刻的兩冊翻開的詩集,上面分別是先生的詩文“偶然”和“再別康橋”。正是落英季節,花瓣飄灑在詩集之上,仿佛在向我敘述先生詩中浪漫淡定的情懷。石碑上是名家張宗祥的手跡“詩人徐志摩先生之墓”。我徘徊在墓前,為詩人的英年早逝而惋惜,更為了此地此景的孤寂和凄清而感傷。斯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一部“人間四月天”大書了詩人對靈魂之伴侶的愛和忠誠。詩人的一生不因為簡短而埋沒,正如詩人的詩行因為真摯而不朽。“你是人間的四月天”,詩人撥下的是希望的種子,帶來的是春的消息。

接下來順理成章拜訪詩人的故居。故居在陝石的小弄中,看上去是這一帶的上層階級人家。小樓中西結合,富有情調,和附近的江南小橋流水人家一比較,顯得鶴立雞群。故居是1926年,徐志摩的父親為了徐志摩和陸小曼的結合建造的新房,經過了這麼多年仍然保存完好,甚至窗明幾淨,可見當地政府對文化名人的重視程度。一樓進門是大廳,四圍作陳列室,陳列詩人的生平、事跡、著作等。後有一個天井,可望見二樓,光線充足。扶梯而上,是四個臥室,分別為徐母,張幼儀,詩人和陸小曼的新房和起居室。其中,新房和起居室最讓人眼前一亮,沙發,藤椅,書桌的擺放簡潔優雅,無不透露出新婚夫婦的和諧和喜悅。詩人生活中的三個女人都很有才華,而詩人的一生也正是追求愛的一生,對他來說愛的完美就是人生的完美。這是他的選擇,我看著,不由地被感動著。到走廊上,我閑庭信步,看看掛的小品。有詩人的詩作和因之而請畫家畫的畫。還有人間四月天攝制組在故居拍的照片。二樓還有個小小的樓梯通向三樓的陽台,陽台上視野絕佳,可以遠遠地望見西山,我猜詩人肯定也喜歡的吧。下樓,主樓旁有一個小花園,草木繁盛,我在其中休息了一下,下午的陽光強烈,和屋子裡的陰涼迥然不同。靜坐了一會,一個人也沒有,我對這座小城的幽靜有了又一次認識。

出來的時候,見有個小飲食店,進去買了小籠饅頭吃。這種點心皮很厚,全然不是傳統的樣子,吃起來很飽。

看看還有幾個小時,我決定去鹽官看江。海寧的郊區雖然也只是農村景像,可是我覺得柳樹特別的多,也特別的綠。沿著大堤開了半個小時,車把我放下了。我興衝衝地上了大堤。錢塘江的潮水一天漲兩次,我上午的一次趕不及,晚上的一次因為要回去也看不成,所以就在江邊坐了坐,吹吹江風。看看江對岸應該就是蕭山,極目眺望,模糊地有些村莊的影子。江面很開闊,比黃浦江寬多了,我是第一次看錢塘江呢。當地每年的農歷八月十八,萬人爭看錢塘湧潮。我到的那天只是八月十八前一個星期,然而潮水聽說卻不大。看不到大潮,也有些遺憾吧。人生就像這江水潮起潮落,我願做個觀潮人,在浪起時體味驚心動魄,在風平浪靜時回味安逸閑適。

江邊除了寶塔等名勝之外,還有一處體現了古代百姓的風俗,那就是海神廟。海神廟占地不大,顯得有些滄桑了。據說從前是很大的規模,惜後來漸漸損壞,直至現在的格局。進門口處有兩只玉獅,威武雄壯。門檻很高,差不多到膝蓋以上。廟內建築和陳設非常精美、華貴,且聽我慢慢道來:正殿前有數根巨大的漢白玉柱子,光是從北方運到此地就花費了許多人力,要將它樹立起來更是麻煩,需要用一種特別的法子,慢慢墊高,直至豎直。正殿的匾就有數十塊,清康熙後的歷代皇帝都曾親自題額,成為留給後人的寶貴財富。進入大殿,供奉的幾位海神都有來歷,現在我想不起來了。大殿的天花板非常高,上面繪制了精細的龍鳳圖案,這是從文革中幸存的精品之一。轉過大殿,我來到了御碑亭。只見上面雕有精美的海濤圖案,生動逼真。導游向我介紹上面有過激戰的彈痕,我不能辨真偽,一笑了之。古代的人民祈禱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對於自然有一種天然的敬意,我們現代人應該學習。

時已近晚,陳閣老宅不及去看了,很有點依依不舍。打的回火車站,經過觀潮大道時,晚霞已經漸漸籠過來,我知道這已經是海寧之游的尾聲了。在這寧靜的氛圍中,我品味著小城的美景天成。

回顧一天的游程,我覺得海寧人還是很淳樸的,公交車司機會當免費導游,為你指路。海寧的名人文化也吸引人,不少名人都出自海寧,如錢君啕、金庸等,甚至人們說到會聯想到海寧陳家的傳奇色彩。對我來說,海寧最大的特點就是安靜。這塊與世無爭的土地使我這個在大城市快透不過氣的人找到了樂土。

時近五點,我站在月台上等待回程的列車。回望天空,雲淡風清,晚霞一抹,我由衷地想起了那句詩:我揮一揮衣袖,作別西天的雲彩。再見了,可愛的小城!


精選遊記: 海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