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剎—揚州“高冥寺”

作者: 倒影

導讀挾著淮水,湖水南下與長江彙合的古運河,流到揚州城南十多裡處,水勢分成兩支,一支直出瓜州港;一支西向經過儀征入江。這裡臨河有一座“天中塔”,所以地名叫“寶塔灣”。清朝聖祖康熙曾把揚州北邊“茱萸灣”的地名移用在此間,所以又叫“茱萸灣”。由於這裡水路成三叉形,民間都把它稱做“三汊河”。在“三汊河”口西南岸上,有一座巍峨壯麗的廟宇,這就是� ...

挾著淮水,湖水南下與長江彙合的古運河,流到揚州城南十多裡處,水勢分成兩支,一支直出瓜州港;一支西向經過儀征入江。這裡臨河有一座“天中塔”,所以地名叫“寶塔灣”。清朝聖祖康熙曾把揚州北邊“茱萸灣”的地名移用在此間,所以又叫“茱萸灣”。由於這裡水路成三叉形,民間都把它稱做“三汊河”。在“三汊河”口西南岸上,有一座巍峨壯麗的廟宇,這就是揚州“八大剎”或“二十四叢林”中首屈一指的“高冥寺”。過去,“高冥寺”不獨在國內有名,它與鎮江金山寺,常州天寧寺,寧波天童寺,合稱我國佛教禪宗的四大叢林,在海內外佛教界享有很高的地位,連東南亞各個崇奉佛教的國家,也都對它敬仰。1983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保護寺院。

相傳高冥寺建於隋代,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在這個漫長的歲月中,屢經興廢。清代順治年間,在此重建寺廟,名“文昌閣”,並建天中塔。康熙南巡時,這裡是行宮。康熙曾登臨天中塔,賜寺名“高冥寺”。“冥”有兩個含義:一是在高空眺望萬物成熟的秋天;意識上者以仁德呵護下面的人。後來乾隆六次南巡,也都是以“三汊河”行宮作為駐 之所。

高旻寺宮殿重疊,碑亭眾立,是一座幽靜的皇家花園。康熙、乾隆南巡,皆駐蹕於此。乾隆南巡到揚州,先到高旻寺,然後再騎馬入揚州城,乘畫舫游覽平山堂。正如乾隆所作的《自高旻寺行宮再游平山堂即景》詩雲:“春風行館憩天寧,早見平山黛色青。便進湖船漾新碧,且看夾岸畫為屏。”

高冥寺裡曾有一座金佛殿,裡面供奉著一尊金佛,是康熙派學士高士奇、太監丁皂寶從北京專程送來的。藏經樓內藏有兩位僧人用鮮血寫成的經卷。天中塔,高七級,聳入雲端。“寶塔一層燈一層,燈光直上天光下。一更二更燈初紅,照見隔水清芙蓉。十裡五裡燈尚見,明星隱約疏林中。”(清代清恆《放生河亭觀高旻寺塔燈》詩)塔之壯觀,不言而喻。據《揚州府志》和《揚州畫舫錄》記載,過去寺內還有不少文物,其中最名貴的有:雍正賜的國內少有的大珊瑚缽,他的顏色呈黑色,是用整塊的珊瑚剜制的。此外,還有漢代的陶器、王曦之的字跡、唐伯虎的畫軸等物。鹹豐年間高冥寺遭受過一次嚴重的戰火,寺內古跡全部被燒毀。同治,光緒年間和民國年間,寺僧陸續重建和維修部分店堂。今寺宇山門上嵌有康熙手書的“敕建高冥寺”漢白玉石額。寺內的大雄寶殿、山門殿、天王殿等均已相繼重建完成。緬甸洞繆觀音寺住持惟靜法師贈送的立、臥玉佛各一尊,既體現了中緬佛教界的傳統友好交往,也為古剎增輝。

有興趣的朋友,可從揚州市區乘座18路公交車前往游拜。

(以上內容根據均相關資料整理收集)


精選遊記: 揚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