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駕車江蘇、山東快樂之旅(續篇)

作者: gongbeibei

導讀第三天 7月19日,我們5時30分都起床了,早早准備就緒,6時左右動身出發,前往青島。 膠州到青島沿環膠州灣高速公路行駛,用時僅20分鐘,收費15元;高速公路是新建成的,其中有一段橫跨大海,筆直的公路穿越在海天之間,尤顯壯觀。只是從膠州市到高速公路以及由高速公路到青島市內卻用了30多分鐘,兩市各收費10元;總計路橋費35元。 被譽為“東方瑞士”的青島地處� ...

第三天 7月19日,我們5時30分都起床了,早早准備就緒,6時左右動身出發,前往青島。

膠州到青島沿環膠州灣高速公路行駛,用時僅20分鐘,收費15元;高速公路是新建成的,其中有一段橫跨大海,筆直的公路穿越在海天之間,尤顯壯觀。只是從膠州市到高速公路以及由高速公路到青島市內卻用了30多分鐘,兩市各收費10元;總計路橋費35元。

被譽為“東方瑞士”的青島地處山東半島東南部,為海濱丘陵城市,東、南瀕臨黃海。全市總面積10654平方公裡。總人口695萬,市區人口227萬人。青島市可分為各具特色的兩大區域,即:西部為老風貌保護區,東部為現代化建築新區,新、老兩區相融相映,形成了“海上都市、歐亞風情”的城市特色,因而具有很高的旅游美學價值。

6時50分到青島,尋一小店吃些油煎餡餅等早點,便上路去“海鷹賓館”。此次出游,為穩妥起見,所有景區的住宿點均在啟程前就落實好了,賓館名稱、所屬街區、聯系人、電話號碼等都一一在冊。

找“海鷹賓館”費了不少神,8時許,剛入市區,就被交警攔下,他口音帶有濃厚的方言,估計是違章的事,曉農一句也未聽懂,查驗了駕駛證、行駛證後,便放行了。過約10分鐘,接近一個十字路口時,第二次被交警攔下,他查驗證件後說:行車要系安全帶,因你們是外地司機,又剛到,故不罰款;青島街道復雜,你們要注意路旁、路面的行車警示標志,小心駕駛。領略了青島交警富有人情味的文明執法,我們點頭稱是。到了登州路,繞了幾圈,也未找到“海鷹賓館”,周邊人一問三不知,這兒是老城區,路窄坡陡,單行道特多,走錯道不能返回,花了個把小時才尋到,原來該處為海軍招待所,距“青島山炮台遺址”不遠。

9時40分,將車停在“泛海名人大酒店”前,我們一起步行到海邊沙灘上,裸露的暗紅色礁石與金黃色沙灘渾然一體,相映成趣。許多人在上面嘻戲玩耍。汝蕙用望遠鏡觀看,棧橋、軍艦歷歷在目,艦艇上的導彈都看的清清楚楚。坐在礁石上看海,輕風習面,身心得到極大放松。不知不覺,近一小時過去。10時40分,我們來到素有“長虹遠引”之美譽的棧橋上。棧橋門票2元/人,老人免費。

棧橋是青島的像征。她位於青島灣中,與市內最繁華的中山路成一條直線,由海岸前伸入海。 棧橋初建於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是青島最早的碼頭。現寬8米,全長440米。橋南端築半圓形防波堤,堤內是一座具有民族風格的兩層八角亭,金瓦朱壁,盔頂飛檐,題名“回瀾閣”。橋北沿岸辟為棧橋公園,園內青松碧草,花木扶疏,設有回廊石椅,供游客休憩。

棧橋上游人如潮,摩肩接踵,我們漫步於此,不時駐足觀看周邊秀麗風景, 藍天碧海、高樓林立,一幅海濱城市特有的圖景,赫然在目。這兒有許多小販兜售珍珠項璉、貝殼、海星等,價格便宜,但須還價。汝蕙對小東小西感興趣,買了不少,小有收獲。

11時45分,我們在四星級“泛海名人大酒店”午餐,為感謝曉農、鼎霞一路無微不至的照顧,同時歡迎“小客人”蓓蓓的“遠道歸來”,由我宴請大家。坐定,沏茶,茶水收費10元,品茶間,菜陸續擺上,菜肴制作精美,味清淡,很適合我們口味,服務亦非常周到,屬有償服務,按餐費10%提取。餐畢,大家滿意,收費也較合理。稍事休息,動身前往嶗山風景區。

順海邊沿香港路由西向東行駛,視野驟然開闊,一座現代化城市展現在眼前,摩天大樓拔地而起,交錯有序,起伏有律;寬闊整齊的街道,車水馬龍,熙熙攘攘。世界貿易中心、香格裡拉大酒店、青島市政府、國際新聞中心等高層建築、五星級酒店依次從眼前掠過,讓人目不暇接。整個城市郁郁蔥蔥,似見非見,似識非識,像洛杉磯?達拉斯?…… 感受到了一種世界性的坦蕩風格。隨著汽車的前行,高層大廈逐漸隱退,休閑的住宅樓,別墅區開始成片地出現,其中一片依山而建的別墅群引得我們嘖嘖贊嘆。

13時35分抵達嶗山風景區。門票50元/人,車輛入山費5元。

嶗山被稱為“彙天地之靈氣”的海上第一名山,在全國的名山中,唯有嶗山是在海邊拔地崛起的。繞嶗山的海岸線長達87公裡,沿海大小島嶼18個,山海相連,山光海色。主峰1133米,是我國18000公裡海岸線上的最高峰,嶗山風景區總面積446平方公裡。集山、海、林、泉、瀑布於一體,是全國著名的旅游觀光、度假休閑的勝地。

我們的車順公路漸漸進入山區,公路大都平整,坡面也較平緩,有些地段剛鋪設了瀝青,細石子粘貼在車輪上“嗶叭”作響。行駛在山道上,左邊是怪石嶙峋,古樹清泉;右邊是碧海藍天,波光灩漣;我不禁想起詩人李白在游嶗山時留下的“我昔東海上,嶗山餐紫霞。”詩句。沿途經過了元寶石、砥柱石、華嚴寺、關帝廟等景點,有一新建景點“華嵗世界”吸引了我們,此景尚未標注在《嶗山游覽圖》裡,整體建築呈典型的印度風格,寬大的石階,造型別致的蓮花池,十多米高的牌樓,乘坐大像的神女,漢白玉雕琢,倚山而建,在道觀布及的山裡特別顯眼。汽車繼續前行,直過了仰口海水浴場後才返回。路上,曉農花120元買了一個石牛(開價400元),用嶗山海底綠石雕刻而成,重達八、九公斤。山裡很多人以此為生,自己到海裡采石,自己加工,成品擺放在路邊和家裡出售。

16時15分,我們來到規模最大的道觀——太清宮,門票10元/人。

太清宮又名下清宮,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始建於公元前140年,為嶗山道教祖庭,迄今已有二千年的歷史。一進山門,層層竹林,簇擁著一條幽徑,回環曲折,直達太清宮。太清宮的全部建築,由“三官殿”、“三皇殿”、“三清殿”組成,呈不對稱的建築布局。石條鋪設的小道,青灰色調的牆瓦,風格清淡簡雅,給人一種古樸的印像。其中“三官殿”最大,前後三進院落,一株山茶,高8.5米,干圍1.78米,樹齡約700年,為世界少見的大山茶,讓我留駐良久。在“三皇殿”院裡,有兩株古柏,為漢代所植,顯出歲月的滄桑,我們與之合影,分享長壽秘訣。在“三清殿”,我們還到傳說蒲松齡住過的西關岳祠看看。當年蒲松齡寓於此,孕育撰寫出白牡丹和紅山茶變成美女,與一位書生相戀的優美神話故事《香玉》。他的《聊齋志異》多以嶗山為背景,其奇崛的想像、詭異的情節,使之成為中國文言短篇小說的登峰之作。

太清宮周圍有許多景點和刻石,神水泉、龍頭榆、摩崖石刻等。尤其一對巨大的石桃格外引人注目,引得我們在此留影。嶗山也是我國著名的道教名山,自古被譽為“神窟仙宅,靈異之府”, 傳說秦始皇、漢武帝都曾來此求仙。以嶗山道士為題的寓言流傳天下,家喻戶曉,嶗山道士因此而譽名。我們游園時,見一年輕道士坐在花壇邊沉思,他身著黑袍,長發結成發髻,帶有一種飄逸的古風。汝蕙早聞其名,未見其人,今日見到真正的嶗山道士,喜上眉梢,趕緊走在道士身邊,繞花壇一周,這一切都被蓓蓓用攝像機載入鏡頭,美不勝收。

名泉勝水是嶗山一大特色,巨峰頂上的“天乙泉”、太清宮的“神水泉”、上清宮的“聖水洋”等都是嶗山名泉。

直到景點要關門時才離去。

返回住地時,與早上情形同出一轍,市區地圖冊上未注明單行道走向,曉農無所適從,繞住地附近轉N圈,最終由蓓蓓乘的士引路才抵達海軍招待所。

第四天

7月20日早晨6時30分,曉農敲門進來給我和汝蕙攝像,新的一天開始了。連續幾天的奔波游玩,體能消耗明顯增大,但是旅途的喜聞樂見、全新的生活,使身心徹底放松,並不感到勞累和疲倦。尤其是汝蕙,多年的失眠頑疾改善了,睡眠質量明顯提高,昨夜一覺睡到凌晨4點鐘才醒,真是近年來少見的。

9時40分,我們驅車從大路拐往右邊小路,一片蔥綠映入眼簾,兩排松樹筆直延伸,空氣溢散著松脂的清香。“八大關風景區”到了。

八大關位於彙泉角景區北部,西臨彙泉灣,南接太平灣,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最初這裡的街道以萬裡長城的八個著名關隘命名,故稱為“八大關”。其特點是每條路旁都種植不同的樹木,集中了俄式,英式,法式,德式,美式,丹麥式,希腊式,西班牙式,瑞士式,日本式等20多個國家的建築風格。故有“萬國建築博覽會”之稱。游客三三兩兩聚集在一起,漫步觀光;綠樹蔽蔭的路邊,停靠著大大小小的汽車。我們坐在車裡,悠悠地沿小道行駛,太陽的余暉透過樹縫披灑在小道上,清新、靜謐、潔淨、優美,不巧有政府要員在此開會,幾處不讓駛入,乃悻悻而去。

經過“五四廣場”時,我們被美景折服:綠色的草坪 、五彩的花朵、婆娑搖曳;各式的雕塑、色采斑斕,婀娜多姿,通紅巨大的火炬標志,在碧海映照下,似一盞若亮耀眼的航燈,與自然風光融為一體。據說,此處已成為游客必來的新景點。

10時50分,我們離開了青島,駛上青銀高速公路,路橋費15元。再轉入204國道,一路北上。山東的公路大都很好,寬且平,坐在車裡很少顛簸,行駛約50分鐘,在萊西境內,遇上特大暴雨,傾瀉的雨柱鋪天蓋地砸下來,地面一片白嘩嘩流水,天昏地暗,雨刮器幾乎喪失作用,汽車亮著燈,在水中呻吟,直到萊陽市區附近,才避開了雨區。

13時20分,到煙台市,共約220公裡,用時2小時30分,路橋費共計15元。

在市中心繁華路段,有一很大的快餐店,我們飢腸轆轆, 匆匆地吃飽喝足,便駛向蓬萊。離開市區,進入省道,路變窄,彎增多,車速不得不減慢。公路兩旁綠樹成蔭,遮擋了驕陽的暴曬。看著窗外廣袤的農田,心裡湧現一絲愜意。

煙台到蓬萊約80公裡,我們用了1小時10分,於16時12分到達蓬萊。

蓬萊市,位於膠東半島最北端,依山傍海,風景秀麗,素有“人間仙境”之稱,全市總面積1201.8平方公裡,擁有86公裡長的海岸線。人口49萬。“蓬萊”一名源於漢武帝劉徹至此望海中仙山而得,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

在“八仙過海口”景區內,建有大型漢白玉照壁八仙過海、八仙祠、三星殿、環形步廊等,步廊梁架間有許多幅彩圖,描繪了八仙得道成仙的神話傳說,園區內立有各種雕塑20余尊,樹道教神仙100余尊,景區與蓬萊水城遙遙相望,引人入勝。游客爭相在牌樓前照相、合影,我們也當仁不讓,盡興拍攝.。

因游客很多,外地車不讓進入蓬萊風景區,被迫停在三山門停車場,收費10元。步行到景區,門票70元/人,為通票,老人亦然。景點包括:蓬萊閣、戚繼光故裡、水師府、古船博物館、田橫山、槍戰城、全周影院和登州博物館。地方大,景點多,全部走遍約需5小時。由於時間和體力原故,我們只能游玩部分景點。

首先來到“蓬萊水城”,映入眼簾的是高大威武的抗倭名將戚繼光塑像,他出生在蓬萊,幾代世襲經營登州武備,自嘉靖三十四年至隆慶二年的十五年間,戚繼光整肅兵馬,修建水陸防御工事,多次率“戚家軍”在浙江、福建沿海一帶痛剿並肅清倭寇,使海上倭寇聞風喪膽,從此不敢登岸,東南一帶倭患肅清……文學大師郁達夫手書的楹聯“拔雲手指天心月,拔劍光寒倭寇膽”,概括了戚繼光一生功業。

16時30分登上水城,城牆雉堞沿丹崖絕壁向南築起,宛如長龍盤亙在山崖之中,與炮樓,水寨,吊橋連成一體,約3華裡。站在炮台上,我撫摸著一尊鐵鑄的二米長的古炮,想起童年時代家鄉土樓也擺放類似的火炮,以備防盜匪及與鄰莊械鬥用,當年二哥就曾在械鬥中死裡逃生,幸免於難。炮台旁座落“普照樓”,又名“燈樓”,始建於清同治七年(1868),占地25平方米,為三層磚木結構,樓體六棱,樓頂鬥拱,現門已上鎖,不讓游客進。據說內設扶梯盤旋而上,是夜間行船導航用的標燈,為蓬萊閣古建築群之一, 。

“古船博物館”陳設品均為模型,做工精細,有歷代的船,大船、小船、商船、戰船等,為節省時間,我們一瞥而過。

經過“龍王宮”,我們由南向北按其布局依次參觀,正門、前殿、兩廂、正殿、後殿,三進院落,廟宇式建築,各殿之間環環相扣,占地2117平方米。正殿東西長12.69米,南北寬10.08米,有前廊,殿中設高台神憲,內塑東海龍王敖廣金身坐像,兩側塑有巡海夜叉等8名站官,後殿為龍王寢宮,設高台神龕,內塑龍王及左右嬪妃金身坐像。

穿過側門,便到“天後宮”,謂之“宮”,其名不實,僅一屋而已,院內有古木一株,樹干橫曲,枝葉青翠茂盛,史稱“唐槐”,相傳是呂洞賓、鐵拐李對弈時招來遮陽所用。

“蓬萊閣”位於“天後宮”西北丹崖絕頂,為雙層木結構樓閣建築,,建於宋嘉佑六年(1061),距今已有900多年歷史。與“滕王閣”、“岳陽樓”、“黃鶴樓”同被譽為全國古代四大名樓。

17時30分,我們穿過正門“人間蓬萊”的牌坊,只見樓閣廟宇,紅牆翠瓦,鱗次櫛比,“蓬萊閣”高踞其巔,它坐北朝南,底層長14.8米,寬9.65米,環列16根大紅楹柱,東、西兩側前方各築偏房、耳房,對稱分布。耳房亦做門廳,有道路聯結偏房及登閣石階。閣前兩耳房北山牆下立有3方清代碑刻,系嘉慶、道光和光緒年間立下的碑刻。西耳房內西壁嵌有清代“仙閣凌空”等蓬萊十大景刻石10方,西偏房內存有《重修蓬萊閣記》等歷代碑刻10余塊,均具較高的史學價值和書法藝術價值。

走上蓬萊閣二樓,正中高懸“蓬萊閣”巨匾,為清代書法家鐵保手跡,該層長13.75米,寬8.55米,閣門南向,一圈精巧木柵明廊,北側開窗,供游人憑欄觀海。室內雕梁畫棟,上繪“蓬萊十大景”、“八仙圖”、“風竹圖”等圖案,絢麗多彩。擺有八仙桌、八仙椅,中央塑有“八仙醉酒”群像,憨態可掬、栩栩如生,我和汝蕙在此攝影留念。從蓬萊閣回廊繞過,驟然一驚,眼前頓現滔滔大海,浩蕩無邊,我站在環繞閣後絕壁而修的城牆上,撫摸那歷盡千年風雨的城牆雉堞,其下斷崖峭壁,似倒掛在碧波之上,讓人驚嘆不已,感慨良多。

沿西邊台階來到避風亭,此亭原名海市亭,明正德八年(1513)修建,軒亭建築,勁風從海上吹來,恰從亭檐之上掠過,亭無南窗,形成氣流死角,故有令人驚異的避風效果而得名。亭內壁嵌刻石25方,有明代袁可立觀海市詩,董其昌代書,溫如玉刻石,珠聯壁合,融合點綴。另有清代施閏章、孔繼涑手跡,亦屬十分珍貴之墨寶。墨痕古跡、碑刻詩題,引我駐足觀摩。

從蓬萊閣西側門出,徑直上田橫山,該山位於丹崖山西側,二山相聯,海拔72米,距蓬萊城2.5公裡,因其位處渤海海峽登州一側,亦稱“登州岬”,古為秦末齊王田橫屯兵處,東、北、西三面懸崖陡峭,形勢險峻,易守難攻。明、清兩代設有炮台,皆存有遺跡。現建有跨海索道直達田橫山巔。我患有輕度恐高症,不便乘坐開放式纜車,留在山下周遭走走。此刻是17時25分,索道停運時間為18時整,前後僅剩35分鐘,時間緊迫,汝蕙4人立即乘跨海索道上山,雙程票價18元/人。汝蕙膽大,80多歲還敢懸掛在幾十米的高空,穿越大海,我在下面看都覺得驚心動魄。默默地祈求她們一路平安。

她們一下纜車,沿台階直奔“黃渤海分界坐標”, 17時44分到達,“坐標”設計新穎精巧,獨具匠心。兩條盤曲而上的巨龍共銜一珠,二龍像征黃渤兩海,一珠系分海點,專家們認為,兩龍戲珠,景上添花,故又稱之“神龍分海”。經解放軍海軍航海保證部的精確測量,蓬萊岬系黃渤海分界線的南端起點。此分界坐標,是根據海軍航保部測定的東經120°4433.3"與北緯37°4950.2"交叉點建起的,由此向北偏東20°為黃渤海彙合處。據導游講,海面有時還能看到黃渤海之間有一條白色的水帶。17時54分原路返回到“合海亭” ,該亭位於田橫山巔,系仿古鐘樓建築,總面積102.9平方米。內置合海鐘,鐘直徑2.001米,高3.47米,重6.6噸,鐘文由當代著名畫家範曾撰書。她們匆匆照相留念,快步趕到纜車處已17時58分,離停運時間只相差1分多鐘,真玄。

回到煙台已是掌燈時分,食宿在 “盛源賓館”, 新近開張,客房內嶄新的家具、用品等設施讓我們滿意。無停車場,大門外的人行道成了車的棲息處。

第五天

煙台位於山東半島東北部,瀕臨渤海中部,北臨黃海之濱,與大連隔海相望,總面積1.37萬平方公裡,總人口641萬,其中市區人口154萬。海岸線長達909公裡,煙台呈帶狀分布,市區沿風光漪旎的海岬東西展開,綿延約十五公裡,是一座美麗富饒的海濱城市。

我們於8時20分來到濱海大道,曉農將車停在附近的煙台人民醫院門旁,省卻停車費5元。他有多年自駕車旅游經驗,掌握了不少省錢的訣竅。

(未完待續)


精選遊記: 青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