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的徽文化

作者: bluesky_q

導讀婺源,建縣於唐開元28年(公元740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縣名婺源,是因“地當婺水之源”而得名。縣境多山地,素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莊園”之稱,是一個典型的江南山區縣。婺源歷史上屬安徽管轄,是古徽州“一府六縣”之一。因此婺源有著濃厚的徽文化底蘊。婺源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這裡是朱熹、詹天佑的故裡,是禮儀之鄉,從這裡曾走出過顯赫數百 ...

婺源,建縣於唐開元28年(公元740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縣名婺源,是因“地當婺水之源”而得名。縣境多山地,素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莊園”之稱,是一個典型的江南山區縣。婺源歷史上屬安徽管轄,是古徽州“一府六縣”之一。因此婺源有著濃厚的徽文化底蘊。婺源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這裡是朱熹、詹天佑的故裡,是禮儀之鄉,從這裡曾走出過顯赫數百年的徽州朝奉。同時婺源又有著如詩如畫的綠水青山,幢幢粉牆黛瓦的明清古民居掩映其中,進入古村落,似在水墨丹青畫中行,讓人流連忘返,吟詠不絕。

走過婺源的古村落,如曉起、汪口、理坑,心頭會有陣陣的驚喜,邊走邊看,又會有一股發自肺腑的遐思和感嘆。村落中,幢幢粉牆黛瓦的明清民居,讓人清晰地感受到古徽州歷史文化的氣息;村落中縱橫交錯的座座古橋、古驛道,似在向人們展示著那歷經無數徽商走過、通向世界的路;這裡有榮耀顯赫,也有著血淚的印痕;柏森森的莊嚴宗祠、支祠,留存著大家族的宗閥權杖;山上山下坐落著學官書院,讓人們聆聽到作為“文化之都”、“十戶之村,不廢誦讀”的朗朗讀書聲。尤其是理坑村口的那座“理源橋”,橋頭門額上題著“理學淵源”、“山中鄒魯”,橋拱石刻“溪山拱秀”等大字,把這裡的人文與自然景觀刻畫得淋漓盡致,還沒有進村,便讓人感覺到文氣衝天。,

從婺源的各個村落中,都可感覺到徽文化的博大精深,似徽州一府六縣縱橫交錯的水系一般,既包容並蓄、彙納百川,又滋潤萬物、自成體系。這不是廟堂之上的鐘鳴鼎沸,卻是發自民間的精彩樂章。我們想,徽州文化之所以被稱為“徽學”,成為與敦煌學、藏學並架齊驅的三大顯學之一,原因正是她包容博大、來自民間眾人的創造。

徽文化,是“潘多拉魔盒”,充滿著無窮的魔力和誘惑;徽文化,似杜十娘的百寶箱,打開它,耀眼奪目,美輪美奐。作為一門獨特的地域文化,是吾輩們,傾其一生也無法窺其全貌的。

婺源古村落中,自清道光以後,早已隨著徽商的衰落,失去了昔日的店鋪林立、酒旗獵獵,幢幢豪宅大院也已物是人非。但是,僅從現存的古祠堂、古民居和古建中的“三雕”——石雕、磚雕、木雕藝術的或金碧輝煌、或栩栩如生、或華麗似舊上,仍能一睹其落日下的輝煌,仍可遙想當年的顯赫耀目。那青山綠水圍合環拱下的古民居,粉牆矗矗,鴛瓦鱗鱗,棹楔崢嶸;那坐落於古村落中央的古祠堂,宏偉森嚴,威風凜凜,尊卑有序,追遠慎終;走進徽州的古村落,隨處可見徽建“三絕”和“三雕”。往往是一村之中,“三絕”鼎立;一宇之內,“三雕”駢美。如上曉起的官邸進士第、大夫第、榮祿第、思訓堂,下曉起的商宅禮耕堂、繼序堂。這些古建築氣派堂皇,都雕有精美的圖案,炫耀著主人高貴的身份,從中可以欣賞到曉起久負盛名的“三雕”藝術,即磚雕、石雕和木雕。


精選遊記: 婺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