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馬贛州

作者: 柳自搖

導讀到達贛州那天,驕陽似火,奇熱無比。下榻處贛南賓館,倒是古木參天,曲徑通幽,處處涼蔭,也不枉擔了這“國賓館級別”的名銜。碩大無朋的餐廳包間設了兩張大圓桌。牆上掛一幅筆墨山水,畫面左上角一座平淡無奇的飛檐頂建築,右面空白處洋洋灑灑題著辛稼軒的《菩薩蠻·郁孤台》,據說是江主席的墨寶。整首詞我只記得“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這兩句。從歷史考 ...

到達贛州那天,驕陽似火,奇熱無比。下榻處贛南賓館,倒是古木參天,曲徑通幽,處處涼蔭,也不枉擔了這“國賓館級別”的名銜。碩大無朋的餐廳包間設了兩張大圓桌。牆上掛一幅筆墨山水,畫面左上角一座平淡無奇的飛檐頂建築,右面空白處洋洋灑灑題著辛稼軒的《菩薩蠻·郁孤台》,據說是江主席的墨寶。整首詞我只記得“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這兩句。從歷史考據的角度看,稼軒先生是在抑郁不得志的境況下寫的這首詞,字裡行間充滿著對朝廷的輕視與不滿,卻不知後人因何從這兩句看出稼軒先生的“遠大抱負”?總的說來,贛州的自然景觀遠不如它的人文歷史馥郁。在贛州逗留半天參觀的幾處名勝古跡,均與人文歷史有著不解之緣。

現在贛州城內保留著一段3600米長的宋代磚城牆,蔚為壯觀。牆磚上依稀可辨當時的銘文和彈痕。

我在夜訪浮橋的出租車上聽到當地人對贛州的推銷詞是:“三山五嶺八境台,七個銅錢買得來。”前一句好懂,意為環城值得看的風景,後一句卻死活沒弄明白。猜過去應該是講民風淳樸,抑或是物價低廉?這“三山五嶺”名不見經傳,八境台卻是一處名勝古跡。古時多平房,少高樓。始建者選中贛州城北章、貢二水交彙點搭台建樓,一來可登高攬勝,二來亦可作為軍事要衝,一舉而兩得。後繼者尤以文人騷客為甚,趨之若騖,在此地留下許多詩篇。

郁孤台因了辛稼軒的《菩薩蠻》而名噪天下,實際卻是極普通的一座亭台,與八境台相隔千米,遙相呼應。天氣好的午後,沿著古城牆從八境台緩步行到郁孤台,只需10分鐘,應該是不錯的選擇。然而我們去的那天,酷熱當頭,沒有人願意冒著被烤成人干的危險走,寧願乘車繞遠。上得台來,看到“觀遠”二字,知道這是當年贛州的制高點。而今,放眼望去,一片鋼筋水泥。青山難覓,灘聲不聞,徒留一座孤台供人憑吊。一時感慨萬千。崔灝當年揮筆寫下“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不知何處去/白雲千載空悠悠”的千古名句,李白隨後仿崔詩和了一首《鳳凰台》,想必都是出自同樣的思古之幽情吧!崔李之後,在贛水之濱的郁孤台,不僅留下了蘇(?)陽(孝本)夜話的動人故事,還留下了無名氏“白鷺洲二水中分黃鶴樓虎踞之地皆歸此境”的豪言壯語。古人在寧靜之余看到的是闊遠,今人在喧囂之中反而什麼也看不到了。

最喜歡贛州城外的通天岩,清靜幽遠,如處子般候著她的知音。明嘉靖府志載:“山下崆峒如屋,山峰環列如屏,巔有一穴”,通天岩因此得名。有“江南第一岩”雅號的通天岩石窟,內外壁上留有自晚唐以來、以宋代為主的摩崖造像358尊、題刻128品。它不同於著名的龍門、莫高、雲岡三大石窟之處在於,這是丹霞地貌,石刻極易風化。現存最完整的一尊羅漢像,通體泛著銅鏽綠,與周圍的叢草綠葉,交相輝映,幾為一體。關於通天岩的傳說有許多,流傳最廣的一則說的是:當年通天岩寺廟香火鼎盛,那岩後的石穴卻也神奇,每天會根據寺內的和尚人數流出相應的米來。一個小和尚起了貪心,心想,如果把石穴炸開,不就會流出更多的米來麼?結果自然是悲劇。石穴流了一天一夜的糠秕,從此再不出米。類似的傳說我相信在許多地方都有,無非是把人們善良的願望,通過一個神話傳說表達出來。然而傳說本身又更增加了發源地的神秘。

在贛期間還去參謁了蔣經國舊居。俗話說,“大隱隱於市。”蔣氏深諳其道,將居所建於市井之中,一點兒也不張揚,不顯山露水。20世紀30年代,國民黨政府大搞新生活運動,蔣公子響應號召,在這裡立下宏圖大志要打造新贛南,一呆就是5、6年。也因此成為他一生的政治起點。舊居座北朝南,清幽雅靜。屋後一株小葉樟,據說為蔣氏當年親手所植,現已環臂粗細,綠意可人。屋內牆上張貼著經國先生一手草創的《蔣氏家訓》,讀來琅琅上口。可惜默不全,否則也是妙文一篇。


精選遊記: 贛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