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州之筆架山之碧海藍天

作者: 大笨_豬

導讀錦州本來是不在行程安排之內的。只是想在錦州換車去盤錦,因為不想在黑乎乎的凌晨五點踏出一個陌生的站台,所以選擇換一次車來打發時間。 到達錦州的時間是早上6點多,天已經大亮了。從車窗裡望出去,淡紅的太陽掛在一層低低的薄霧之上,靜靜的望著霧氣籠罩下的大地。 吹過站台的風帶著輕輕的海的味道,一夜未睡,腳步卻沒來由的輕快。沒有去售票窗口買該買的 ...

錦州本來是不在行程安排之內的。只是想在錦州換車去盤錦,因為不想在黑乎乎的凌晨五點踏出一個陌生的站台,所以選擇換一次車來打發時間。

到達錦州的時間是早上6點多,天已經大亮了。從車窗裡望出去,淡紅的太陽掛在一層低低的薄霧之上,靜靜的望著霧氣籠罩下的大地。

吹過站台的風帶著輕輕的海的味道,一夜未睡,腳步卻沒來由的輕快。沒有去售票窗口買該買的車票,而是徑直走出了出站口。忽然決定,要留一點時間給錦州。

還好在出門之前將這一路沿線的情況都大概了解過濾了一下,所謂的情況也就包括兩項:美景、美食。而錦州對這兩項的答案是:筆架山、海鮮。至於大廣濟寺等地方,就帶過吧。

火車站西側就有直接到筆架山的中巴車,票價5元,車程1小時,隨時發車。

清晨的錦州依然一幅沉睡未醒的樣子,一路的清冷。當中午再沿原路返回時,熱熱鬧鬧幾乎讓人認不出了。車子一路向南,很快就過了小凌河和女兒河,出了市區。

小凌河水寬闊而平緩,粼粼的波光靜靜托著越升越高的太陽。僅僅這幅畫面,就可以安心地說一句,錦州沒有白來。

筆架山是錦州市最南端的一個小島,因為遠望形如筆架而得名,與全國眾多的筆架山一樣。但是它獨特一點的地方在於,它有一道“天橋”——在漲潮的時候它是一座離岸的小島,而退潮之後,則有一條小路與大陸相連。

我對漲潮退潮的時間沒有一點概念,想著去碰碰運氣吧。

到的太早,幾乎沒有游人,只有趕海的當地人走上來兜售剛剛揀上來的蝦蟹。我問是就在這裡揀的麼?心裡頗有些躍躍欲試。被告知是在另一邊的水閘,只好笑笑走開。

在售票處詢問現在是否有路可以走過去,答曰自己去看,有路就走嘛。

路倒是有,可惜只有半條,中間一段沒入了海水之中,雖然不長,但看不清深淺,還是不太敢冒這個險。心裡還是希望走過去的,於是再找人打問,才知道原來這些天是退大潮(或是小潮?沒分清。)的,最近幾天都不可能有完整的路走,想過去只有坐船。

海邊停了很多船,其中汽艇是供游人坐的。人太少,等了很久才湊夠了一船8個人。船費是單程的,10元。開始覺得很不以為然,想賺錢又這麼不大方,干脆一下收20元來回就是了,何必分開兩次,難道我過去了就不回來了麼?後來想了想,還是人家有道理,如果剛好趕上退潮,有一程是可以走過去的。不過還是覺得價格貴了一些,畢竟只有1公裡多一些的距離,汽艇開起來只要2分鐘。

海上有霧,小島一點都不巍峨,小小的一點。

上了島就開始爬山,同船過海的照相師傅招呼我:“姑娘,拍張照片吧,一會兒漲潮路就沒有了,天下奇景哪!”

我笑笑對他揮揮手。從來不做這種對不起我的相機的事情。而且,心裡還是有一點小小的希望吧,希望回來的時候,能夠看到一條完整的“天橋”。

山不高,一路石階到山頂。原來小島是一座南北走向的山,南北向比東西向距離上長很多。站在海邊看到的僅是北面而已。從北向南,一路上有五老聖母殿、三清閣、神龜出海、一線天等景點。當然最美的景色還是海。

我暫時沒心情欣賞美景,只想先找個好地方解決手上的三個螃蟹。在山腳買的,一個當地的老婆婆在家裡煮熟了拿來賣給游人。

五老聖母殿前的石雕門柱(或者是牌坊?)吸引了我,浮雕圖案栩栩如生的。跨進門檻的一瞬下意識的停了一下,想了想,回手把螃蟹放到了門外。

一個中年婦女從地鋪上起身迎接我,問了我從哪裡來的之後開始鼓勵我燒一柱香,今早的第一柱香,大吉大利哪。居然就被說動了,是不是年齡逐漸大了,心態也就會跟著改變?從來不屑一顧的游說,也變成了一聲,寧可信其有吧。

“請”了一柱香,按照女人的指示,去燒給管我這個土命人的地母娘娘。正正經經的求了家人平安,父母康健。再“請”四根紅布條,系在了門外香爐正對著北京方向的那個角上。

終於在三清閣前的廣場邊上找到了個面海的好地方。腳下是坡度很陡的山坡,山坡下就是一望無際的海了,坐在這裡,我和海之間除了陽光之外毫無阻隔。

還有,背後是一棵菩提樹。這好像和螃蟹沒什麼關系,但我還是覺得有了它有點不一樣。

螃蟹非常非常鮮,應該是今天早上才離開大海的,可惜現在回去的只是殼了。唯一的一點小遺憾是有幾只蒼蠅一直在鍥而不舍的和我爭奪食物,而我只用一個薄薄的塑料袋就打敗了它們:)

三清閣建於1903年,是一座全石結構的建築,佛、道、儒合一的廟宇。門楣、窗子的雕刻很精美,佛像一般吧,沒什麼靈氣。單從外表看來,它實在與慣常的寺廟樣子相差太遠,再三端詳,我都覺得它更像一座碉樓。

請一位坐在廣場邊上的老人幫忙拍一張照片。順手捋捋經過一夜火車又被海風使勁吹了一通的頭發,出門前媽媽給編的辮子不知飛散成何等模樣了。自從買回了心愛的相機,對於自己的照片反倒不是太在意了,隨便有一兩張就好了,重要的是把看到的美景多多的帶回去。與朋友分享,留做將來的回憶,都是一份珍惜。

把旅途中的風景分做三類:第一類是最美的,很少,往往只是一個瞬間,能夠保存在記憶裡就很幸運了,不必奢望留在底片上;第二類是美的,很多,可以比較容易的拍下來;第三類是不美的,多少不定,盡快忘掉就好了。

過了三清閣,山坡中間有個萬佛殿,殿裡稀稀拉拉的幾排佛像倒也罷了,殿外右側一片空地上的數十座無頭佛像卻很有些觸目驚心。

“都是文革的時候被砸掉的。”賣聖水的大嫂說。在離萬佛殿不遠的地方有一口井,大書“盤古聖水”四字。這個島被硬生生的和盤古扯上了不少關系,說是硬扯的,是因為我從小學一年級開始熟讀《中國歷史故事——神話與傳說》,對盤古啊女媧啊什麼的了解的比我家的族譜還清楚,實在沒有聽說過盤古他老人家曾經一腳踩出過這麼座小山。

“盤古聖水”一元錢一小杯,我喜歡喝井水,總是有一股甘甜的味道,這裡的也不例外。

再向南走山勢越來越陡了,東側的山崖下,傾斜的岩層被風雨剝蝕雕琢,從某個角度看下去,真的很像一只剛剛從海裡爬上懸崖的大海龜。

很多膽子大的年輕人爬到海龜的頭上去拍照。我也膽子大,可是沒有人站在上面給我拍照,有點點遺憾。不過好在這一點點遺憾很快就被彌補了。在我端著相機東瞄西望之際,忽然聽到前方一個小山坡上一群人在高呼美女,我循聲抬頭四望,也想看美女,卻沒想到那群人是在向我呼喚,雖然是為了喊我過去幫他們拍一張合影,但畢竟是頭一次被這麼多人同時高呼美女,臉上不動聲色,心裡還是暗自得意了好一會兒的。

過了海龜就是最南端的一線天了。兩側都是坡度很陡的岩石直伸到海裡,中間的山脊就算是路吧,剛剛夠一個人走過。不是特別的險,但是有海風來助威就很有些令人心驚了。尤其在一段被磨的很光滑的岩石上走過時,瘦點的人難保不被海風吹下去,畢竟兩側沒有一點遮攔。

過去了是一個小小的山頭,這裡就是島的最南端了,也是海風最大的地方。東南兩面望出去都是一望無際的大海,西側挨著錦州港。

走到這兒才是真正的喜歡這裡了。

喜歡這裡的“氣勢”,強烈的海風,陡峭的岩石,還有在崖角迎風而立的一份胸懷坦蕩。

遠處深藍的大海與淡藍的天空之間漂浮著一層迷蒙的霧氣,分不清天與海的界限。

在城市中生活久了,連天空都已經習慣了被高樓分割成零碎的小塊。一望無際幾乎已經成了修辭中一種叫做誇張的東西。

好在我們還有海。還有海可以把天地對我們敞開,也讓我們對天地敞開自己。


精選遊記: 錦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