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岳麓書院:兩把交椅的峰會

作者: sjjz1981

導讀《兩把交椅的峰會》(範寧)公元1165年,而立之年的張栻在尚飄著新木香氣的岳麓書院裡整了整頭上的綸巾。他敬肅的環視著這座早已聲名遠播的書院沉默不語。湖南安撫使劉珙就站在旁邊,溫和恭順的眼睛裡也充滿了信任。張栻是以其文名和才學受劉珙相邀主教書院的,但是他在仰頭看見“岳麓書院”題匾的時候仍然覺得肩頭一沉。他明白這一步跨入的意義,同時,他又在� ...

《兩把交椅的峰會》(範寧)公元1165年,而立之年的張栻在尚飄著新木香氣的岳麓書院裡整了整頭上的綸巾。他敬肅的環視著這座早已聲名遠播的書院沉默不語。湖南安撫使劉珙就站在旁邊,溫和恭順的眼睛裡也充滿了信任。張栻是以其文名和才學受劉珙相邀主教書院的,但是他在仰頭看見“岳麓書院”題匾的時候仍然覺得肩頭一沉。他明白這一步跨入的意義,同時,他又在期待著什麼。一時間,整個湖湘學人的眼光都集中到這山間的一片建築上來了。這一關注,就凝視了整整的千年。

我從正門越過赫曦台進入岳麓書院講堂的時候,看見了並排擺放在講堂中央的兩把方正的木椅,平實,中庸。我不敢妄加揣測這是不是當年“朱張會講”的場景,但是木椅的方正映襯了兩牆石刻“忠”、“孝”、“廉”、“節”四個字的儒家禮義;而兩把木椅無聲地至於堂前,又恰好暗示了“朱張會講”乃至後來開創的學派交流之風的模式:宋到明到今天的學者文人,無不在兩把交椅之間或相執,或酬唱,完成著一次又一次思想的峰會。我依稀見到了張栻朱熹並駕齊驅相執不下的論辯,依稀想見了“生徒雲集,坐不能容”的盛況。張栻的主教相當成功,在他的發揚下,湖湘學派達到了極盛,形成了一個高峰,盤亙在南岳之尾,守侯著其他源泉的彙入,以成汪洋之勢……

張栻沒有白等,“尋朋湘水旁”的朱熹於1167年尋訪而至。岳麓書院從此熱鬧起來。朱張二人在湘江兩岸的岳麓、城南兩座書院講學兩個月,湖湘學派的思想和程朱理學的精髓撞擊衍化,史稱“朱張會講”,蔚為大觀。這次學術的交流不僅僅使二人交游親密,學術大進,更開了不同流派學術高談闊論各執己見的先河。此後,茶陵士子李東陽在這裡留詩,余姚哲學家王陽明在這裡講傳王學,書院的椅子從來都保留著文化的溫熱,亙久未消。岳麓書院從來都不僅僅依靠自身的講學傳遞知識,而是在兩把交椅的峰會中參悟、確立正確的思想。正是有了源源不斷的外來思想的融注貫通,從這座書院走出去的人才能以納百川之氣勢完成自己的文化人格,湖湘學派也才能真正得以傳承。

1999年的夏天,數百聽眾冒雨參加了在岳麓書院舉辦的“千年論壇”,文化長河在蜿蜒了數百年以後再次在衡山之麓轉折激蕩,波瀾相會。一時間名家接踵紛至。余秋雨在這裡眺望新世紀文人的前程,杜維明在這裡渴望儒家精神與現代文明的對話,黃永玉談起了繪畫與文學,傅聰回憶著音樂的往事,金庸回顧歷史,張朝陽則論劍當今,香港大學教授張五常循循指點著人生……岳麓書院講堂上有一塊乾隆御賜的“道南正脈”匾,是為肯定書院在理學傳播上的地位而寫,如今,理學之脈已經湧動著活力成為一條文明的脈搏,搏動於湘水之畔。

徜徉於岳麓書院之中,藏蒼掩翠,蟬鳴鳥唱,淡菏飄香,我只是想起觀魚拂柳,吟詩作對的的風雅來。可是,當那些名士大家宏聲論道,指點江山的時候,我的眼前就會馬上浮現出講堂上的兩把椅子。想來於幽靜中孕育激情,在含蓄中包容博大;於小橋流水間勾勒蒼茫氣像,在兩把椅子間高談世界人生,真的不是我輩能企及的了。


精選遊記: 長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