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廊橋的回憶--------泰順(全文已經修改)

作者: zkf950501

導讀泰順立縣的歷史大約是在明景泰六年,景泰皇帝為慶祝自己的壽辰而建置,與四周的景寧、壽寧、慶元一起,合為“景泰壽慶”。當然,景泰皇帝也未能如願,在位九年,就被自己曾經篡過位的兄長(正統皇帝)趕下台,死於憂郁之中! 從景寧往東南,一路崇山峻嶺,自東坑以下,猶是如此。從來沒有看見過有這麼多的山堆在一起,群山之道,不可尋省,爬不完的山路,過不 ...

泰順立縣的歷史大約是在明景泰六年,景泰皇帝為慶祝自己的壽辰而建置,與四周的景寧、壽寧、慶元一起,合為“景泰壽慶”。當然,景泰皇帝也未能如願,在位九年,就被自己曾經篡過位的兄長(正統皇帝)趕下台,死於憂郁之中!

從景寧往東南,一路崇山峻嶺,自東坑以下,猶是如此。從來沒有看見過有這麼多的山堆在一起,群山之道,不可尋省,爬不完的山路,過不完的涵溝。平生未踏入蜀道半步,但從浙南山地這番征程,可以想像到蜀道之更難,古人行路的艱辛。

入泰順境內正值中午,車行道中,沿路不時看見山中點綴著大小的村落,時有炊煙裊裊,雞犬之聲相聞,從山巔只至山腳的梯田,仍有農人們在勞作。已是收稻季節,那金黃的稻穗,與藍天、白雲、青山、綠水、梯田相映,宛若桃源之境。而此雲古莽然之虛,自宋以下,便有無數賢人在此悠居,寄志林泉,陶冶性情,到今依然令清雅之士心神向往!

泰順多高山、深澗、急流,古人有感於行路之難,往往在交通要道修建碇步、橋梁和涼亭。而最具代表性的,是采用中原早已失傳虹橋技術修建的木橋,至今在崇山峻嶺間,還保存有33座木拱橋,而造型迥異,各有千秋。但為了適應浙南地區山地的氣候特點,加蓋了一層橋屋,故稱“廊橋”。在中國,也只有浙南、閩北少數地區還有這種在橋梁建築史上有著極高地位的虹橋,尤以泰順疊梁式木拱廊橋最輝煌,故稱泰順為“廊橋之鄉”。其中溪東、北澗、三條、毓文、文興、仙居橋等最負盛名,她們造型古樸別致,典雅大方,有著極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這些廊橋所在位置均為曠野、峽谷、鄉村,與溪流相伴,與松石為伍,游人至此,莫不驚奇嘆息!

(一)洲嶺鄉三條橋、毓文橋

點絳唇

常憶五月,與君依依解笑趣。

山青水碧,人面何處去。

人自多情,吟吟水邊立。

千萬縷,溪水難寄,任是東流去。

無名氏題於三條橋廊壁

立於三條橋上,吟詠這首清新幽雅的小詞,令人無限遐想。古時,三條橋是泰順往來福安的交通要道,題詞的主人公正是在此,是懷念、還是送別著心愛的女子?盈盈一水間,“人面”凝睇含笑,如今杳然,除了美好的回憶外,空余離恨。思念綿綿而遠,恰似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惟有對著青山綠水,悵惘著浩渺的愁思!

三條橋的美是凄美的,偏居深谷,不帶一絲人間煙火,周圍人跡罕至。可那時的三條橋,如天外飛虹,橫跨兩山,行人南來北往,絡繹不絕。如今的橋已經是清代重修,據當地古籍《泰順分疆錄》記載,“此橋最古,長達數丈,上架屋,如虹,俯瞰溪水。……道光間,裡人蘇某獨力重建,拆舊瓦,有貞觀年號”。清代重修時在屋頂翻出刻有“貞觀”年號(唐.李世民時期)的瓦片?那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而中國大規模修建虹橋是在北宋年間,如《清明上河圖》上所臨摹的汴水虹橋那樣,如果真如清代史料記載,那虹橋的歷史又將上朔三百多年,其所包含的價值更不容忽視。

最遲於清晚期,由於洪水將廊橋上游的一座重鎮完全吹毀,行人便改道不經三條橋過了。於是,空谷之中,多出了一座寂寞的廊橋,整日與千百年不斷流淌的溪水相伴,聆聽著飛鳥的歸啼,回憶著曾經的繁華。

毓文橋建於清道光年間,當初建橋純是從風水方面考慮,所以橋位於兩山缺口處,為石拱木屋形狀,三層樓閣,飛檐翹角,屋脊有葫蘆頂,精巧別致。橋旁古樹參天,橋下溪澗緩流,再配以遠山、古宅,或坐、或行、或臥、或立,恍如入宋畫之界,古意盎然。

(二)泗溪鎮溪東、北澗橋.

溪東和北澗二橋被譽為“世上最美的廊橋”,溪東橫跨東溪,北澗橋橫跨北澗,灰瓦紅身,掩映於青山碧水之間,而其結構式樣無異,故又稱“姊妹橋”。

游客第一眼看見,無不驚嘆此橋的美麗,尤以北澗橋為甚。二條溪流在此彙合,溪水清澈見底,其上築以碇步,直連溪岸小村。橋頭兩旁兩棵大樟樹參天而立,茂盛的樹冠撫掩廊橋,使之若隱若現。登茲橋以望,草色煙光中,漁歌唱晚,俯釣長流,臨渚曉洲,稻穗蔽野。

若是晨曦之際,倚廊壁而遠眺,遠山之間,曉嵐升起,在初日的光芒下,閃爍著一層迷蒙的如煙似霧的淡色。金黃的稻田中,時有農人勞作,間雜以雞犬之聲,好一片田園風光之樂!

至今,盡管在溪東和北澗橋兩邊都修建了新的橋梁以分擔人流,但兩橋依然是當地村民出入的主要交通工具。泰順地區的大小村落都是以血緣關系為聯系的,同姓雜居一村,有共同的祠堂,廊橋也是每個村落先祖們集資建造,所以作為後代子孫的村民們對古橋的熱愛是根深蒂固的,在廊橋照壁、天花上,貼有各式勸人為善,愛護古橋的格言,何年建,何年修,何人出資的記事碑在橋頭兩側不時看到。對於破壞古橋的行為,也有專門的處罰規定,以警後者!橋屋中立有專設的神龕,供鄉民祭祀, 來往的鄉民們焚香磕頭,在此寄托精神,祈求風調雨順,渴望平平安安,這也是勞苦人民最平淡的理想!

(三) 三魁鎮薛宅橋、永慶橋、劉宅橋、無名峽谷

位於泰順縣三魁鎮鬧市中的薛宅橋,已經失去了往日的英姿。由於地處繁華之地,四周建築林立,將這座古橋掩沒在一片噪雜之中。溪水已不見清澈,滿眼都是垃圾,讓人悲嘆。其實,薛宅橋是最精致的運用虹橋技術所建造的廊橋,橫跨兩岸,長51米,淨跨28米,水平標高16米,有橋屋15間,兩邊的檐角巍峨挺拔,可謂大氣。橋原先的周邊環境相當完美,橋的一邊是溪灘,古樹蒼天,茂竹成林,另一邊則是數百年古鎮(營崗店古鎮)。現在,人口的增長已經嚴重影響了薛宅橋所處的環境,在泰順這麼多的廊橋之中,薛宅橋的保護也是最差的!

由薛宅橋再往北,過上、下武垟,便可至戰州永慶橋了。建於清嘉慶年間的永慶橋,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和毓文橋一樣都是石拱木屋橋,很是古樸、雅致。後面遠山,前方沃野,兩旁樹林郁郁蔥蔥的,倒也別有一翻滋味!

而劉宅橋坐落於劉宅村水尾,又名仙洞虹橋,明永樂年建,為木屋式平橋中最為別致和精巧的,其上下二層,下層過人,上層做佛事用,平時不開放,橋中間用木柱支撐,層面飾有龍吻。在未有公路之前,是泰順往來福鼎的必經之路,如今已是荒廢!橋下已無湍急的溪流,只有一泓碧水,緩緩流過,與四周幽雅的環境融為一體。

循劉宅橋向南,穿過原野,轉山而行,唯聞兩旁水聲潺潺,一條羊腸小道蜿蜿蜒蜒現於樹林之中,若限窈然,有曲徑通幽之美!再前行,豁然開朗,此時,美麗的峽谷便呈現眼前,其上高山,聳然特立;其下幽谷,逾峭深藏。磷磷白石,涓涓綠水,空山靜默,不免讓人生出山居的意興!逾往前行,山勢愈陡,再轉一個彎,對山峰巒疊嶂之間,一條飛瀑遙掛前川,從雲端直泄而下,墜入山谷。可惜近日一直沒有大雨,以致瀑布水流很細,不免遺憾。如此美景,令人徘徊良久,不忍離去!呆坐半響,直到暮色已沉,才依原路返回,途中美景,難以言表!

(四)筱村鎮 文興橋 東垟橋

出三魁往羅陽,至院口向北,一路緩行。

遠方群山綿綿,起伏不斷,此時的盤山道也愈加險峻,往往是連續180度的轉彎,道旁便是深達千尺的溪溝,讓人膽戰心驚。這裡的風光無限,又異於東坑的清秀之美,山體高大,峽谷縱橫,溝壑遍地,將整個盆地割得支離破碎,留下滿目的瘡痍,由此可見大自然的破壞力是多麼的有影響力。蛇行的道路直達山巔,正值初秋,登高以望,青天白雲,似手可探之,縱有千種不快,到此也可盡舒胸臆!

翻越了5座高山後,地勢漸平,筱村鎮便顯現在眼前了。泰順的鄉鎮除羅陽、三魁、雅陽外,其余大致規模都相同,多在大山深處,鎮上只有一條大街,沒有高於三層的樓房,絕大部分居民生活都處在溫飽狀態。也許山高林密阻隔了經濟的發展,但值得萬幸的是,很多古貌蒼顏的村莊、長龍臥波的廊橋才得以保全。

文興橋位於筱村鎮坑邊村,離鎮2公裡,沿小路步行15分鐘即到。穿過村裡的一片竹林,就看見這座中外聞名的廊橋。2000年8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就是以文興橋作為封面,從而系統闡述廊橋特點的。文興橋之聞名,在於她的不對稱之美,從正面望去,左緩右陡,左低右高。相傳建橋時是由兩個不睦的木匠分別從溪岸東西造起,木匠們自恃本領高強,相互不服氣,各按各的意見,至接攏時,才發現橋兩邊高度不一樣,至此已不能更改,只好接成斜的。傳說畢竟是傳說,已建成146年的文興橋從此以斜橋聞名於世,當我們看慣了一座座精美對稱的廊橋時,也許從文興橋上我們知道了另外一種,另類之美!

東垟橋,又名文重橋,建於清乾隆十年(1745年),距鎮約3公裡,一邊連村,一邊跨山,時有農夫拾柴而過。橋西一面漂亮的二十級石階,其上雜草叢生,由於年久失修,石階破碎甚多。橋上黑瓦,中覆以灰廊,下臨清溪,倒也不失幽雅二字!

(五)仙稔鄉仙居橋

“ 溫州人李庭,大歷六年入山斫樹,迷不知路,遙見祭水,中有人煙雞犬之侯,尋聲渡水,忽到一處,約在甌、閩之間……有好田、泉、竹、果、藥、三百余家,四面高山,回環深印……乍見外人,亦甚驚異,問所從來……既而辭行斫樹,記道還家,及復前蹤,群山萬道,不可尋省!”

———《仙游記》唐. 顧況 撰.

據今人考證,《仙游記》中記載的“約在甌、閩之間”,一個奇妙的桃源景像,所描繪的正是泰順——仙稔鄉。

自古以來,桃源勝景往往與污濁黑暗社會相對立,許多看淡現實的文人借夢想中的桃源之地隱居,山靜穆而高遠,人閑逸而自在,寄志林泉,臨流而歌,倚石而釣,過著散淡的一生。泰順仙稔鄉山高路遠,風光迤儷,自唐以來,無數賢人志士或辭官、或避亂,攜家帶口來此歸隱,俱懷逸興,取代幽憂,這種悠然見南山的生活,也體現了隱士譫然泊之的理想。

自仙稔鄉往北1公裡,沿溪行,四處荒涼,寥無人煙,天空一碧如洗,兩岸群山秀麗。再轉山,前面青山對峙的峽谷中,仙居橋宛若飛虹,靜靜的臥在鴛鴦溪上,是那麼的寧和、安詳。其實廊橋之出名,絕大部分在於橋梁的制造方法,非常獨特。以仙居橋為例,橋下全以海碗粗細的木梁錯位搭成,沒用一根木釘,從橋下仰望,以橋心為線,依左右排開,木梁雖紛亂交錯,卻也井井有序,如蜈蚣腳,所以當地又稱廊橋為“蜈蚣橋”。而始建於明景泰年間的仙居橋,號稱泰順地區跨徑最大的木拱橋,達34米,昔日曾扼泰順往溫州的交通要道。那時空山中車馬蕭蕭,行人往來,可說是喧囂之極,可是後來由於種種原因,仙居橋蕭條下去,最終湮沒於青翠的密林。

如今的仙居橋已是2002年徹底重建,內廊外壁全換成了新的木梁,塗上清漆,倒也光鮮,與重建之前的破爛對比有著天壤之別。可是由於下游仙居水電站的建成,為防止洪水的衝刷,整個橋壩抬高了1.5米,仿佛踩了高蹺似的,嚴重影響了整體美觀,這也是為時人所詬病的地方。不過神韻依在,倒也值得欣慰!

(六)結語

仙居橋可以說是這次泰順之行所欣賞到的,除三條橋之外環境最清幽的廊橋了。這也得益於深山的隱藏。我們都期望好的事物可以永遠存在,可是說到底,還是人類為了一味發展經濟,從而不斷侵襲自然所造成環境的不斷惡化,反過來人類卻不善保護,這樣的教訓難道還不深刻嗎?

離開泰順的時候,我聽到了二條消息,第一條是三條橋上游將興建一座小水電站,建成之後,溪水將干涸,永遠也難以再看到青青溪水。可喜的是,當地村民自發組織起來作抗爭,最終結果如何,我想也不容樂觀。第二條是溫州有意把泰順廊橋作為浙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向國家文物局提交了申請。一好一壞的消息,不禁讓人對泰順廊橋的未來命運產生了猜測!

偶爾的一念,讓我千裡迢迢,來到泰順,看到了極美的廊橋,心靈中那一剎那的震動,將深印記憶深處。得離開泰順了,正值日暮,一抹淡雲,一輪斜陽,一縷清瀑,不由得對這裡產生了深深的眷戀。仁者愛山,智者樂水,這麼多年我不厭倦的踏山尋水,其實也是在呼喚內心的理想,其實也是在游歷中不斷忘卻煩惱!遠離東坑,一再依依,矚目四望,高山隱隱,深谷清幽,似在召喚-----------似在挽留!

2003.10月


精選遊記: 溫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