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閑游記——連州,陽山

作者: trueforme

導讀國慶閑游記——連州,陽山國慶的自駕車行程從9月初就開始計劃了,由於路線是由善變的處女座+更善變的雙子座組合,因此我們的路線由廣州到海南變到廣州到上海再變到廣州到江西......直到大節臨近,大家都疲憊不堪,決定將行程縮短為4天的悠閑游......然後找了一條沒什麼人氣的路線,再到處發貼招車一起去。結果,還是一車,四人出發了。 路線: 廣州——連州——大� ...

國慶閑游記——連州,陽山國慶的自駕車行程從9月初就開始計劃了,由於路線是由善變的處女座+更善變的雙子座組合,因此我們的路線由廣州到海南變到廣州到上海再變到廣州到江西......直到大節臨近,大家都疲憊不堪,決定將行程縮短為4天的悠閑游......然後找了一條沒什麼人氣的路線,再到處發貼招車一起去。結果,還是一車,四人出發了。

路線:

廣州——連州——大東山——譚嶺......(計劃沒執行得太死,行到邊玩到邊)

車:長城賽弗

9.30晚,放工一起去買野炊fb物料,還買到一個特價的小炒鍋,9.9元。:)

10.1

早上8:30出發,廣州——清遠——連州。說說清連一級公路吧,路況極差,表面有很大很明顯的裂痕,我們的一條車肽就損於此地,花了一個多小時才換上備肽,再往前走幾百米,發現路邊有很多間補肽店.....令我迷惑的是,究竟是先有裂痕呢,還是先有補肽店先。建議走旁邊的省道114,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舊路。路況好,景色秀麗,且車不多,路費也平。

3:00多才到達連州,被當地一位有勢力的朋友請吃了一餐飯 ,吃了當地特色的飯焦粥,炸芋條,走地雞,蜆湯等,正,晚飯也省了^0^

4:30告別友人,向大東山進發。簡單介紹下大東山,在網上找到的資料只有三篇,少得可憐。

以下為網上資料:大東山,位於連州城東北38公裡處,大東山海拔1450米,氣勢雄偉。密林中,兩條小溪順山而下,其中一條霧氣蒸騰的是溫泉,水溫分三級,第一級(即出口處)溫度最高,達76℃,能把雞蛋煮熟;第二級在52℃-60℃之間;第三級40℃左右,這級水溫比較穩定,是浸浴的理想處。大東山溫泉為重碳酸鉀熱礦泉,有健膚之神效。更奇妙的是,在大東山腳下,又有一個凍泉,泉水清澈涼爽,可以飲用。如果將水果放入凍泉中浸泡,清涼可口。在溫泉處,沿著另一道山溪再走10分鐘路程,便可見大東山瀑布。瀑布高50米,寬20米,極為壯觀,瀑布聲如雷灌耳,幾公裡以外也能聽到,為粵北的一大奇觀。

大東山尚未開發,進山的路極其難走,沙石路,凹凸不平,兩邊低,中間高,底盤低的車會拖底。此地可以行駛的交通工具有拖拉機,卡車,越野車,摩托車,單車和牛車。

經323線轉省道、縣道至朝天鎮,我們在小鎮上接了兩名磨坊的驢, 還有兩位綠野驢友實在擠不上了。在路上顛跛了一個小時,終於在太陽下山後見到光明。(tips,凡遇叉路必右轉)

眼前是這樣的一個景像:

暖暖的燈光下,農舍,三人,晚飯,聊家常。很陌生但又像久違了的感覺,很溫暖,很溫馨。

屋主人就是傳說中的老彭。退休後與老伴隱居山中,熱情,好客,健談,博學多才。別以為他們會不知魏晉。他的設施可現代化了:有發電機,衛星接收器,電視,電話,甚至用水管將溫泉引到自己家中;環保:冷水是從旁邊的山溪打的,燒柴;自給自足:養雞,養魚;閑趣:種花,盆栽,養狗;漫山拾寶:天然根雕,水晶石;有經營頭腦:住宿,泡溫泉,農家飯。女主人氣質優雅,喜歡......

晚上泡了溫泉,10元一位。

第二天起來,在小溪旁一處沙地野炊,枯枝隨手可拾,水源近在咫尺,也不怕釀成火災,實為野炊的好地方。我們做飯的香味吸引了老彭家的狗——旺旺,還有一群小母雞。

吃飽養足精神後出發登山,到大東山野溫泉的山路需走一段山路,溫泉上長著青苔,很好找,同行的男同志們到了溫泉馬上寬衣解帶,享受溫泉由頭淋至腳底的感覺。做男同志真好,我嘛,為了保住玉女形像,只能是泡泡腳了。另一條路是去大瀑布的。大瀑布十分宏偉,更有同伴從瀑布旁邊的石壁徒手攀岩上到半山腰,有工具的話可以玩溪降。

第三天早餐後離開大東山前往譚嶺,譚嶺天湖是廣東最高的水庫,上天湖的盤山公路修築得不錯,風光秀麗。不知是轉天氣還是地勢高的原因,只見陣陣輕煙從湖中升起,慮慮幻幻,飄飄渺渺,仿佛東海外的蓬萊仙境。可坐船游湖。

下午離開了譚嶺往下個目標——通天蘿進發。經星子、龍坪轉323國道往陽山方向,一路飛馳在景色秀麗的公路上。

在接近秤架的路邊,我們發現了北江源的漂流地,可漂流、燒烤和露營,侃價到50元一條船(2人)。於是,我們又融進了青山秀水之中,隨風而去,一直漂到太陽下山......打破了他們最晚放工時間的紀錄。晚上在這裡燒烤,露營。

第四天本想從陽山上廣東第一峰石坑崆,無奈門票太貴不去了(60元一人,一定要坐旅行車,車票25元/人)。走舊路回廣州,途經清遠又被請吃清遠雞:),游歷北江沙灘後就回廣州了。


精選遊記: 清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