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香正濃的揚州

作者: longlethe

導讀三月的揚州,煙花揚柳,人繁景華。我能等到那時嗎,我已經在諸多的文字中了解到揚州的美,為了留有一絲想像我願把最美好的留在筆下和夢中,我選擇了冬日的揚州。上午八點五十,無錫,高速,正好兩個小時。 到了,空氣真好(可能是大巴的空調太熱),已經到了中午時分,當然要先去嘗嘗著名的淮揚菜了,安照預先的計劃我們直奔美食街2號“福滿樓”,由於去的早� ...

三月的揚州,煙花揚柳,人繁景華。我能等到那時嗎,我已經在諸多的文字中了解到揚州的美,為了留有一絲想像我願把最美好的留在筆下和夢中,我選擇了冬日的揚州。上午八點五十,無錫,高速,正好兩個小時。

到了,空氣真好(可能是大巴的空調太熱),已經到了中午時分,當然要先去嘗嘗著名的淮揚菜了,安照預先的計劃我們直奔美食街2號“福滿樓”,由於去的早還有很多空位,不過兩人座的已經沒有了,沒等招待送上菜譜我就早把菜單給報上了,大煮干絲、乾隆烤鴨丁、謝粉豆腐更、黃瓜卷,還想再點個拆燒鏈魚頭,友說多了先吃看量再點,我執意不過,要了一並當地的茉莉花啤酒,美味佳人,在不經意之間渡過了一個多小時輕松愜意的時光。

瘦西湖就在酒店不遠的地方,我們要了一輛人力車,徐徐地帶著對這個城市特殊地感覺一路來到“西湖”,美女都是瘦的好看,湖也一樣麼。進了門,沿著湖邊踱,冬日還有青柳,襯著斜陽,映在湖中,“好啊好啊”,友悅而呼之,這是冬日裡難得一見的好景色,心情指數突躍至滿分。瘦瘦的“西湖”成反“Z”字型,我們一致同意走而不坐船,“長堤春柳”,友大聲地讀了出來,柳總是讓人想到輕盈和嫵媚,我們已經能夠些許的讀出美了,來到“桃花塢”,走過“探幽”,乘著“荷蒲熏風”,進入了瘦西湖景致的集中區,在這裡你可以選擇“向左走或向右走“,向左你可以近距離的接觸“白塔”,這是一座喇嘛塔,通體白色,高潔而神聖,向右走你可以來到鴿子廣場,與動物親近你會更懂得珍惜生命。沿湖走來佳景疊現,伴著那些吸引人讀的典故和詩化的意境,我們沉醉了,終於來到了五亭橋,我們站在石圍上,同時說出了一句簡約而不簡單地話:“真好啊!”,確實在這個充滿詩意和想像的情境裡你是不得不被融化的,難怪在青草蔥蔥的春天有人會在這裡喊出“真是江南煙雨啊!”的感嘆。停留了許久,感受了每一個細節,直至尋覓下一個佳景。美景就如同佳人一樣,你要去欣賞她,愛護她,她才會給你最美的享受和愉悅。走在一段交錯著柳樹和桃樹的沿湖路,輕輕哼著小調,信步來到“二十四橋”,橋呢,人呢,明月呢,這些容易讓人情緒化的物景原來是“詩人制造”,看不見摸不著但想得到的才是最美最純的,你說呢。望不遠處一座樓台,走近去看看,急切便踏著急切的腳步,走近了,“熙春台”映入眼簾,原來這裡是舊時表演歌舞、聽音賞月的地方,是那時繁華都市的娛樂場所,好氣派啊,門前有毛澤東同志手書碑刻杜牧的那首著名的詩,更增添了幾分韻味。走過曲橋來到湖的對岸,繼續往北走,人少了些,景致也蔬落了些,不過剛剛飽飲佳景的我們正好需要靜靜的再體會一下,不多久已至北門,回首再望,三月我會再來的,我的瘦西湖。

出門左行100米就到了大明寺景區,友稱不喜佛,看了看介紹就往回走,問了一下路,乘2路車可到史公祠和個園,很順利一下就等到了車。來到了史公祠,撲鼻的梅花濃香,這就是《梅花嶺記》中所述“其氣浩然”的史公可法的衣冠塚,帶著崇敬和悲倉的心情回顧了史忠烈公英勇的一生,“數點梅花亡國淚,二分明月故臣心”,難怪一百年以後還有人作文紀之,在感受了揚州柔情似水之後又體會了這個城市剛義悲壯的一面。

由於時間的關系,個園沒有去,有些遺憾,不過對於江南人來說,似乎不是很大的遺憾。

下午五點三十分,揚州,走了,記憶沒有走。。。。。。

附longlethe揚州詞典不全:

福滿樓:揚州第一樓,吃就到這兒來。

二十四橋:有說是二十四個美女,有說是揚州城裡的二十四座橋,具體的景點已被故事和虛

幻了,倒覺的這樣好。

五亭橋(好像又稱蓮花橋,未求證):揚州旅游宣傳畫上的主景,與“白塔”交相輝映,煞

是好看。

無賴:源自“三分天下明月夜,二分無賴在揚州”,唐徐凝詩,這個“無賴” 我起先也不明白,後來知道是無可爭辨的意思,看來明年的賞月佳期得來這兒。

梅花嶺:重拾古文《梅花嶺記》,主人公史可法是和岳飛、文天祥、戚繼光並列的名字。

干絲:豆腐干橫剖十七層再切成絲,口感很入味,具體燒法像“暈湯百葉”。

三把刀:洗澡、修面、扦腳,揚州人的絕活,這個估計老爺們兒喜歡。

三和四美:醬菜名牌,可買個六並裝的禮盒,我覺得不錯。

三輪車:乘的話一定要先問清價錢,是按人算還是按包車算。

長毛絨玩具:女孩子子應該沒有不喜歡的,價錢只及無錫當地的三分之一。在瘦西湖的南門、北門都有。記得不要買了以後再去游景點。

文昌路:相當於無錫的中山路,是揚州最繁華熱鬧的一條街,如果時間多可以逛逛。

瓊花:揚州市花,可惜去時不在花期。


精選遊記: 揚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