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裡泰山

作者: Devil_CavaLier

導讀>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於是想去看看泰山。 離開青島的時候,就下起了雨。火車在雨夜裡行駛,窗外是一片模糊,車廂裡卻是人聲鼎沸。正值旅游旺季,滿滿一車廂居然大部分是去青島避過暑的武漢人,不時能聽到鄉音。一問,他們多是先游過曲阜孔廟和泰山的,忙向他們打聽泰山的情況,回答都是:爬爬樓梯,沒什麼險要的。聽了這話,心裡有了一絲的� ...

>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於是想去看看泰山。

離開青島的時候,就下起了雨。火車在雨夜裡行駛,窗外是一片模糊,車廂裡卻是人聲鼎沸。正值旅游旺季,滿滿一車廂居然大部分是去青島避過暑的武漢人,不時能聽到鄉音。一問,他們多是先游過曲阜孔廟和泰山的,忙向他們打聽泰山的情況,回答都是:爬爬樓梯,沒什麼險要的。聽了這話,心裡有了一絲的遺憾。

一覺醒來,已是半夜,同伴們正在和對面的乘客聊天。對面的這位中年人家住青島,老家在泰安附近。據他自己介紹,他有泰山的長期票,因此常登泰山。幾乎每隔一個星期就一個人乘火車到泰安,火車是夜裡兩點鐘到,然後連夜上山,看了日出後下山,當天乘火車返回。這次是聽天氣預報說有雨,專門去雨中登泰山的。聽到這些,不禁好奇,泰山究竟有什麼迷人的地方,引得他這麼流連忘返呢。

凌晨兩點鐘,火車把我們帶到了泰安車站。還下著雨,我們帶著大包小包的不敢亂跑,就到候車室睡大覺。那位中年人穿上了雨衣,和我們道別後,消失在了雨幕中。

天亮後,雨停了,天還是陰沉沉的。出了車站,迎面就看到一座大山橫亙在天際,乍見並沒有什麼出眾的地方。打算拿相機照上一張,旁邊拉客的司機笑道:這還不是泰山,泰山在這座山的後面,看不到的。真是名山不易見,此時的泰山有點深藏不露的味道。

乘車往中天門,一路上山路蜿蜒,車搖搖晃晃的行駛,人也一個個睡得東倒西歪的,笑得售票員合不攏嘴:沒見過這麼能睡的,扔山下只怕也醒不了呢,哪裡像去爬山的樣子。的確,和旁邊那些上上下下收拾得當,手握手杖,頭頂太陽帽,身披雨衣的游客相比,我們不僅兩手空空,而且穿的還是短袖。好心的售票員提醒我們,山上冷,又下過雨,一定要加衣服。可從火爐般的武漢出來,哪裡會想到帶上長衣呢。只好每人准備了一件短袖外衣,准備冷了後加上。

從中天門開始的山路還比較平坦,據說是登泰山最平坦、最輕松的一段路,叫快活三裡。由此向上全是石階,延綿不斷,直到山頂。這時已經能看到泰山的模樣了。兩座高聳的山峰相鄰,南天門就雄踞在山口處,兩山中間是山澗,清泉流鳴,石階依山勢而砌,緊臨山澗,如玉帶垂下。此時山下是雨後初晴,陽光明媚,而山頂卻是雲霧密布,煙嵐繚繞。仰望南天門,在霧中時隱時現。一陣風吹過,上面的石階似乎動了起來,人如上天梯,躍躍欲飄。

爬樓梯是件很枯燥的事情,好在一路上都有風景印入眼簾,或石刻,或奇松,或飛瀑。

石刻是泰山的主要人文景觀,也是泰山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的要因。自秦始皇封禪以來,歷代皇帝無不登泰山祭天,文人騷客們也紛紛前來懷古,留下了眾多珍貴的墨跡和詩篇。在泰山上,可謂五米一碑,十米一刻。有占地幾畝大的石刻《金剛經》全文,氣勢恢宏,鬼斧神工。更多的石刻卻是依景物而作,與景色溶為一體,如渾然天成的。對於書法和詩詞愛好者來說,可謂身入寶山之中了。

所謂奇松,實際上是普通的松樹,只因為秦始皇登泰山時曾在此樹下避雨,護駕有功,被御封為五品大夫,後人稱之為“五大夫松”。現在看到的松樹其實是後人補種的,原樹早已經枯萎,隨始皇帝升仙上天了。然而盛名之下,還是有人排著長隊,等候著與之合影。樹前更建有五松亭來紀念。

飛瀑倒是名副其實,在五松亭旁的雲步橋上就能看到。雲步橋上是御帳坪,據說是宋真宗休息過的地方。坪下瀑布懸流,石壁上鐫有“雲橋飛瀑”幾個大字。橋下有亭,楹聯是:目依石欄觀飛瀑,再渡雲橋訪爵松。勾繪的就是這松、橋、瀑構成的風光。在這裡聽泉觀瀑,別有情趣,正所謂:十裡青山,一掛流水,都作許多情。

吸引我們的還有身旁走過的人。泰山的挑山工是很有名的,在中學語文課本裡就有所描述,那是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今日一見,感覺如其說是“挑山工”,不如叫“背山工”更恰當。每人身後一個超過頭頂的大背簍,堆滿了貨物。持一個丁字型的木杖,很粗很結實的那種。這根木杖可是他們的寶貝,爬山時墊在手肘下,當拐棍用,可以省力。停下來時,把木杖往背後一支,把背簍擱在上面就能休息。他們步伐穩重,腳踏實地,一路之字形向上。雖不迅捷,但有種持之以恆的力量,令人欽佩。

一路向上,過了對松亭,就進入了泰山十八盤。還是石階,有幾千級,據說又分為“慢十八盤”,“緊十八盤”,“不緊不慢又十八盤”。此時也沒心思去仔細區分了,冷字已經牢牢占據了我們的大腦。隨著高度的增加,僅有的短袖早已經抵擋不住寒冷。找出能穿的衣服,也不管大小樣式,只管套上身,真正成了“亂套”了。這時,我們已經進入了雲霧之中。隨風吹來薄薄的煙靄,在身邊飄蕩,等你伸手去觸時,頓時不見了蹤影,只在手心留下淡淡的水氣。

在升仙坊前,留下了合影之後,帶著點修成正果的沾沾自喜,開始了向南天門的最後衝刺。

此時天氣更加惡劣,不知何時,四周已是黑雲一片,只能看到前面幾級台階。身上很快結上了水珠,頭發也像洗過一樣,耷拉下來。要是下雨就麻煩了。想到這裡,也顧不上休息,咬著牙,一鼓作氣到了南天門。

走在天街上,感覺沒有前人描寫的那麼獨具特色。很普通的一條街道,除了大門的那座牌坊有些氣勢外,其余皆很平常。想找找李老先生文章中描寫的那些風格各異的店鋪招牌,卻也沒看到。不知道是因為霧太大,還是早已經不知所蹤了。遺憾之余,想想這裡是泰山之顛,建立這麼一條街道,也實在不容易,不知需要多少挑夫一簍一簍的肩挑背扛才能完成,心裡也多了幾分感慨和敬佩。

伴著冷風,在迷霧中穿行,影影綽綽的過了幾個名勝之處,到了玉皇頂。至此,終於把泰山踩在了腳下。可我們卻沒有一點點“小天下”的豪情,縮在玉皇廟前的一塊大石碑後補充熱量,連碑上寫的什麼也懶得去看看。後來從電視裡才知道,那是泰山最大的一塊“無字碑”,真是巧了。

風越來越勁,吹散了雲霧,周圍的景色漸漸顯示出來。追逐著迷霧,我們又依次游了瞻魯台,拱北石,仙人橋。雖然是霧裡看花,見不到真面目,卻也別有一種飄逸的味道。四周陣陣煙霧繚繞,人如同在仙境中行走,不由得想起:“不知天上宮闕,今昔是何年”的佳句來。

下得山來,回首再望南天門,依然雲遮霧繞,亦幻亦真。山下卻是陽光燦爛,照在身上暖暖的,與山上的景遇相比,恍若隔世。正是:泰山峙立,五岳獨尊,霧裡相看,天上人間。

又:下山途中還有關於“女兒茶”和“風月碑”的小故事,將在旅途拾零裡告訴大家。

作者:Devil_CavaLier

呵呵!寫的不好!希望大家給我意見!


精選遊記: 泰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