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游記(之三)

作者: zhuyt

導讀——荷蘭印像 荷蘭在我的記憶中只是風車和木鞋代符號,再有就是這個小國家在17世紀中期曾經占領了我國的領土台灣長近四十年,其他的就知道甚少了。這次親自來到這個國家,在這個國度裡停留了二十幾個小時,才知道這裡的風光很美、這裡的空氣很宜人。 2月19日早餐後,我乘汽車離開布魯塞爾前往荷蘭。車行了大約120公裡就進入了荷蘭境內,這裡與比利時有很大的不� ...

——荷蘭印像

荷蘭在我的記憶中只是風車和木鞋代符號,再有就是這個小國家在17世紀中期曾經占領了我國的領土台灣長近四十年,其他的就知道甚少了。這次親自來到這個國家,在這個國度裡停留了二十幾個小時,才知道這裡的風光很美、這裡的空氣很宜人。

2月19日早餐後,我乘汽車離開布魯塞爾前往荷蘭。車行了大約120公裡就進入了荷蘭境內,這裡與比利時有很大的不同,高速公路兩旁是一望無際的平原,而且是綠油油的草地。不愧是“低地之國”,陸地海拔平均是負3米,一路上看不到一座山哪怕是小山丘。映入眼簾的除了綠草地,就是大小不等的風車,還有紅頂小木屋。汽車在荷蘭境內行駛了不到200公裡,快中午時來到首都阿姆斯特丹。

荷蘭的國土面積要比比利時大一些,人口也要多一些,阿姆斯特丹的人口將近80萬。在阿姆斯特丹我游覽了海壩廣場、參觀了鑽石加工廠、風車村、木鞋廠,還乘游船周游了全城。給我留下記憶最深的要數乘船游城和參觀風車村了。阿姆斯特丹由於瀕臨北海加上地下水位高,整個城市被無數條大大小小的自然河和人工河分割成若干塊陸地,是無數座大大小小的橋把它們連接起來了,很有威尼斯的味道,只有乘游船才能真正領略到這座城市的風采。

一個小時的船游程,使我飽覽了兩岸建築物、水上人家、藍天碧水。為了防止下沉,所有的建築物都是建基於深入地下的木樁上的。由於年代久遠木樁已經開始腐爛,導致建築物發生傾斜,看上去東倒西歪、裡出外進有倒塌的危險。我真為這些美麗靈巧的建築物有一天會毀於水禍而擔憂。

風車村在阿姆斯特丹的近郊,這是一個原滋原味的荷蘭農莊,不過這裡已經沒有人在這裡真正居住了,而專門辟為游覽區了。在村口一下車三座巨大的坐落在綠草地中的風車屋就映入了眼簾,緊接著玲巧美麗的小木屋、碧綠流淌的小溪、藍天白雲、巨大的木鞋模型也進入了我的視野,這裡簡直就是一幅美麗的人間圖畫!我把它收進了相機,我把它印入了腦海。原來我以為風車只是個這裡特有的測風裝置,並沒有什麼其他實際用途。現在才知道自己想錯了,它是一座風力發電裝置。巨大的風葉在自然風的吹動下不停的轉動,傳動裝置帶動發電機高速旋轉進而產生電能,為作坊(工廠)提供動力源。不過,開始時不是這樣的,風車提供的動能是用來帶動提水機,把水從地表面提到高處的蓄水池,靠位能使水流向位於西北的北海裡去。在很久以前,這裡的人們就是用這種辦法把內陸的積水引入大海的,使汪洋澤國變成了桑田。當然這只是傳說無法考證,但是“精衛填海”的精神的確是這裡人們的崇信。

阿姆斯特丹處在北緯52度線上,與我國的漠河處在一條緯度線上,按說這個季節應是寒冷而凄涼的,但這裡卻是綠草茵茵、流水潺潺。雖然白天的氣溫也是在零上5度以下,海風強勁,但在這裡人並不覺得寒冷難耐。我真的搞不清,為什麼茫茫的大西洋能夠賜給低地荷蘭無窮的、免費的風能,而太平洋就不能為多山、多平原的中國吹來強勁的東風呢?為什麼上帝把最適合人類居住的綠洲只賜給白種人,而把令生命難以存在的沙漠、荒山都丟給了黑人和黃皮膚的人呢?


精選遊記: 阿姆斯特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