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游記-18天自助游法、比、西、意(5)

作者: kizuz

導讀歐游記 - 18天自助游法、比、西、意(5)(本文作者保留一切著作權利。未經作者同意,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使用、轉載、轉貼本文的全部或節選。聯系作者:kizuz@***) Oct.18 Sene - Vannes 正宗法式家庭早餐 今天早晨,我在主人的示範下才第一次知道法式長棍面包的正確吃法。以前我一直想不通那麼硬的法式長棍面包是怎麼吃的,甚至懷疑法國人都是鐵嘴鋼牙,要不就是有自虐傾� ...

歐游記 - 18天自助游法、比、西、意(5)(本文作者保留一切著作權利。未經作者同意,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使用、轉載、轉貼本文的全部或節選。聯系作者:kizuz@***)

Oct.18 Sene - Vannes

正宗法式家庭早餐

今天早晨,我在主人的示範下才第一次知道法式長棍面包的正確吃法。以前我一直想不通那麼硬的法式長棍面包是怎麼吃的,甚至懷疑法國人都是鐵嘴鋼牙,要不就是有自虐傾向。現在我知道了,原來面包是這樣吃成的:先割下一段,然後一剖為二,塗上黃油、果醬,浸入用碗盛的咖啡,方才食用。這裡的關鍵是盛咖啡的碗,若是還用常規的咖啡杯,那你就只能自虐一回了。或者也可用較松軟的羊角可頌,那就不用浸咖啡了。

古城Vannes

上午Veronique帶我們去觀光Vannes,順便采購食品。Vannes是布列塔尼的一個中等城市,不過按照我們的標准只能算是小鎮。說起布列塔尼Bretagne的名字由來,還有個典故。在公元6世紀,英國的凱爾特人占領此地,稱這裡為la Petite Bretagne,即英語裡的Little Britain,“小不列顛”的意思,原來這裡還和大不列顛有那麼些歷史淵源呢。

這個古老的小城給我一種很清爽的感覺,城牆外的碼頭停滿了各式各樣的小型游艇,聽說現在很多巴黎人都來這裡度假,有些還在這裡置產,順帶著就把消費水平給拉高了。今天,老子就要像巴黎人一樣來這裡度假了,我在心裡給自己打氣。因為時值周末,所以城裡較為熱鬧,狹窄的街道上倒也人潮洶湧,但以老年人居多,都很悠閑自在的樣子。我們也順著大流,走走,停停,看到需要的東西就排隊,不多時,菜籃子就快滿了,我也看到了不少富有當地特色的木牆屋。在一個街角,看到有一個年輕人坐在地上,手捧牌子寫著“我很餓,請幫助我,謝謝”,經過他身邊的人群好像都視若無睹。一個本不應該出現的人,以及周圍不近情理的反應,很令人費解的場景。

午餐魚

蒸的是上午買來的魚,撒上鹽和胡椒,味道鮮美,很新鮮的緣故吧。還有水煮西蘭花,按照我的口味,若再生一點、脆一點就更好了。唉,這真是吃白食還嫌鄙鹹淡。

度假天堂

下午Frederic帶我們去一個度假勝地:小島LILE DARZ。從Conlean的碼頭去島上要乘渡輪,票價5.60euro,渡輪的標志是一只眯著一只眼、嘴裡叼著煙鬥的海狸船長,很調皮可愛的樣子。

由於現在已過了旅游旺季,島上游人稀少,一路上只遇到幾個騎著單車的年輕人,以及遠遠的看到有幾個人扛著獵槍在打獵。目標應該是海鳥吧,我一邊猜測著,一邊縮了一下脖子,生怕他們的槍法拙劣,讓我吃顆流彈,那就沒得玩了。後來回到碼頭發現這裡有出租自行車的,早知道就租車了,那樣既欣賞了美景,又不會累著自己(前兩天我在巴黎走斷的腿還沒完全恢復呢)。小島十分的安靜,有很多漂亮的House好像都空關著,門上掛著一塊牌子,寫有主人的聯系電話。原來這些House都是在旅游旺季時出租給游客住上幾天的。呼吸著帶有大西洋海風味道的空氣,走在落滿黃葉的鄉間小徑上,我不禁感嘆:這裡真是度假休閑之絕妙所在啊。

布列塔尼特色餅

晚餐是具有布列塔尼當地特色的煎餅,Frederic示範給我們看了完整的制作過程,其實也不算很復雜的。首先,在平底鍋裡放上買來的現成蕎麥餅,然後在蕎麥餅上撒一層cheese碎屑,再打上一個雞蛋,撒上方肉碎屑,再撒一層cheese碎屑,將餅折成方包,在平底鍋內煎2-3分鐘,期間翻身2-3次(記得是餅翻身,不是鍋翻身哦),即可。我看著不難,就自告奮勇動手做了2個,聞著很香的,味道也很棒哦。相信我這個吃客的評論,沒錯的。

Oct.19 Sene

雨天的空氣

8:30起床,今天是個陰天。和Frederic以及他的兒子Melaine一起去市場買海鮮。一路走來,環境安靜,空氣新鮮並帶著青草和泥土的氣息,現在我明白了為什麼許多老外喜歡晨跑了,原來是怕浪費了這麼好的環境和空氣。

在小鎮的海鮮攤位上,漁夫大哥幫我們挑了63個牡蠣,20多個貽貝,共23euro,好便宜哦。

回到家時,天卻淅淅瀝瀝地下起小雨來了。Frederic告訴我說,他們這裡已經好久沒下雨了,他們都會為這場雨而高興的。還好我正打算休息調整一下,否則聽了這話豈不要郁悶得很。坐在客廳裡,時而隨手翻看著有關市內裝飾和園藝的雜志,時而透過落地玻璃窗欣賞屋外水淋淋的鄉間景致,我就什麼也不用去想,只感到自己舒服得就像一塊正在融化的哈根達斯冰激凌。

牡蠣大餐

午餐是生鮮牡蠣,烤貽貝,烤雞,炸土豆條。佐餐的white wine是附近自產的,沒有標簽,red wine是Chateau la Pujade 2000 Corbieres。

由於買來的牡蠣是鮮活的,需要在吃之前自己開殼。布列塔尼到底是牡蠣的原產地,連巴黎最高級的餐廳都是從這裡進的貨,Frederic很順手地掏出了開牡蠣的專用工具:一把短短的、前端翹起一截的、沒有刀刃的小刀。他示範給我看如何開牡蠣:左手墊一塊毛巾捏住牡蠣,並調整牡蠣到一個最佳位置,然後右手把短刀翹起的刀尖設法插入牡蠣並在一起的兩瓣殼之間,最後手腕一擰,就可以將牡蠣的殼撬開。他是說得簡單,做得好像也不算費力,好奇心特重的我自然忍不住要自告奮勇地赤膊上陣了。但是當我親自操刀時,才發現那不像看上去那麼容易。首先,牡蠣的外殼不像許多貝殼那樣是光滑平整的,而是一層層的類似珊瑚狀的皺褶,所以就不太容易找到上下兩瓣殼之間的縫隙,而若是你的刀找錯地方,那是花多大的力氣也是白搭,因為貝殼的強度足可以媲美鎂合金鋼盔。其次,不要忘了你手中的牡蠣還是個活口,為了逃避成為人類口中美食的厄運,它當然是要使出吃奶的力氣來殊死抵抗。嗯,更正一下,好像牡蠣不是哺乳動物,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它拿出吃浮游生物的力氣緊緊保護外殼的完整性。結果就是,還不到熟練工水平的我在與6個牡蠣奮力搏鬥並以全勝的輝煌戰績結束戰鬥的時候,已經是滿頭大汗、疲態盡現了,其余的57個就只能讓Frederic去輕松搞定了。

相比開殼時的費力,吃牡蠣就愜意得多了。看著那些10分鐘前還讓我狼狽不堪的牡蠣現在安靜聽話地躺在我面前的大餐盤裡展現出最誘人的一面,當時的我只有一個表情:作垂涎欲滴白痴狀。味道嘛,當然不用說了,滴上檸檬汁,極致爽口的美味,再配上white wine,人間佳肴莫過於此。我大概丈量了一下,比我在巴黎餐廳裡吃到的好出至少3條橫馬路,不,是好出600公裡的路程。我一口氣就吃了20多個,在巴黎可是6個牡蠣一盆菜噢。那個叫爽啊,直到現在我每次回想起來都會流口水,呃,餐巾紙在哪兒呢?

哦,還有貽貝,烤的味道也不錯,不過和牡蠣比起來,唉,凡是吃客都知道,這就好比先吃了大閘蟹,再品嘗其他的菜肴,不是太公平啦。烤雞與上海的差不多,配red wine是標准的吃法。他們家的炸土豆條個頭粗壯,外脆裡軟,比上海KFC的強多了。和他們開玩笑說可以開辟“布列塔尼牡蠣之行”的旅游項目,帶游客到Sene品嘗牡蠣海鮮大餐,一定生意興隆。

布列塔尼民族舞

下午,Frederic問我是否有興趣去看看布列塔尼的傳統舞蹈?那還用問嗎,當然非常願意去開開眼嘍。於是他帶著兒子Melaine和我一起上路。布列塔尼一直保有自己的傳統和語言,甚至還有獨立運動。據說當地的傳統舞蹈共有200多種套路,每個地區都有自己常見的十幾種。有些節奏較慢,動作不太復雜。比如我試著加入學習的那種,就是每個人鉤著兩邊的人的小手指,隨著音樂節拍,橫跨2步,由下往上將手臂轉2圈;再隨節拍橫跨2步,由上往下將手臂轉2圈,動作算是很簡單的一種。一大圈人踩著樂隊演奏的音樂拍子翩翩起舞,每個人的臉上都是細細的汗珠和單純的快樂。半個多小時跳下來,有些人已是汗衫濕透,腦袋上熱氣直冒了。當時室外可是只有6、7度的下雨天噢。

中法文化交流

茶余飯後,我們聊起了中國的方方面面。由於主人家的這對夫婦對中國文化很有興趣,也買了好幾件來自中國的家具。一個碗櫃倒還是當碗櫃在用,看上去陳舊灰暗的中式碗櫃裡放滿了晶瑩透亮的西式碗碟杯盤,不搭調中又有另一種的和諧。還有一個樟木箱,在此變身成了沙發前的茶幾,雖有些出人意料,倒也在情理之中,大小高低正好嘛。因為他們家沒有茶葉庫存,我送給他們的紫砂茶壺就只能暫時先當作擺設了。當我把我們中國人泡茶的一大堆套路和規矩講解給他們聽時,我們雙方都一致認為中國的茶比英國的茶有文化,而且認定當時英國人在向中國人學習茶文化的時候偷了懶,該打板子。

他們給我泡了一杯特殊的茶葉,他們說喝了它泡的茶,能助人入眠。而我怎麼反而覺得能提神呢?難道不同民族的人有不同的反應?其實那茶葉嚴格來說應該是某種植物的葉子,有一種淡淡的香氣,是桉樹葉?不知道,反正他們的解釋我沒聽明白。不過我從到中國來的老外身上學到一條:當你面對殷勤的主人送上的你所不熟悉的吃喝之物時,Dont Ask,Just Eat。我覺得這句話很有指導意義,你只有抱有這種對不同文化兼收並蓄的態度,才有可能走遍世界、吃遍天下,否則,就只有乖乖地在家呆著了。

(未完待續)


精選遊記: 巴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