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隨年華似水流----甪直、嘉興、烏鎮游

作者: 98815610

導讀追隨年華似水流2004.02.26 ※ 甪直 列車從無錫出發,抵達蘇州只用了28分鐘。半小時之內就跨了兩個城市,像串門似的,真是方便。出站時,依舊是晴好的天。相比02年五一當日到蘇州的感覺,陽光下的蘇州少了些溫潤的嫵媚,多了幾分晴朗的爽氣。沒有多逗留,蘇州僅僅是過路,目的地是有“神州水鄉第一鎮”美稱的甪直(lu,四聲)。在火車站集散的公路汽車很多,很快就找� ...

追隨年華似水流2004.02.26

※ 甪直

列車從無錫出發,抵達蘇州只用了28分鐘。半小時之內就跨了兩個城市,像串門似的,真是方便。出站時,依舊是晴好的天。相比02年五一當日到蘇州的感覺,陽光下的蘇州少了些溫潤的嫵媚,多了幾分晴朗的爽氣。沒有多逗留,蘇州僅僅是過路,目的地是有“神州水鄉第一鎮”美稱的甪直(lu,四聲)。在火車站集散的公路汽車很多,很快就找到直達甪直的。全程50分鐘,7.5元/人。

在沒開始甪直之行前,先說說“甪直”和古鎮吧。江南盛產古鎮,這是美景如織、美女如雲之外最天然的歷史積澱。六大古鎮(周莊、同裡、甪直、烏鎮、西塘和南潯)中,蘇州占去三席。(現在又開辟出木瀆古鎮。出蘇州火車站,就能看到偌大的宣傳廣告。“乾隆六次游歷”就是其最大賣點。)周莊的名氣挺大,但也是被炒濫啦,基本上屬於“沒去的都想去,去了的都不想再去”這類。同裡宣傳的一般,網上也查不到資料。甪直吸引我,首先就是“甪”字的特殊。當時和朋友試著用手機以筆畫、拼音查這個字都沒找到,電腦中的輸入法無論智能ABC、微軟還是五筆也都沒有。後來無意中在智能狂拼中找到了,卻也只能以宋體設置才能在電腦上看到字形,所以現在看到的“甪直”是唯一可見的格式。《現代漢語詞典》中“甪”字,只專用於地名和姓氏。這樣介紹“甪直”這個地方可能還是感覺挺別扭,但是如果提起《多收了三五鬥》中的“萬盛米行”是不是會覺得很熟悉?是啦,萬盛米行正是座落於古鎮甪直。確認甪直的字形和讀音後,我就堅持要撇開周莊和同裡去甪直。旅行,其實就是“產生好奇--滿足好奇”這樣的認知過程。所以去甪直的路上,盡管感冒令我昏昏然,還是努力撐起興致的,畢竟這是我第一次游歷古鎮。

汽車漸漸駛離市中心奔向東郊的古鎮。一路上我都很認真地在品讀蘇州。老蘇州城的園林我記憶猶新,那些美妙的畫面像幻燈片一樣在腦中浮現。而這兩年中,對蘇州印像的加深更多源於她突飛猛進的經濟發展速度。市政府03年將蘇州列為青島“比、學、趕、超”的目標,老實說我一直就很納悶蘇州究竟從哪裡來的實力占據如此之高的經濟指標數--一個柔柔弱弱的古城而已!汽車途經蘇州經濟開發區時,我找到了答案。主干道兩旁整齊排列著國內外各大集團的工業園。當時聽說世界500強幾乎無一遺漏的在蘇州扎了根,對此曾十分懷疑,眼前事實勝於雄辯。蘇州工業園之氣派,堪稱“萬國博覽”。遠處看到的都是玻璃鋼體結構的現代派樓宇,風格鮮明。可惜只能遠觀由不得近處品評。就工業園而言,青島開發區在規模和“以商招商”的氛圍上不比蘇州開發區凝聚人氣。但就新區風貌而言,可以絕對自信地說,驅車沿東海路或是香港路走一遭,其風景與蓬勃生機絕對不亞於蘇州新區,甚至我們的海景更勝一籌!

車子停到了小鎮的馬路邊。見到我們提著行李一副找不著北的樣子,立刻圍上來一些三輪車要載我們游古鎮。以前上過類似的當,朋友顯得很有經驗,很快開脫。沒有地圖就隨著標識牌試探著走來,一轉彎就是小鎮很繁華的一條路,兩旁都是小超市、集貿市場,年勁還沒過,音像店裡還放著流行歌曲,一派喧鬧。很快就見到了“甪直古鎮”氣派的石砌牌樓,也就是古鎮的入口。已是黃昏時分,決定先安置好行李再夜游甪直。

晚上景點是不營業的,游的只是古鎮的石橋小巷。漆黑的夜裡,沒有任何方向感,完全跟著感覺走。好在沿途都掌上串串的小紅燈籠,即使亮度有限,也很烘托氣氛,美得可愛。夜晚的古鎮很安靜,只有風聲在耳邊低吟,更難得幾個像我們這般的玩家。其實,只要你有興致,是不會覺得孤單的。

甪直鎮上不臨水的地方縱橫交錯著許多的小巷,密密麻麻的,棋盤狀排列。每條巷子都是狹窄的,一字排開至多4個人就是寬度;若是在二樓,推開窗戶就是對面的人家,鄰居的感覺就是這麼觸手可及的親近而不設防。我是個對方位沒有靈敏嗅覺的,一不留心就岔錯路口或是找錯方向。好在小鎮真的好小,轉個圈很快又回到原處。臨水的地方相隔10米左右就會架一些石砌的、看上去挺拙笨但是足夠可愛的拱形小橋。每每走在上面都有種想把它打包帶回家的衝動。拍了幾張夜景的相片,模模糊糊的辨不清身在何處,倒是別有一番夜游的情趣在其中。好像是走遍了我們認為幾乎可以行走的地方,是該坐下來用晚餐啦。

在一條古鎮特色比較集中的小巷上,挑了一家有門面的館子。漆木的店門是大敞著的,隨時准備納客,卻因為過年,沒什麼生意。店家一家人都坐在電視下看節目,把我們請上二樓的空調隔間。簡簡單單的三個家常菜,老板倒是熱情又周到的。因為聽到對面飯店二樓很熱鬧就詢問老板,原來是鎮上一家人正在擺喜酒。是啦,南方人迎娶新娘一般是在晚上,這又是南北習俗的差異。

古鎮的小吃一般很多也有特色。甪直街面上見的較多的就是南瓜餅、糯米糕和蹄膀。吃完飯回旅館的路上,禁不住小店老板的熱情推薦,我們買了一盒包裝很精巧的糯團品嘗。在路過古鎮入口燈火輝煌的牌樓時,這盒糯團成了我們手上的道具,的確很配當時的古鎮韻味。後來我和朋友都後悔不迭應該多買幾包這樣的糯團做個紀念。

大年初四的清晨是在甪直古鎮迎來的。披著薄薄的朝霞,踩著昨夜的足跡,再游小鎮。第一處見到的就是“甪端”——是個怪獸的石雕像,樣子很像傳說中的麒麟,只是多長了一支衝天的尖角。——怎樣形容這支尖角呢?《西游記》裡孫悟空經過小雷音寺時被困在一張大鑼裡,曾有一只也記不得叫什麼的獸頭在裡面幫老孫撬鑼。那怪獸頭頂上就是有這樣一支衝天鑽似的犄角。呵呵,這是我唯一可以聯想到的形容方式啦。因為“甪端”正是在甪直小鎮的起點處,所以,這“端”字一語雙關,形像上是怪獸的尖角;字義上應該是甪直的開始處。如此說來,這只怪獸就是“甪”。

早餐是在臨河的一家特色小吃店吃的鴨血粉絲。那天是我感冒最嚴重的一天,味覺和嗅覺幾乎失靈,根本品不出滋味,更別提感受特色。安睡後的小鎮正在漸漸蘇醒,透出神清氣爽的生機。日光下,看清了整個小鎮疏朗清曠的秀氣。踩著的是青石磚砌的小路小街小橋,街邊是斜頂白牆的水邊人家、門窗都是原汁原味的木格雕欄,偶爾有烏篷船從身邊劃過,漁家都是淡定自若的從容。鎮上人家過慣了這種傍水而居、枕水而眠的生活;也習慣了整日行走於游者眼中依然我行我素風平浪靜。與鎮上人家的這般悠然自得相比,都市人真的是自尋煩惱太累太傻太可悲!

在古鎮上隨處走走逛逛是不收費的,但景點還是要門票。45元通票,加1元附送一張紀念明信片。最先進到的就是鼎鼎大名的“萬盛米行”,牆上題著葉聖陶大作《多收了三五鬥》片段《糶米》的全文。中學時背得相當生澀拗口的“舊氈帽朋友”,就在這裡身臨其境地得到了還原。房中陳列展示著當時的農具,林林總總,全是我記不住的名稱。老實說,即使道具再翔實,對那些年代糶米的故事也是我絞盡腦汁也想像不出的。出門又回到米行門口那個碩大的“米”字布幌下,坐在橋頭留影一張。

然後再找王韜紀念館,總覺得應該是很醒目的大片地方,就衝指示牌方向尋去。也不知道拐了幾折之後突然出現在剛才走過的一條街道邊。規規矩矩的一座宅子,算得鎮上的大戶之家。江南的園子、院子、屋子、房子見得多了,漸漸的成了一個模式。即使“形”散也偏離不了“神”似的主題。主人王韜,是近代史上知名的學者。

出門後不遠就是蕭宅,座落於狹長的旅游紀念品專賣的街上。沒有想到,原來是香港藝人蕭芳芳的祖宅。畢竟是知道蕭芳芳的,因而仔細從下到上看了個遍。蕭家是鎮上的望族,蕭芳芳本人就出生在鎮上。二層的宅院,一樓是保留原貌的堂屋;二樓則是蕭芳芳演藝之路的展示館。從兒時到如今不同時期的相片貼了滿牆。

另外再有些沒什麼意思、挺牽強的的景點:不進水鄉服飾館我也知道水鄉特色服飾的樣子,無外乎各種花樣的素布頭巾,藍底白花的手紡棉布衫子、附上中式的對襟手藝。電影電視裡見得多了。

經過沈宅,見到二樓走廊上的鏤空窗戶古色古香別有味道,央求朋友站到對面走廊拍過來。衝出來的相片效果果然好。倚窗而立,推窗而望,周圍層層瓦檐,頗具江南氣質。最後路過保聖寺,小小的瞻仰一圈寺院以示尊重。

葉聖陶紀念館值得一去。在甪直僅一平方公裡的區域內,這座紀念館是開闊的。院裡有園,園中有房,房屋相接。葉老幼時起各個時期的生平歷史都很詳致,還有葉老本人的親筆書信、各種版本的著作,一代教育家的淳樸人格盡現眼前。特地到老先生的私塾學堂靜坐下來,擺出認真聆聽先生教誨虛心好學的乖樣子,朋友趕緊配合著對鏡頭。閃光燈之後被看園子的工作人員給趕了出來,原來這裡是只可看不可坐的。

甪直古鎮雖小,卻是人才輩出,名勝古跡眾多,人文景觀棋布,正是典型的“夢裡水鄉”。難怪享有“五湖之汀“、”六澤之衝”的美譽。

正午11時,我們回到昨日下車的車站乘車回蘇州城區。中途下車,自己算計著找去蘇州汽車西站。指望不上我來辨別方向,朋友搶過地圖,對著站牌看了幾眼就明確了路線。上車!咦,這路巴士上居然看不到一個座位啊,全是站票。這可是我在蘇州見到的“西洋景”。沿途經過的蘇州城區保留了一貫的古城風格。據說蘇州的城市規劃,老城區的新舊建築無一例外沿襲了蘇州的園林特色,這在全國也是唯一的。路上還見了蘇州大學、蘇州醫學院,即使高等學府也是整飭統一的琉璃瓦建築,很有書香門第的感覺。甚至公交車站,也是古木搭成的小亭子,像工藝品似的大大方方擺在路邊自成風景。古樸風雅正是蘇州的城市名片。

中途又轉了一次車,終於來到汽車西站。買好到嘉興的車票。開車前的一小時,就到附近的麥當勞進午餐。在甪直的這一整天冷得出乎我想像。即使一直戴著手套,一雙手還是凍麻木了,右手的指關節甚至在隱隱作痛。發短消息時手指僵直的像筷子一樣,根本就不聽使喚。回青島後經常很仔細地保養我這雙依舊健在、依然靈巧的手,好歹也是九死一生逃過了一劫的!

※ 嘉興

相識嘉興純屬巧合。本來是要到嘉善的西塘,然後第二天再去桐鄉的烏鎮。可憐我當時的身體狀況,支撐玩興都很勉強。路上,朋友就與我商量著調整行程,需要在西塘和烏鎮這兩個古鎮之間做選擇,騰出點時間供我養養精神。烏鎮當然是不能省略的。黃磊那部《似水年華》把烏鎮拍得清靈脫俗,我一定要親自尋到文與英偶然邂逅的那座古橋。只能舍棄西塘,當然這也不是我的本意。早就有同事向我推薦西塘種種的好。朋友到過西塘也是贊不絕口,尤其推崇小吃很多,可以空著肚子嘗遍整條街。滿以為在甪直沒有吃過癮到西塘可以補足,但以我當時帶病堅持旅行的痛苦,也只能忍痛割愛啦!朋友當時還開導我說,其實古鎮都是大同小異,逛了甪直就等於玩過西塘。回青島後,朋友E-mail傳來自己半年前的西塘游記,說是彌補我未去的遺憾。倒不如不看,維妙維肖地寫了那麼多好看的好玩的好吃的,而且《像霧像雨又像風》有一整集都是在西塘的水陽樓拍的。一念之差,路過而錯過西塘令我追悔莫及,從此也種下西塘情節。最近在報紙上看到旅行社專辟的西塘周末游,心又癢癢啦。總之,西塘之行我一定得圓夢。

50分鐘車程,見到嘉興。或許是長江三角洲上雲集了太多地富景美的城市,嘉興位於上海和杭州之間卻很少被提及。作為黨的誕生地之一,嘉興因南湖而出名,在黨史上也是彪炳史冊的。03年年底的“金雞” 、“百花”雙獎頒獎盛典,兩岸三地眾多大紅大紫的巨星歡聚一堂,讓我記住了是夜南湖畔星光璀璨的嘉興。

先從汽車北站找到火車站買好第二天下午去上海的火車票。經過幾日鍛煉,我的自助游經驗是越來越豐富,先買張最新版本的地圖做向導也是珍藏。無意中瀏覽了幾句簡介,驚訝地發現原來嘉興自古就是人傑地靈、人才輩出,特別是文化名人在我國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沈鈞儒、王國維、茅盾、徐志摩、豐子愷、金鏞都是享有崇高聲望的,對嘉興更是刮目相看。

事先沒有計劃,一時找不到該到哪裡安頓。朋友攔了輛的士說先看看南湖。上車才知道嘉興的士比青島還便宜,5元起步(3公裡),1.8元進價。的士司機整齊著工裝,無線電對講接受全城統一調度。朋友試著向司機打聽舒適、方便的賓館,司機很熱情地推薦紫陽大街的新紫陽賓館。只是司機師傅流利的嘉興方言不僅咱北方來的甭指望捕捉到支言片字,就是朋友這個杭州人也得仔細揣測聽個大概。耳邊一陣嘰哩哇啦,俺只好關上耳朵只掙眼看街景。車子路邊一停,這樣近,還沒出起步費就到了。

的士把我們停在南湖渡口前,眼前水汪汪的一片就是南湖。因為得見全國第三大淡水湖——太湖在前,一路上大湖小河的也見了不少,也就不覺得南湖格外秀麗。朋友來過嘉興,也專門在南湖邊接受過革命教育,言語中透出對南湖的不以為然。隔著落日余暉下的平靜湖水遠望湖中泊著的一條船,若不是朋友提示,根本就想像不到那就是我黨的誕生地。恕我不敬,有一說一,那船遠觀真的很破也很爛,朋友說近處看也是一樣。5元一位上船看一遭,沒有不喊後悔的。遂打消上船的念頭。朋友仔細拍了張一大會址的靜景說是留給我回家慢慢朝拜。

嘉興人就是熱情,不單是剛才的的士司機。一對住在附近的夫婦見我們拎著旅行袋在湖邊猶豫不前,主動向我們指路,並介紹南湖的四處景點供我們參考。原來對面的船和近旁的南湖革命紀念館就是其中的兩處。余下的是一座仍在修建中的長橋和湖中央的煙雨樓。革命歷史意義對我吸引不大,乘船夜游南湖以我現有的帶病狀態肯定體力不支。於是趁著夜幕降臨前的夕陽,趕緊站在湖邊留影紀念。回來在網上看到一位嘉興網友的推薦行程,游南湖的最佳時節是四、五、六月份,而且最佳去處也不是眼前的南湖,而是近旁一處更清幽的小南湖。如果不經當地人指點游客自己根本找不到。網友這麼說,更讓我覺得沒細致游湖也算不得遺憾。索性再埋下一處伏筆,日後再會嘉興時,一定按照網友的推薦到小南湖泛輕舟。

嘗到打的既廉價又方便的甜頭,隨手招來一輛。上車朋友繼續用比日本話還難聽懂的江浙話與司機神侃。這位的哥比先前那位更是熱心。不但把我們送至紫陽賓館,還沿途介紹了可以到哪條街吃飯,哪條街逛店,怎樣去汽車站方便,絕對服務周到。雖說不能聽懂的哥的方言,但真真被他的熱情好客感動,頓時對嘉興的好感又添幾分。

嘉興的士服務有口皆碑堪稱全國楷模,網上也如是說。相比之下,青島的士在網上一片罵名。青島人自己感覺不到的,許多網友都發帖痛述在流亭下飛機後挨青島的士宰的經歷。哎呀,真是替家鄉惋惜啊!那麼好的風景,卻輸在這些“形像工程”上,好丟人!

紫陽賓館雖不比無錫錦江之星新,但位置和視角無可挑剔。幸得熱心的嘉興司機推薦。今天真是幸運,好像世界上的好心人統統都被我們趕上。安置好行李,趕緊給家裡報平安。這是離開家的第四天啦,一路上雖然每到一處都要先給家裡打電話,每有閑暇總是發短消息彙報行程,但是終究還是被父母放心不下的。

按照的哥的推薦,我們決定先逛逛街再吃晚飯。紫陽賓館位置好就好在位於紫陽街的南端。隔街就是南湖水域的外圍,向北就是彙集了南北風格的紫陽美食街。街北端與中山路交彙。中山路在嘉興依舊是繁華商業區。在中山路逛了兩三個街區,又進江南大廈感受一下商場氣氛。嘉興畢竟還是新興的小城市,比不得無錫和青島,但是嘉興民風之淳樸、厚道還是給我留下極其深刻的印像。

折回紫陽街找地方吃飯,朋友和我不約而同想到了吃火鍋。門童很熱情的將我們請進山天飲食連鎖的火鍋城。又是座無虛席,只余角落裡的一張臨時加桌。我以為火鍋是北方原產,孰料南方人對火鍋也是相當在行,不僅發揚光大,而且花樣翻新。這家“山天”就是以各種菌類為特色的涮園。鄰桌是四五個15、6歲的中學生。看那駕輕就熟的架式,就是常客。聽到我一口有棱有角的北方普通話,無論是服務員還是鄰桌這群孩子都投來驚詫的眼光,我知道是我的北方標簽沒有含蓄的藏起,畢竟我覺得沒必要。我說要白菜,服務生問什麼白菜?把我問傻了。朋友解釋說我要的是大白菜,小白菜是那種青綠的。過一會兒服務生報來沒有大白菜。真是南方啊,大白菜都供應吃緊。恰好騰出個合適的桌位,我們換了過去。朋友叫了兩聽百事,吃火鍋配汽水,這也是南方時髦的,入鄉隨俗吧!我自告奮勇要吃辣的,想南方這溫和的地方,辣也一定不會是過火的。鴛鴦火鍋上來,只一口,就麻到了耳朵根,半天嘴裡失去口感。硬撐著再來第二口,嗓子眼也木啦,一桌子美食全不知滋味。朋友趕緊解圍說你感冒就不要逞強啦。於是舍棄那滿江飄紅的半壁河山只清湯裡涮來。但碗中的調料不似北方加芝麻醬的涮料,而是醬油湯似的,咱們稱作海鮮料的那種。北涮南用看來是因地制宜的改良啦,我是吃得不太地道,或許與那天味覺失靈有關。回賓館的路上又買了香蕉和甜橙開胃。

無意中拉開窗簾,呈現在眼前的嘉興夜景簡直美得驚艷。南湖上的煙雨樓燈火閃亮,市政府大樓燈火通明,政府大樓前的人民廣場燈火輝煌,緊接著南湖大橋的全線彩燈,猶如一條鑲滿寶石的錦帶延伸向遠方。夜是幕布,燈光是眨著眼睛的明亮的星,繁星點點、流光溢彩。真想張開臂膀擁抱這片美景。趕緊拿來相機,左拍、右拍,可惜總也框不住全景。

模模糊糊地剛睡下,窗外響起隆隆鞭炮聲。起初以為是過年得意忘形放著玩,哪知鞭炮聲愈響愈烈、此起彼伏、不絕於耳。有那麼十分鐘簡直就像除夕夜一樣,通城鞭炮聲鏗鏘,想不清醒都難,更別指望睡覺啦。後來得知那一刻正是大年初五的凌晨。初五是傳統的“財神節”,這個民間節氣我從未聽說過。南方做買賣的人多,相當重視財神節“迎神”,絕不亞於除夕夜的“迎年”和春節的第一株平安香火。也就難怪這鞭炮響徹耳畔啦!

賓館贈送自助早餐。當時我嗓子干干的,就盼著喝點清淡稀粥。然,粥是沒有的,只有兌的像白開水一樣、淡的無味的“牛奶”。原來免費的也是有限的。幸好有幾樣可口的小甜點,總算沒有虧待腸胃。

出門依舊打的,已經成癮啦。而且昨日的哥已經提醒,從紫陽賓館無論是到火車站還是汽車站全都不超出起步費。嘉興市區還是小的,只有兩個行政區。估計打的游全城也貴不到哪去。所以下次到嘉興,索性就省去乘公交車的麻煩,瀟瀟灑灑地打的吧!汽車北站發往桐鄉的車次很頻。買上票,臨上車的20分鐘時間,在附近隨意走走。下午就要去上海了,對嘉興是看一眼少一眼啊。

※ 烏鎮

文是北大畢業的碩士,在小鎮做修繕古書的管理員。

英是年輕的服裝設計師,從台灣來到小鎮旅游采風。

文和英在小鎮的古橋上偶然邂逅,

於是有了一段隔海相望的愛情故事……

乘車去烏鎮的路上,我給朋友講《似水年華》。因了這部片子,使我結識了古風猶存的烏鎮。而文與英倆倆相望的雙橋,也成了我必須親自探尋的。

沒想到會這樣遠,從嘉興到烏鎮足足1小時20分鐘。見到的烏鎮汽車站相當破落。不大的停車場全是泥土路,塵土飛揚的,不敢落腳。若是趕上雨天,將是何等的泥濘與邋遢。走進30平米左右的所謂候車室,也是陳舊到一定水平的,黃土浮面,得留著神走。若是拍六、七十年代黃土高原小站的片子,這裡無需布景就最具本色。真難以想像這就是烏鎮迎接海內外游客的第一站。

出門沿著馬路前行,右拐走上興華路。2元5角從路邊書報店買了張僅A4紙大小的烏鎮街市圖。老板娘很精明的樣子,給我指指點點地介紹著該去哪些景區。只是伊的話像炒豆似的,聽得我一頭霧水。朋友無可奈何的嘆息,怪我買張彩紙來玩。抬頭一看,原來烏鎮牌樓已近在眼前。

興華路是鎮上的繁華街道。路邊有裝潢考究的典當行、文物店、古董行、酒樓,風格保持了烏鎮墨、白兩色的整體色調。烏鎮的牌樓更氣派,比甪直的石砌牌樓又添了幾分古風神韻,燙金的樓匾“烏青毓秀”和長幅對聯相當醒目。景區通票60元,票面背面是烏鎮景區的游覽線路圖,可做全程導游圖。

今天的烏鎮游客很多,可以說是一路游來游客最集中的一處。與這麼多人同時分享烏鎮確實有些掃興,靜不下心來品讀,根本尋不到《似水年華》中那清幽甚至透著些沉寂的烏鎮。滿眼都是打著各色旗子的旅行團,北京的、上海的、南京的、山西的……還有港澳、日本團。烏鎮名聲大噪的同時,已經步入商業化,失去了那份原始的純真與質樸。

古戲台正在表演桐鄉戲《借紅紗》,對我這個聽不懂戲文的北方人而言簡直是折磨耳朵。對面修真觀,香火繚繞對我也沒什麼吸引力。

我迫不及待地只想找到那座橋,卻經常在古鎮縱橫交錯、密密匝匝的小巷中迷路。石橋、流水、人家是所有古鎮的共性。烏鎮的河水卻是我見到最接近翡翠的碧綠。稠稠的,化解不開的濃情。烏鎮更美的地方還有那狹長的水巷,放眼望去不知深向何處,兩旁是二、三層高的木閣樓,只有抬頭的一線天,給你真實的感覺。抑或是明清建築比肩群居,古巷也是同樣的狹長窄促。自行車若想從中穿過,得有相當高超的車技,否則難保不翻車。凝望著,腦子裡閃現出戴望舒的《雨巷》。仿佛看到那位著一身青袍,撐一把油紙傘,結著丁香一樣愁怨的姑娘,正款款踏上這條青石路,從容走過悠長雨巷……忍不住多停留了一會兒。沒刻意留影,心中的快門已按下數次,底片也永久印在心間。回家後偶然看電視上一閃而過的畫面,只瞥了一眼,就認出那是烏鎮的小巷,烏鎮才有的小巷。當時的興奮與激動,正是他鄉遇故知。

烏鎮是文壇巨匠茅盾的誕生地。鎮東的茅盾故居是最具人文特色的景點。立志書院是少年茅盾的讀書處,先生親筆手稿《子夜》的經典片段刻於木牆上,前面是先生凝神沉思的頭像,整間弄堂都透著文學氣息。只可惜人來人往、熙熙攘攘,沒能欣賞地更細致些。

林家鋪子最令人哭笑不得。文學史上如此盛名的名號,多少也該保持點文學底蘊。或許只“鋪子”姓“林”,卻是徹頭徹尾的商店。店員的叫賣聲清脆響亮。進門繞了一圈,皺著眉頭出來。

百床館裡,一間接著一間的廂房,確實陳列著近百張各種年代、風格迥異的古木床,還有“床”曾經演化的各種稱謂。古人好在細微處下功夫,仿佛繁瑣方能彰顯尊貴氣質。歲月流逝不曾磨滅那精細的雕紋,今人看來仍然是高貴的。只是不知躺在這樣生硬的床上會不會做噩夢?當時很替現代人慶幸,那樣局促的空間,古板又老道的床,怎比得如今一席軟墊隨意睡來舒坦?難怪好夢層出不窮!

那天忘記給數碼相機充足電,相片有限。我最滿意的一張是在木雕館一間廂房的窗外,精雕細琢的落地窗欞可謂巧奪天工,集江南古樸典雅風格之大成。倚窗而立,喚來朋友快快給我留影。

還記得《似水年華》中披滿長綢的藍印花布作坊嗎?若干次,文與英就是在清風薄霧中飄搖著的長幅印花布間相視無語。可惜,真正見到這間手工作坊,印花布是有,只是縮了水一樣窄得可憐,敵不住風吹日曬的光纖盡失。偶爾有風吹過,飄起的長布總也找不到搖曳多姿的靈韻。扯過布條搭在身後,交代朋友一定要抓拍青紗繚繞、若隱若現的瞬間。結果等到笑容僵了,照片刪了幾次,終還是拍不到那般意境。可見“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是多麼偉大的真理啊!

沿途路過大橋、小橋、長橋、短橋,就是尋不到魂牽夢繞要找的那座橋。後來走到財神灣的“逢源雙橋”,證實這正是文與英邂逅的雙橋,卻不是我印像中的樣子。郁悶!

仰頭無奈的看天,太陽掙扎了幾次終究還是沒有透出雲層。但是這樣很好,倘若淅淅瀝瀝的下點小雨就更好。烏鎮真的不適合陽光,被曬干水分的烏鎮會顯得蒼白平凡。還是應該暈染些薄霧,或是灑點細雨,那樣的烏鎮是水靈靈的、翠瑩瑩的、清潤潤的。由此可以推斷,游烏鎮的最佳時節應該是四五月份江南的梅雨季節。那時的烏鎮正像《似水年華》中的小鎮,濕漉漉的,自然生出些煙氣,仿佛每一片房檐瓦頁中都是能滲出水似的鮮活。那才是夢中的烏鎮!

確認實在沒有什麼可以游逛的了,我們返程出鎮。烏鎮的特產據說是:姑嫂餅、杭白菊、三珍齋醬鴨、熏豆茶、三白酒。可惜我病著,沒什麼食欲,也沒購買欲。烏鎮總的來說游得潦草,游人太多免不了嘈雜。或許是《似水年華》拍得過於精致,對她期望過高,自己逛來總還是很失望的。車上給爸爸媽媽發短消息:烏鎮不過如此,我想家啦!


精選遊記: 嘉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