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謐的滄浪亭

作者: aleck1979

導讀遇上旅行的淡季,即使在尋常時候游人如織的蘇州園林裡,也難看到人頭攢動的景像。而這也許正是相伴天堂的好處:可以隨時來到園林裡閑游。滄浪亭位於古城蘇州城南。如果沿著人民路走,可以看到一組紅牆的建築:那是蘇州的文廟,類似於北京故宮的特色。滄浪亭就位於文廟的東面,咫尺之遙。 初春的天氣,尚有幾分余寒,但冬日的蹤跡卻已無處可尋。 走在滄浪亭北� ...

遇上旅行的淡季,即使在尋常時候游人如織的蘇州園林裡,也難看到人頭攢動的景像。而這也許正是相伴天堂的好處:可以隨時來到園林裡閑游。滄浪亭位於古城蘇州城南。如果沿著人民路走,可以看到一組紅牆的建築:那是蘇州的文廟,類似於北京故宮的特色。滄浪亭就位於文廟的東面,咫尺之遙。

初春的天氣,尚有幾分余寒,但冬日的蹤跡卻已無處可尋。

走在滄浪亭北面沿河的石子路上,總有幾分的愜意。左邊是斑駁的圍牆,右側綠水蕩漾倒映著滄浪亭那依水而建的亭子與長廊。即使是再美的圖畫也難以描繪出這樣的怡人與靈動。讓人無法拒絕它傳承千年的美麗。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足;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纓”。

園林的主人取意清濁,在園林裡建了一座大型假山,又在山上建亭名為滄浪亭。在蘇州園林裡,滄浪亭是很小的一個,但也是現存的最古老的園林。它最初為宋代蘇舜欽所建,後為韓世忠所占有。

因為面積小,滄浪亭的布局給人的感覺也很擁擠,但它卻在小小的空間裡極盡曲折回環之趣,自然也算是移步換景的典範之作了。

從假山的東面進入游廊,向南有一座廳堂,是園中的主體建築,大廳裡擺滿了各色蘭花,只可惜未逢花時,不能欣賞到她們綽約的風姿,只好對綠興嘆。

繼續南去,又是一座假山,與剛進門看到的假山不同的是這座假山是中空的,形成了一個陰涼的山洞。這座假山上有一個半面亭,前臨平台,在古代站在這個平台上是可以望向蘇城內外的,因為那時蘇州的民房大多是矮平房,而現在這個願望自然是難以實現了。走下假山,一條小路穿行竹子間,仔細一看,竟然有好多我從來沒見過的:像那斑斑點點的湘妃竹,大片葉子的笠竹,還有竹葉細密的鳳尾竹……

竹林的西側一條很有田園特色的小路,走過去又回到了園林的中間,迎面一座不大的廳堂,卻是“五百名賢祠”,三面牆上貼滿了長方形的黑色碑刻。每位名賢一幅圖配一段文字說明,但字體太小,除了下面幾排尚可觀摩,上面的根本無法看清。又用玻璃罩上,以至於內壁水霧附著,更加的難以辨認。

出了名賢祠向西,有一個很狹長的院子,南端有一棵(或是兩棵)古樹,實在是古老的無可爭議,它的樹干被雷霹火燒早已中空,只剩下樹皮支撐龐大的樹冠,那個大的樹洞裡甚至可以躲的下一個胖子。不過到底是怕它倒下來,人們還是用幾根長木頭把它的四周支撐了起來。

從這裡再向北去,過了長廊就回到了出發的地方,在這裡才遇到一隊旅行團,要不差點懷疑這樣的庭院是專為我准備的了(呵呵……)於是跟著他們“蹭導”,可是仔細一聽,原來是一隊遠道而來的廣東人,二流的導游,那樣廣味的普通話聽著也別扭,誰說“外來的和尚會念經”,於其那樣的被“誤導”,還不如自己去體會吧。

在滄浪亭的東面有一個美術館,以前這裡也是蘇州美術學院的校址,那座羅馬式的建築被稱作是與滄浪亭公園中西輝應,珠聯璧合,不過怎麼看都覺得不倫不類,或許是自己的欣賞水准有問題吧,不過如果由我來管的話,我肯定首先把那個神廟式的建築拆除,恢復古園林周邊和諧的環境。因為滄浪亭的精華本來不在園內,正是在河的北岸向南看到的景致。聰明的攝影人也是在園林外面去拍滄浪亭的宣傳畫,而不會把那座神廟一起攝進去,這也就是蘇州旅游圖上所印的滄浪亭。

所以如果你有機會來到滄浪亭,其實不必進去,只要在滄浪亭的北面留一張照片就足夠了。

3.25蘇州


精選遊記: 蘇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