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裡水鄉

作者: Irishan

導讀夢裡水鄉人們常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那些典型的江南古典園林的確名不虛傳,但似乎城市的味道濃了些。而“中間的周莊”由於名揚天下,處處人滿為患,雖然還是那小橋、流水、人家,但那種清新安逸的感覺已經不復存在了。或許是骨子裡終還是有些浪漫的情懷,對於江南水鄉閑適的生活向往已久,我終於又從書上了解到烏鎮和西塘兩個小鎮,便迫不及待地收拾� ...

夢裡水鄉人們常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那些典型的江南古典園林的確名不虛傳,但似乎城市的味道濃了些。而“中間的周莊”由於名揚天下,處處人滿為患,雖然還是那小橋、流水、人家,但那種清新安逸的感覺已經不復存在了。或許是骨子裡終還是有些浪漫的情懷,對於江南水鄉閑適的生活向往已久,我終於又從書上了解到烏鎮和西塘兩個小鎮,便迫不及待地收拾行囊,去圓自己那個水鄉夢。

烏鎮和西塘是位於浙北的兩個不起眼的小鎮,由於沒有周莊、同裡那樣出名,尚未為世人所識,自然游客不多,也就離我的水鄉夢更近一步。

別看小鎮不出名,卻也都是有著百年歷史的古鎮。自古江浙就是出才子的勝地。唐伯虎、文征明,還有許多詩人、作家的家鄉均在於此。著名文學家茅盾先生的故居就在烏鎮一條不起眼的古街中。踏入故居,立刻被濃郁的書香所包圍。沈家祖輩和茅盾先生奮鬥過程的艱辛,以及他們面對困難孜孜不倦的精神,令人嘆服,實在值得後人學習。

出茅盾故居向西,一眼就能望到一座非常大的戲台。由於年久失修,許多地方已經掉漆、破損,但依然可以從中看出能工巧匠們技術的高超、精湛。尤為特別的是,在檐頂上有幾個戲劇人物的造型,從服裝、佩飾到神情,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站在戲台前,引人無限遐想,耳邊似乎傳來了熱鬧的鑼鼓聲,眼前仿佛看到了人們從四面八方爭先恐後,搖著烏篷船觀看社戲的情景,當中還有魯迅和他的伙伴們。

古鎮西街依然保留著濃郁的江南特色,西側是木質本色的店鋪,鋪內依然是原來的方桌、長凳,人們操著當地的方言彼此交談著。踏著腳下的青石板路,穿行其中,仿佛進入了時空隧道,回到了百年前。

在古街的西端有東西、南北方向各一座橋。乍看很普通,並無特別。在當地人的指引下,發現原來那座東西方向的橋的側身並不像其他橋那樣垂直於水面,而帶有一定傾斜。據說這樣可以減緩洪水的衝擊力,增強橋的穩固性。這裡曾是京杭大運河必經之處,每天來往船只上百只,因此橋的負擔相當大。直到前幾年,為保護古橋,人們在附近修建了一座新橋,現在就再也看不到那種船只來往頻繁的景像了。而當你站在這座橋附近,可以從橋洞中看見另一座橋的“身姿”,特別是月夜,景色迷人。

不論是烏鎮,還是西塘,以及浙北水鄉的每一處民宅,都有很厚的石牆。在院門的背後,有一根相當長的木栓,用以防盜。平時門打開的時候,又可以把木栓推進石牆體中,節約了空間,可謂一舉兩得。這在其他地區好像還沒見到過。

古鎮西塘號稱“中國最大的水鄉”,縱橫交錯的河浜,烏瓦粉牆的民居臨水而建,走進去卻是另一番天地。屋脊呈“幾”字型,雕刻精美的窗欞,各式漂亮的瓦當,以及人們至今沿用的一些舊式生活用具,無一不在向游人訴說著百年古鎮的歷史。

許多民宅現已對游人開放,水陽樓便是其中之一。它因位於河水北岸而得名。曾經的主人已無從知曉,現在的主人是一位書畫、根雕愛好者。屋中陳列著他的作品,還有些個人收藏的古董文物,滲透著濃厚的水鄉文化氣息。其他民宅,陳列品也都各具特色:年畫、剪紙、盆景、刺繡……而其中一處民宅的二層閣樓,是一間舊時女子的閨房。房中依然按原樣擺設著一張雕刻精巧的紅木床,床前有幾個形狀、大小不一,卻十分精美的漆盒。一問才知道,有的是盛裝各種鞋的。而最大的一個卻是將馬桶藏於其中的,木盒表面漂亮的花紋,像件藝術品。臨窗的桌子上有一件托盤式的木制器皿,打開盒蓋,中間有四條彎曲如花的凹紋,旁邊有一圈較寬較深的凹槽。原來是舊時人家吃西瓜時,把西瓜放入這個器皿中,一刀切下去,瓜汁順著凹紋流入周圍的凹槽中,這樣就不會把桌面弄髒了。可見當時人們對生活的熱愛之情和愛美之心。

石皮弄是西塘鎮最古老的一條小巷,長約50米,非常狹窄,只能容一人通行。在小巷盡頭,是一座二層木制閣樓式建築——靜宜軒,建於清末,現已成為游客體驗水鄉生活的最佳宿處。還有那百米“煙雨長廊”,前街店堂後為碼頭的薛宅,古樸典雅的樂壽堂、種福堂……如煙雨中的古鎮,蒙著神秘誘人的色彩。

朦朧的月色下,潺潺的流水,幽幽的烏篷船,懸於河畔的宮燈,河邊槌打衣物的“梆梆”聲,和著遠方傳來的地方小曲,為閑逸、雅致的古鎮增添了些許生氣。

夢中的水鄉,水鄉如夢!


精選遊記: 西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