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潯兩日游

作者: 太陽花

導讀南潯在我的印像中一直有點怪怪的,雖說也是江南古鎮,但似乎還蘊意著另一種風情。到南潯的想頭長久以來在我腦中盤桓,始終未能成行。找了一個雙休日,下定決心,一定要到南潯去看一看。在網上發貼,有6人報名結伴同行,結果最終只有一個MM――焦糖瑪奇朵與我同行。 原本約定6點半在滬太路長途汽車站等,由於家中臨時有事,結果害焦糖在汽車站等了老半天。後改� ...

南潯在我的印像中一直有點怪怪的,雖說也是江南古鎮,但似乎還蘊意著另一種風情。到南潯的想頭長久以來在我腦中盤桓,始終未能成行。找了一個雙休日,下定決心,一定要到南潯去看一看。在網上發貼,有6人報名結伴同行,結果最終只有一個MM――焦糖瑪奇朵與我同行。

原本約定6點半在滬太路長途汽車站等,由於家中臨時有事,結果害焦糖在汽車站等了老半天。後改乘8:45從上海到湖州的長途汽車,途經南潯。由於時間很趕,在車站門口碰到一個人說是有車到南潯,便跟著他等在滬太路高架上匝道。一會兒便來了一輛依維柯,急急地上車,那人又急著向我們收車費,我以為他是這車上的呢,他說35也就給了35。結果他拿了錢只付了50塊給售票的便下車了。唉,郁悶,碰到個黃牛。以前住在滬太路附近一直看到黃牛拉客,沒曾想自己今天也做了這麼個冤大頭!心情很不爽。

由於坐的是慢車,沿途停靠的站還真不少,就這樣走走停停,約3個小時左右總算到達了南潯汽車站。我當晚准備住在南潯,而焦糖要返回上海,下車後先到汽車站買返程票。

南潯汽車站是個很小的汽車站,出乎我的意料。我原以為會像滬太路車站那個,人潮湧動,未曾想卻是安安靜靜地,不過車站雖小,內部倒是非常干淨整潔。買了最晚的一班17:30返回的車票。

我們兩個人都是路盲,向過路人打聽到老鎮的路線,一個小女孩很熱心,邊說邊給我們帶路。我們准備先看百間樓民居,走過潯江大橋後在第一個小路口向左轉便是通往百間樓的路,與小女孩愉快分手後便開始我們倆的南潯之旅,而先前郁悶的心情也已拋之九宵天。

古鎮中最有水鄉風味的就屬百間樓。一條彎彎的河道兩邊全是帶有廊檐的民居,粉牆黛瓦。這兒曾是明朝被罷黜的禮部尚書董份回鄉後給女眷們居住的地方,當初建成時約有100間樓房,故稱“百間樓”。只是在日軍轟炸時被損毀了很多。沿河岸走,一道道高聳的山牆,層層券門,河岸邊的美人靠,倒映在河水中,不時有婦人、男子在河邊洗衣、洗菜。路上游人很少,只有我們倆拿著相機有模有樣的拍風景、拍人物。焦糖還在美人靠上坐了會兒,做沉思狀,要不是穿得是現代的休閑服,我倒還真以為時光倒轉,回到從前,大戶人家的小姐和落泊書生演繹一段可歌可泣的流芳千古的愛情故事呢。

百間樓有一處地名叫洗粉兜,傳說戰國時範蠡曾帶領西施等美人在此河邊洗臉,故此得名。

沿河走到東大街再向東行,便是張靜江故居――尊德堂。這兒便開始要收門票,買了60元的聯票。網上曾說可以不買聯票,玩一處買一處,但從2004年3月1日起便取消了分景點的門票,改成一票制了。不買也無計可施。

張靜江年輕時其父曾以10萬兩錢為之捐得二品候補道銜,後又以商務參贊身份出國,並以僑商身份在法國開辦公司。在歐洲時結識了孫中山,並先後資助孫反清革命活動經費。孫中山稱其為“民國革命聖人”。大廳中有一幅柱聯值得品味:“世上幾百年舊家無非積德,天下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

在張靜江故居的門樓上有一處“有容乃大”的磚雕,雕刻精細。“有容乃大,無欲則剛”。莫非這便是張靜江的為世之道。

出尊德堂後沿東大街向西走,會經過一座古戲台,戲台依舊,斯人已去。戲台對面便是通津橋。向前到南東街,便可看見一座石門,在門的最上方有一顆紅五星,雖已斑駁,但依稀可見當日風彩。這便是絲業會館。大門上“SILK GULD”字樣清晰可見,雕刻精美的羅馬柱上還有紅漆。只是大門緊鎖,只能拍幾張外景照片以作留念。

離絲業會館不遠處便可看見廣惠橋,廣惠橋最大的特點也可說是它的標志性建設,就是兩只大石獅。其實這兩只大獅子原本是為了絲業會館而雕的,整整雕了三年,三年中物是人非,絲業會館大門的設計也早已改了方案,因此就只能將兩只大獅子移至廣惠橋邊守候,這一移倒是為廣惠橋增添了不少豪氣。

來南潯前曾聽說過“紅房子”,紅磚牆、羅馬柱、鐵花陽台,一派西洋味十足。紅樓就在劉氏悌號內。問了不少當地人,總算在一僻靜處找到了劉氏悌號的大門。劉氏悌號也稱崇德堂,俗稱紅房子,是南潯“四像”之首富劉鏞的三子劉安泩的居處,也是南潯最大的歐式建築。劉安泩號梯青,故稱之為劉氏悌號。只是機緣不巧,正碰上央視“早春二月”在此拍戲,除大廳外其余地方都給攝制組拍戲用了,不能一睹紅樓風姿,甚是可惜。

一路走走停停,轉眼已近午時,腹中飢餓,看見河對岸有一家飯店――茶緣樓,二樓吃飯觀景不錯,欣欣然前往。剛一入座,便下起傾盆大雨,心中暗喜。兩個人叫了一盤豆腐紅燒肉、炒青菜、榨菜蛋湯,兩碗飯,飽餐一頓後發現天已放睛,老天爺待我們真不薄呀。

在茶緣樓邊上也有一家飯店名叫公和酒店,似乎更為古舊一些。有一酒缸比較顯眼――藏谷酒。該酒為南潯農家土法釀制,因產自南郊藏谷橋村而得名。二00二年八月央視一套還專門拍攝了這酒的釀制過程。

向前行便到求恕裡。求恕裡很小,進門便可見一座門樓,上刻“鷓溪小隱”四字。門口還有一對大毛筆,用玻璃罩罩起。這對大筆,人稱筆王,高5.015米,重163斤。抬頭往筆頂端望,倒有當年站在南京路看國際飯店的感覺,小心帽子掉下來。求恕裡中其他房間都用作畫展。沒什麼可看。

張石銘舊居亦稱懿德堂。張石銘與張靜江是堂兄弟,都是“四像”之一張頌賢的孫子。當地人用像、牛、狗這些肥壯的動物來比喻富商的富有。不過那些富商雖家有萬貫,大家數是克勤克儉,熱心慈善事業的人。“得諸社會,還諸社會”,並不是想像中為富不仁。

懿德堂在我看來應該算是南潯最美的一座宅子,極盡奢華。五落五進,僅現存樓房就有240余間。磚雕門樓、鏤花門扇、掛落、檐口、雀替、梁坊等等都裝飾精美,極盡功力,木雕、磚雕、石雕眾多,可說是把中國傳統建築、雕刻藝術發揮到極致。北側還有一座院落,稱為“芭焦廳”因兩側廊廡窗欞嵌石刻芭蕉葉,形態逼真,色澤鮮綠,故稱之。據說,在張宅中每一扇鏤花的門窗均可買萬元,可見這座宅子價值連城。

宅後還有一座西洋式樓,大廳鋪設的地磚都是從法國購置的,那豪華的法式舞廳即使在今日看來也不落伍。後園兩個紅磚雕飾的門頭是法國圖盧茲式的古典傳統花紋,可見當年主人的品味不俗。就連下水道以及通風口也都以石雕砌成。只是如今只作參觀之用,可能拍些電影電視之類的還可作場景一用,不免有些可惜。這座西洋樓倒和福建彭浪嶼上的一些老別墅有相似之處。可能當時比較時興這樣的建築形式。

在法式舞廳邊有一條深長的通道,陰暗,平時專供僕人使用,一般大戶人家僕人是不允許走正廳的。走在這條通道中,覺得很壓抑。從一旁小窗中透出一絲光亮,憑著這絲光亮在通道中行走不致摸錯了門。

順著河岸一直走,轉過一座橋,在路的最終處便可見嘉業藏書樓。藏書樓與小蓮莊是一牆之隔。正廳內懸有末代皇帝溥儀所題“欽若嘉業”金匾,書樓也因此而得名。藏書樓的落地長窗用“嘉業堂藏書樓”篆字圖案雕刻而成,圍欄則以“希古”篆字圖案用鑄鐵澆成。在當時可算是豪華的裝飾了。

藏書樓中間有一個很大的天井,不知作何用處。我倒想在這兒搬個椅子,拿兩冊書,泡一壺新茶,優哉游哉。

出書樓有一座荷花池,由於焦糖要趕5:30的車,不及細看,出得園來,她便急急地找三輪車到車站去。而我便想到小蓮莊。只是這兒5點都不再進游客了。只能作罷。

網上推薦穎園飯店是政府開辦的,比較安全,打電話一問180元的標間全沒了,只有260元的,心想為了安全260元也只能住了。叫一輛三輪車馱我到穎園。還好,房價可打8折,算下來也就是208元,比180的差不了多少。260的房間也是標房,比較新。走到房門我才明白為什麼180的房間都沒了,原來全給“早春二月”劇組了。在我房間斜對面就是劉導演的房間,只是從我住進到離開都沒見過劉導演,不知何方神聖。飯店一樓很多房間也都借給了劇組作化妝室、服裝室等等,剛進門時還看到有人在裁剪衣服,心裡納悶。原來如此。

穎園就在旁邊,只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小巧玲瓏。有一座假山,一座樓閣現作茶館。假山上還有一座亭。我以為還有什麼通道,便向茶館內的服務員打聽,一先生告訴我說:“穎園只有這麼大,但這裡也很有看頭,這兒有磚雕,還有古樹。”邊說他邊帶引我走上假山上的亭子,指著亭中磚刻說:“這是一幅梅石圖,是清韓的書畫家刻的。”又指著一旁的古樹說:“這樹是廣玉蘭,要有上百年的歷史了,你看這藤,沒有那麼久的歷史哪能長得那麼粗壯。”言語間不時流露出自豪之情。我謝過了這位先生,南潯人的熱情好客已不止一次感受,只是像他這般急於要把自己所知的告訴游人,更可見南潯人對一樹、一草、一石、一木之熱愛。

因天色已晚,看不太真,准備第二日清早再來仔細看。

一夜無語。

第二日早晨,看過穎園後,便在對面的小店吃早餐。小店非常干淨,早餐的品種也不少。我吃了一碗小餛飩。我喜歡吃餛飩,尤其是小餛飩,湯鮮鮮的,皮滑滑的。一碗下肚,渾身舒坦。

再次沿著熟悉的路走回老街。直奔小蓮莊。小蓮莊外是鷓鴣溪,停著不少游船,在一旁還有不少鷓鴣,這些鳥兒油光曾亮的,好像上過油,腳上套著繩索防止它們逃脫。我近距離地觀察了一番,它們的眼睛是藍色的,像玻璃珠子,嘴尖尖長長的,最前端呈彎勾狀,便於捕食。

入園在蓮花池邊有一座四面開窗的四面廳,頂如傘狀,內有雕刻蓮花圖的木雕。四面廳右側的廊牆壁上嵌有碑刻,共有45方。碑廊盡頭轉角處有一座扇亭,因其形像一把打開的折扇,故稱之,然後我卻覺得更像是半把傘。往裡便有兩座牌坊,一座上書“樂善好施”,因劉家曾出資資助過災荒;另一座刻“飲旌節孝”,表示劉夫人恪守婦道,守節不嫁。走過牌坊便是劉氏家廟。大門緊閉,內部便不得而知。門口的兩只石獅子形態生動。“劉氏家廟”白底黑字高掛門楣上,倒也肅穆。門口還有一對“門當戶對”,大戶人家比較講究這個。

穿過回廊,可通向“退休小榭”。與同裡的退思園一般,取意“退而思之,修身養性”,只是一般掛出這樣牌額的作秀的成份可能更多。“退休小榭”如今已成小賣部,除了那塊篇還高掛,那幾些房已分別當作茶室的包房。可能茶中更能品出退思之意。

再往裡走,可以看見小姐樓、幾處園林,若不細細品難求個中滋味。一個人在園中,本想求得片刻安靜,只是我選的日子實在不對,雙休日旅游點總是人來人往的。有三批上海來的團隊,嘰嘰喳喳,鬧個不停,把這一片安寧都給打亂了。怪不得別人看不得上海人,連我都有些厭煩。好不容易送走了那些游人,但已游興大減。

慢慢走在老街上,經過南潯史館,聯票上只有這個景點沒看,檢票的人說既然來了看看再走吧。是呀,既來之,則安之。不過逛了一圈實在沒什麼好看的,都是說南潯史的。拍了照片後也算是到此一游吧。

看見街上有賣桔紅糕。一對老夫婦很熱情地向我推薦,並讓我先品嘗。味道的確不錯,買一包。沒走幾步又折回,幫焦糖也帶一包,只要2元。她急急地趕上海也沒帶什麼特產。又經過一木刻店,看見有賣“福”字,好像那些老宅裡的雕刻一般,便買一件,回家掛在牆上。叫上一輛三輪車馱至車站,買了12點整回上海虯江路的車票。

等車,回家。


精選遊記: 南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