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東岸走向西之第十二章長城終點嘉峪關

作者: 落霞與孤鶩齊飛

導讀第十二章長城終點嘉峪關久聞嘉峪關大名,今日一睹其貌,果然名不虛傳。 眾所周知,嘉峪關與山海關、居庸關齊名,名列萬裡長城諸關之首。然而,嘉峪關之雄,非山海、居庸二關可比之。觀嘉峪關,傲然屹立於大漠之上,縱看周圍數千裡戈壁大漠,難比嘉峪關之雄,故嘉峪關亦有“天下第一雄關”之美譽。 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派遣霍去病、衛青等武將西征,掃蕩� ...

第十二章長城終點嘉峪關久聞嘉峪關大名,今日一睹其貌,果然名不虛傳。

眾所周知,嘉峪關與山海關、居庸關齊名,名列萬裡長城諸關之首。然而,嘉峪關之雄,非山海、居庸二關可比之。觀嘉峪關,傲然屹立於大漠之上,縱看周圍數千裡戈壁大漠,難比嘉峪關之雄,故嘉峪關亦有“天下第一雄關”之美譽。

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派遣霍去病、衛青等武將西征,掃蕩了整個戈壁大漠,使漢代的長城超過了嘉峪關,去到了敦煌,並且甚至到了陽關、玉門關等關隘。此後,河西走廊才有了幾百年的和平,直到南宋時期,河西走廊方被黨項族拓跋氏建立的西夏國所控制為止。

明朝時候,明太祖朱元璋接納了:“高築牆、廣積糧”的建議,在全國各地大興土木,同時采取了閉關自守的政策,建起了東起河北山海關、西至甘肅嘉峪關,全長12700裡的萬裡長城,並設“三關五重鎮”鎮守險要地段。

嘉峪關位處嘉峪山之峽口,地勢險要,自漢代開始,曾在這裡設置關隘,明朝用城牆將關隘連接起來,增加了嘉峪關的防御功能和重要性,嘉峪關因此成為長城西部諸關之首。嘉峪關城樓建於大漠之中,是東來所見第一座大城,古有“天下第一雄關”之美稱。嘉峪關向北8公裡連黑山懸壁長城,現為西去公路312國道必經之路,往南延長7公裡,為天下第一墩,為古代嘉峪關的軍事防務方面擔當重要作用。

如此重要的關隘,自古都不屬於游人暢游的地方,即使來了也只能路過,因為這裡隱藏著重要的軍事秘密,山海關鎮守官兵的生命安全與它密不可分。就在這裡,的我們來到了嘉峪關城樓下的一塊大石旁,聽導游講“擊石燕鳴”的故事;在嘉峪關的城樓上,導游再講了“定城磚”的故事。可是她偏偏漏掉了冰道運石、山羊馱磚的精彩故事,與前兩個故事相比,後兩個顯得更貼近現實,更符合邏輯。

“雄燕遲歸,關門已閉,為會雌燕,悲鳴觸牆而死”,是一個很浪漫但卻很愚蠢的故事,嘉峪關城樓狀雖雄大,但只能阻擋人類的去路,豈能阻擋燕子的去路?區區嘉峪關,就連麻雀也能夠展翅而過,雄燕豈能受阻於關外?或者故事應該改一改,就說:“正在關門之際,雄燕飛回,被關門夾斃,守城官兵將其埋葬於現之擊石處,雄燕怨死,每逢有人在此擊石,雄燕就‘啾啾’而鳴訴”。如何?此改版之故事雖然誇張,但亦無不可吧!

定城磚的故事就更加脫離實事了,嘉峪關曾經反復修建,一塊“定城磚”怎麼會長久地擱置在城樓上,風吹日曬雨林,還會這麼完整嗎?多余的一塊磚,放在哪裡不好,茫茫大漠,隨便挖一個洞埋起來不就一了百了嗎?監官又不會掘地三尺,查找余磚!編故事者還為此“最後一磚”指明了年代--明正德年間,如果他曾經到過河北省的潘家口水庫去看看那裡的殘長城--水上長城,他就不敢編造這樣的故事了!定城磚的故事太久遠,嘉峪關城樓上的定城磚太新,太不可思議了!

我反倒喜歡導游遺漏的那兩個故事“冰道運石”和“山羊馱磚”,這兩個故事雖然沒有傳奇色彩,但直接反映了古代中華民族的智慧,現在雖然無法看見這樣的場景,但是淡淡的圖像卻在我腦海中悠然升起,好一幅“山羊馱磚”圖,好一幅“冰道運石”圖,都是中華民族的智慧像征。

來到嘉峪關,別忘了買一張“通關文碟”,就在玄奘大師出關的時候,當時正在閉關自守,想要通關文碟還索取無門呢!當年,玄奘大師是偷偷地到西天取經的,是他天竺歸來後的成就,才再度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唐朝才有了以後的開元盛世。今天的中國,也是在改革開放以後,才奔向小康的,這充分說明了:“封閉就要落後,落後就要挨打”的道理。

古城已去,新城猶在,今天的嘉峪關,除了遠處的懸壁長城以外,已經很難看見明代的古長城了,但是久聞嘉峪關之盛名,來此看看這座大漠之中傲然聳立的建築物,再聯想百萬工匠曾經在這裡用冰運石、用羊運磚的場景。或者到嘉峪關,體會浩瀚大漠風吹塵揚的那種既蒼涼又粗曠的氣派。會讓您不禁感覺心曠神怡的!

筆於:華大北區10#104


精選遊記: 嘉峪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