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余紅燈照高樓

作者: (蘋果)

導讀離開了濃縮著千百年古老文化的晉祠,趕往幾十裡外祁縣喬家大院。過去,曾經聽人說過山西洪洞縣的老槐樹,還有喬家大院、王家大院的一些故事,但那是聽人憑空說的,沒有一點感性。朋友曾提醒我:喬家大院是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的拍攝景地,可惜我又沒有看過這部片子,自然沒法去想像了。 於是,帶著種種猜想,到了喬家堡村,尋訪喬家大院。盡管喬家名揚萬裡 ...

離開了濃縮著千百年古老文化的晉祠,趕往幾十裡外祁縣喬家大院。過去,曾經聽人說過山西洪洞縣的老槐樹,還有喬家大院、王家大院的一些故事,但那是聽人憑空說的,沒有一點感性。朋友曾提醒我:喬家大院是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的拍攝景地,可惜我又沒有看過這部片子,自然沒法去想像了。

於是,帶著種種猜想,到了喬家堡村,尋訪喬家大院。盡管喬家名揚萬裡,可喬家堡仍然是一個鄉土味極濃的村。從村外看,這裡一點也沒有明星村的樣子,也看不到曾經輝煌的余韻,只有低矮的帶有山西特色的房舍,密密連成一片。走入這看上去仍顯簡陋的村子,南北走向間,有一條充滿清末風情的街巷。兩邊高起的青磚牆,嚴整豪華,透出不俗的氣勢,與從外觀看到的村落景致不同。大約在這條街的中間,有一處高起的門頭,圓形拱門上方懸掛一塊藍底金字的橫匾,上寫著"福種琅環"四個字,帶著滿清王朝的皇家風範。據說這是當年慈禧為逃避八國聯軍去西安,路居喬家大院時,為褒獎喬家贈送的十萬兩白銀所給予的獎賞。這裡就是喬家大院。

這是一處略顯方型的封閉城堡。大門外向東,往裡是一道向西透底的過道,把大院分成南北兩個部分。南面有三個居住大院,北面有兩個居住大院,不過要比南面的院子多出一進院落,還有兩層的樓房。另外,在西北角還有一個很大的花園。據說整個院落占地8724.8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3870平方米,共有6個大院,19個小院,313間房屋。這所建築盡管有幾百年歷史了,但看上去並沒有受過硬傷,樓台過道、雕梁畫棟、甚至地面的磚石,依然整潔如初。整個建築之精細,布局之完美,裝飾之用功,堪稱清代北方民居建築的明珠。

這個大院的來歷還要從清乾隆初年說起。當年,橋家堡村有個叫喬貴發的農民,由於生活所迫不得不離鄉背井外出打工。在外,他認識了徐溝縣一位秦姓的鄉親,後來結為兄弟。兩人共同給人打工十年,稍有了積蓄,便跳槽轉移到包頭的西腦包自立門戶,另起爐灶。兩人先是經銷豆腐、豆芽、燒餅及零星散貨,後又兼營打造銀器。盡管兩人苦心經營,生意依不見起色。看干不下去了,喬貴發便回了老家,由秦看管店鋪。沒想到在1755年情況出現轉機。這年黃豆大豐收,為了經營豆腐、豆芽等,秦便趁機廉價進了大量的黃豆。第二年,黃豆又出現缺貨,價格節節上漲,秦看准機會拋售黃豆,賺了一把。看有了錢了,這位很哥們的兄弟便到祁縣,把喬貴發接了回來。隨後,兩人在包頭開設了"廣盛公"字號。他們擴大業務範圍,開展各種經營,從此生意興隆,財運亨通。幾年下來,覺得賺得可以了,便告老還鄉,榮歸故裡,而商號由他們後人經營。後來,曾經因做投機買賣瀕臨倒閉,喘息過來之後,便把名字改為"復盛公",其意要復興基業,東山再起。字號也按股份制的辦法進行了改組,設了14個財東,17個身份股。此後幾年的工夫,他們得買賣越來越發達,財力越來越強,成為包頭市面上的頭號大買賣。

有趣的是,後來喬家後人恪守祖訓,勤儉發奮,力求持盈保泰,不斷發展;而秦家兄弟則驕奢淫逸,揮霍浪費,逐漸把股份退出。秦家每退一股,喬家就補一股,後來"復盛公"幾乎成了喬家的獨資買賣。後來,在喬貴發子孫又開了許多店鋪,經營範圍步步擴大,還開辦了票號等。從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宣統直至1937年抗日戰爭開始,在漫長200年間裡,復字號生意順利,也就有了建大院的銀兩。喬家大院就是從喬貴發在1755年建院房的基礎上,由其子孫逐漸發展起來的,到孫喬致庸時期,形成了今天的規模。

不過,如今大院裡已經沒有喬家人居住了,也沒聽說喬家後代要收回它,好像被人遺忘了一樣。這像一個不解的迷。

其實,大院的人去樓空與"復盛公"經營密切相關。盡管復字號興盛一時,但世界上的事物都有一個興衰個過程,好似沒有不散的宴席。如此規模的商號,在外來經濟和戰亂的衝擊下,無奈中落下了帷幕。進入20世紀以後,官商銀行的興起,對票號帶來了衝擊;抗戰開始後,馮玉祥的國民黨軍隊為了籌集軍晌,累計從喬家攤派300萬公斤糧食、150萬塊銀兩;日本軍隊侵占包頭後,又霸占了"復盛公"在包頭的錢莊、當鋪。在眾多打擊之下,喬家從此一蹶不振。1937年日本軍隊占領了祁縣,雖說對喬家大院的直接騷擾並不多,但喬家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終於在1938年的某一天,喬家舉家出走避難,從此銷聲匿跡,音信皆無,再也沒有回來。

在中國人傳統意念裡,家的情結非常重,把經營大家族當作一個宏大夢想,喬家大院也不例外。但是經營一個家族,何其不易,必須付出極大的心血。在喬家大院,我們也同樣看到其用心良苦。喬致庸制定的六條家規如今依然掛在牆上:一不准納妾,二不准虐僕,三不准嫖娼,四不准吸毒,五不准賭博,六不准酗酒。而處世之道,又借用了《文昌帝君陰騭文》裡的名言:勿挾私仇,勿營小利,勿謀人之財產,勿妒人之技能,勿淫人之婦女,勿唆人之爭訟,勿壞人之名利,勿破人之婚姻,勿倚權勢而辱善良,勿恃富豪而欺窮困。經營之道上,煞費苦心,把金融資本與商業資本結合起來,"人棄我取,薄利多做","維護信譽,不弄虛偽","寧舍銀錢,不結冤家","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等等。可見,為經營這個興盛幾代的家族,喬家的主人費盡了心思,也造就了具有中國傳統的家族文化。

可惜的是,喬家大院的繁榮,似乎是在一夜之間,像龐倍城那樣,被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之中。故事完結了,一切都消失了,成為傳說和記憶裡的事。晉商如日中天的景像和在中國商業文明中的地位,似乎和喬家的舉家徒遷一樣,從此也進入了衰退時期。中國古老的商業文明,在隨後的時間裡,逐漸被外來經濟所衝擊,在疲憊掙扎之後,終於偃旗息鼓了。喬家大院,就如一套晚清商人留下的華麗外套,在沒有鮮活的生命之後,只能讓人多幾分追憶和憑吊。

據說,整個大院的房舍得以完好保存下來,在"文革"期間沒有受到破壞,是因為當時有學校進駐,還有部隊駐扎。今天,人們將這裡修飾一新,迎接八方來客,向世人展示一個中國家族的榮耀和興衰。在聽解說員如數家珍介紹曾經輝煌的時候,不知人們是否聯想過,從乾隆到宣統的170多年裡,正是中國由強盛走向衰敗的時期。盡管喬家大院曾經出資十萬銀兩,幫著李中堂大人為北洋水師購置了一艘西洋戰艦,但也沒能扭轉甲午海戰的敗局。一個國家被人侵略,被人蠶食著,她的臣民家族不會有什麼好結局。如此說來,喬家大院的敗落又是那個時代的必然結果,只不過是個時間問題罷了。

張藝謀導演的《大紅燈籠高高掛》,曾讓這裡再現了歷史般的繁華景像,不過隨著攝影燈光的熄滅和演藝人員的離去,這裡又恢復了歷史的寂靜。盡管那些大紅燈籠以後再也沒有摘去,並且成為這裡的一景,但歷史興衰的規則誰也不能改變。這正是:富貴三代不知愁,國破方曉家難留,可惜風光一夜去,空余紅燈照高樓。

(2004年5月22日)


精選遊記: 太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