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避暑山莊之游——錘峰影裡的興亡碎語

作者: 吳月華

導讀過去,我一直弄不清楚:塞外的承德以避暑山莊名噪中外,既然是避暑的地方,總該是十分涼爽的了,何以偏偏擔了個“熱”名?——凡是在夏天來過這裡的,都有個共同的感覺:熱!我這次從北京出發去承德,也恰好趕在暑天。一走出空調列車,果然覺得熱浪撲面而來。人們嘻嘻哈哈地逗趣兒,說:“真是夠熱了,怪不得過去叫它‘熱河’!”這樣一來,有關“避暑”的想� ...

過去,我一直弄不清楚:塞外的承德以避暑山莊名噪中外,既然是避暑的地方,總該是十分涼爽的了,何以偏偏擔了個“熱”名?——凡是在夏天來過這裡的,都有個共同的感覺:熱!我這次從北京出發去承德,也恰好趕在暑天。一走出空調列車,果然覺得熱浪撲面而來。人們嘻嘻哈哈地逗趣兒,說:“真是夠熱了,怪不得過去叫它‘熱河’!”這樣一來,有關“避暑”的想望,先自告吹了。

然而,承德的景色還是頗為綺麗的,畢竟是“名下無虛”。早就聽說過“外八廟”,果真是金光璀燦,氣宇非凡,一下子就迷離了游人的雙眼。當年,著名哲學家黑格爾以沒能到過這裡感到遺憾。他從英國遣華使者寫的札記中,看到了關於避暑山莊的記載,無限神往地說:“這座御用園林與其他的任何園林,特別是歐洲的園林截然不同。……它周圍那些規格高貴的寺廟,讓人看到亞洲大皇帝的用心。”

還有那隨地湧出的熱泉,《水經注》中都有記載。酈道元同時還提到了名馳塞外的天生絕景——形如倒置的棒錘的磬錘峰,說是“石梃雲舉,高可百仞”。據說,非洲的納米比亞也有一個類似的石峰,當地人叫它“上帝的拇指”。這個橫空出世的“大棒錘”,究竟是自然生成的,即造山運動的產物,還是真像傳說中所講的,由哪個仙人放置在那裡?實在令人費解。不想也罷,還是先到山莊裡去討個“明白”吧。

有一點,大家都沒有料到,外邊的熱浪燎肌炙膚,可是,一走進避暑山莊的大門“麗正門”,卻頓覺爽氣宜人。也許是由於高牆大院把熱流遮擋在外面;也許是參天古樹遍灑了蔭涼;當然,還有一種心理因素,就是院內建築的暗灰色調,像是在燃燒的世界上潑灑下一瓢清涼。看慣了北京皇家宮殿的紅牆黃頂,金碧輝煌,乍一走進這樹影婆娑中的以古樸淡雅為基調,青磚灰瓦、不施彩繪的離宮,立刻產生一種恬淡、清虛的感覺。

避暑山莊,作為清代帝王的夏宮,消暑納涼,通風致爽,自是它的首要特點。整個宮殿建築群設置在山環水繞之間,絕大部分殿堂都是扶陰抱陽,處於花木蓊郁、瀕水臨崖之地,達到了冬暖夏涼的要求。

山莊除了在大環境方面具備特殊優勢之外,各種建築物的設計、構造,也都具見匠心。比如,為了通風,主要殿堂,包括正宮的澹泊敬誠殿,東宮的勤政殿,寢宮煙波致爽殿等,都設置了前後相對的“穿堂門”;而且,仿擬當地民居,一些殿堂安設了“活動窗”,隨時可以支開,可以摘卸,不僅光線良好,還便於通風換氣。寢枕、被褥、幕幛的設色,以粉白、淡綠、竹青、藕荷等寒色、中間色為主;連殿堂嵌掛的藝術品,都采用了松、竹、梅“歲寒三友”等格調寒涼的圖案,以營造清爽、瀟灑的意境。

我們走進了題為“澹泊敬誠”的正宮主殿,突出的感覺就是清涼、潤爽。這座有“金鑾殿”之譽的大殿全部用楠木建成,雖經二百多年的風雨剝蝕,至今仍然散發著沁人心脾的楠木幽香。作為康、乾之際經常舉行重大活動的場所,其重要性不在北京故宮的太和殿之下,可是,卻冠以富有怡養性靈內涵的名字,再加上灰磚素瓦、不事丹青的形體,就使它具有一種淡淡的雅趣和悠然的意境,消解了那種奪人的氣勢,皇權的威嚴和帝王宮闕常有的壓抑感。

毫無疑問,這裡確是一處十分理想的避暑消夏的所在。但是,如果我們簡單地認為,這座宏大的空間藝術實體,就是派做這種用場,那就大錯而特錯了。

一般營造園林,目的都在於創造理想的生活環境。歷代的皇家園林更是如此,不外乎為皇帝提供游幸、憩居、享樂、賞玩的藝術空間。而避暑山莊的營造,則突破了這個局限,帶有濃重的政治色彩。

黑格爾老人不愧是一位曠世哲人,他敏銳地注意到了避暑山莊這座園林與眾不同之處,特別是從“周圍那些規格高貴的寺廟”,看出了“亞洲大皇帝的用心”。原來,康熙大帝以維護國家統一、實現民族團結作為營造避暑山莊的落腳點,在園林建築中,采取了“濃縮天地”的現實主義創作手法,以華夏地理、地貌、地形為藍圖,創造一種中華一統的形像、氛圍。比如,疏浚當地的逶迤流向東南湖區的三條溪水,以像征黃河、長江、珠江三條水系。在北部草原南側築起高大的土堤,東起湖濱,西止山麓,以像征萬裡長城。同時,在山莊周圍敕建一批豪華的寺廟,渲染一種濃重的宗教神秘氣氛,以像征邊疆各民族群星拱月,心向朝廷。從藝術效果來看,也是很講究的,既有效地填補了空間,美化了環境,又實現了園林建築的內外和諧統一。

向來,宗教與民族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在避暑山莊的十六座寺廟中,包括了藏傳佛教、中原佛教、民俗多神信仰、伊斯蘭教和尊孔崇儒等多方面性質的建築與供奉內容,而且,備極華美、壯觀,成為北部、西北部和西南邊疆各民族禮佛、朝覲向往的所在。這種豪華、隆重的氣概與富於自然情趣的山莊內部的素樸無華的風格,恰成鮮明的對比,體現了清代前期帝王克已省身、崇樸尚簡、銳意進取的正統精神和薄來厚往、優遇外藩的政策、策略。其用意是至為深遠的。

避暑山莊的創建,康熙的初衷是弘揚祖上尚武傳統和中華大一統的精神,開展多種有利於鞏固邊疆的活動;而到了“乾隆盛世”,則其功用主要轉化為賞賜封爵,召見各民族首領,開展外交活動,宣揚上國天威。就是說,它已經由昔年“武器的批判”逐漸演變為迎賓宴集,歌舞承歡。山莊中的清音閣、一片雲的戲台,這些專為皇帝園居時觀戲之用的設施,向我們昭示了這個信息。乾隆的壽辰為農歷八月十三,正是在山莊避暑季節。因此,除了“逢旬”大慶,要返回京師慶賀,平時每年的祝壽活動,包括七旬壽慶,都是在山莊舉行的。與康熙時代“圍場秋點兵”的刀劍爭輝、雲旗逶迤之勢相對應,此際的笙歌徹夜、舞彩繽紛,成了山莊的另一類風景線。

斜陽漸漸地收斂了炎蒸的暑熱,白雲散淡地飄游著,山莊裡吹過來陣陣松風。雖然到處還是光影交輝,但是,灰褐色的暮靄已經隱現在天邊。磬錘峰被夕陽的余暉染成一片紺紫,靜穆地矗立在山巔。

望著這一幅天造地設的濃墨重彩的畫卷,覺得康熙大帝把“錘峰落照”列為山莊三十六景中的第十二景,實在是大有眼力。只是,夕陽雖好,已近黃昏。鹹豐作為進入山莊的最後一代清帝,從他病死煙波致爽殿,到整個清王朝的覆亡,只有半個世紀。從這個意義上,這一景觀也可說是晚清末造的一幅蒼涼的投影。


精選遊記: 承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