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紅色西柏坡

作者: (蘋果)

導讀在55年前,河北平山西柏坡村來了一群穿軍裝的人。領頭那個人,身材魁梧,是一個湖南農民的兒子。他看不慣世道的黑暗與邪惡,欲尋求民族的光明,於是帶領一群農家子弟,舉著鐮刀和錘頭,向罪惡的根源斬去,走上了武裝革命的道路。他們突破重重圍剿,跋山涉水走完長征,當取得抗戰勝利後,也迎來了最輝煌的時刻。那個年長於他,沒有多少頭發的老對手,此時要和他 ...

在55年前,河北平山西柏坡村來了一群穿軍裝的人。領頭那個人,身材魁梧,是一個湖南農民的兒子。他看不慣世道的黑暗與邪惡,欲尋求民族的光明,於是帶領一群農家子弟,舉著鐮刀和錘頭,向罪惡的根源斬去,走上了武裝革命的道路。他們突破重重圍剿,跋山涉水走完長征,當取得抗戰勝利後,也迎來了最輝煌的時刻。那個年長於他,沒有多少頭發的老對手,此時要和他一爭高低,進行一次生死較量。於是,這個不會使槍的人,不得不打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了。1948年到1949年,這個永遠不會屈服的甚至帶有幾分倔強的人,帶著他的戰友們,在這裡指揮工農子弟兵和蔣家國民軍打了23起戰役,其中包括遼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戰役",最後他們用勝利向世界表明了自己的強大。

他們是毛澤東、任弼時、周恩來,等等,還有無數能叫上名字來和叫不上名字來的人。

當年西柏坡的中共中央駐地,是一處處獨立的院落,那是從村民手裡借來的房子,對外稱為"工人勞動大學"。領袖們分散住在這些院落裡,如同鄉親們一樣。如今,在這裡沿著清淨的干土路,尋訪一個個農家小院,在濃郁鄉土氣息裡,可以感到領袖們的音容笑貌,感受到許多親切。仿佛可以看到那些穿著灰布衣的農家戰士,穿梭於各個院落之間,傳送電文,報告情況;能夠在作戰室滴滴答答的發報聲裡,看到地圖前一個個神色凝重的面孔,體察到戰爭的緊張氣氛;好像看到毛澤東那徹夜通明的窗口,如新中國的黎明曙光,為中國帶來了光明和希望;感受到那一群浴血奮鬥的無產者,在迎接一個新社會誕生前,忍耐不住的興奮和喜悅。

西柏坡中央作戰室,在這44平方米的農家北屋,牆上的老地圖照舊掛著,上面紅色鉛筆留下的箭頭依然還在,桌上的毛筆、電話、電台好似剛剛用過。毛澤東等人在這裡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他們不曾到前線戰場指揮,而是在這用一封封密電演繹了三大戰役。解說員介紹說,僅毛澤東親自起草的電報就有190多封。毛澤東不發槍,不發炮,僅僅發電報就打敗了蔣介石。

看到這些,想起了前不久去過的浙江溪口雪竇山,在妙高台的底層作戰室裡,看到了蔣介石在當年下野居住的地方,是如何指揮淮海戰役的。那裡,也布置著當年的地圖和電台,好像也有戰爭的緊張氣氛,不過那已經成為"無可奈何花落去"的詮釋了。據說這位黃埔軍校的校長,在背後指揮完淮海戰役之後,看大勢不妙,就下海去了台灣島,再也不復歸來。

毛澤東和蔣介石,都是近代中國的風雲人物。可是,舉著孫中山大旗、擁有先進裝備、受過良好訓練的三軍統帥,卻敗在一個令他不足掛齒的農家小弟手裡,其內在的寓意實在值得深思。

紅色西柏坡,還是謀劃建設新中國的地方。從韶山衝走出來的這位領袖,不滿足打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戰役,而且設想並實踐著建設一個替代封建社會,又不同於資本主義社會的新型社會形態,這就是新民主主義社會。為了探討實現這個的偉大構想,在西柏坡那個將食堂臨時改用的會場,召開了中國共產黨七屆二次全會。23個代表著全黨的英雄豪傑,依次上台闡述了對建設新中國的設想,為新中國勾畫美麗的藍圖,把建設新民主主義的共和國寫進了歷史。

今天看來,毛澤東在中國革命進程中,始終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運用於中國的實際。他沒有講資本主義社會,也沒有講社會主義社會,而是把中國革命成功後的社會形態定位為新民主主義社會。這確實需要偉大政治家的眼光和氣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建設新民主主義社會,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但這一步,無論是構想還是實踐,毛澤東走得相當精彩,如今回顧起來,依然是毛澤東思想中非常精彩的一筆。在關系全中國發展的問題上,盡管不少人都有自己的精明見解,但在這個大局的把握上,沒有人能和他媲美。

可惜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實踐太短了,在經濟尚不發達、對社會認識尚不透徹的情形下,就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並且用理想化的主觀意志指導社會主義建設,由此帶來了許多超越現實的弊端,後來不得不重新確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並且引發了"什麼是社會主義"的探討。

西柏坡是紅色聖地,毛澤東和他領導的黨,領導的軍隊,最輝煌的時候在此,最清醒的時候也在此。在革命取得全面勝利的時候,毛澤東諄諄告戒全黨:"請同志們務必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的作風,務必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這就是一個偉大革命家的目光和胸懷。他把進京當作一次趕考,看是不是能夠經受住執政的考驗,保持革命的本色。

在西柏坡追憶歷史,不是為了弄清那一段具體情形,而是要學習毛澤東一代人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學習他們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學習"兩個務必",保持清醒的頭腦。隨著社會政治經濟科技軍事的發展,類似於武裝暴動、秋收起義、農村包圍城市等經典的革命形式已經失去了歷史環境,但是那種探索和實踐精神,永遠值得發揚光大。

(2004年5月20日)


精選遊記: 石家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