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泰山普照寺

作者: (蘋果)

導讀泰山腳下有個佛教古建築群,叫普照寺。說是在山下,其實在泰山的凌漢峰前,不過與泰山相比,這個峰就微不足道了。普照寺,曾給我一個月色般的夢。那還是1975年的事。5月一天,我坐火車到泰安,去找家在岱廟附近的於叔。 傍晚,我們倆去散步,從岱宗坊向上,沿著那條坑坑窪窪的土石山路,往山裡走。那是第一次到泰安,還不知泰山是什麼樣子,是何等風情,只覺得� ...

泰山腳下有個佛教古建築群,叫普照寺。說是在山下,其實在泰山的凌漢峰前,不過與泰山相比,這個峰就微不足道了。普照寺,曾給我一個月色般的夢。那還是1975年的事。5月一天,我坐火車到泰安,去找家在岱廟附近的於叔。

傍晚,我們倆去散步,從岱宗坊向上,沿著那條坑坑窪窪的土石山路,往山裡走。那是第一次到泰安,還不知泰山是什麼樣子,是何等風情,只覺得山風有些野性。沿路看去,道道高峻的山嶺,茂密的樹林,還有路邊的老房子,勾畫出一道古老的山景。在落日黃昏裡,頭頂一輪明月,閑聊著望高處走。過了一個來小時,天色暗了下來了。穿過一片茂密的松林,我們來到一古寺前。寺前大門上掛著一塊舊匾,上面寫著“普照寺”三個字。拾級而上,見大門開著,裡面沒有人,黑黑的,沒有燈光,也沒有動靜,好像荒廢了一般。進到院裡,讓人感到一片濕幽的涼意。院裡有兩棵松樹,樹冠很大,把院子塞得滿滿的。迎門有一個大殿,門鎖著,掛了一個什麼辦公室的木牌。探頭看裡面空蕩蕩的,只是地上擺放些木料等雜物。繞到後面院子裡,見有一棵巨大的松樹,張揚著巨大的枝杈,斜斜地,如一把巨大的傘。月光落在古松上,透過樹枝,灑下一片細碎的月影,富有詩情畫意。在這棵樹旁,還有一個小亭子,叫篩月亭。坐在亭下,看月光細灑如雨,聽風過無聲,給人有一種清徹純淨的美感。這個動人心弦的時刻,多少年一直銘記在心,沒有忘卻。

後來獨自登上了泰山,飽覽了齊魯大地的風采,享受了自然的俊美,但是普照寺給我的印像,卻成為一個濃濃的泰山情結。過後雖說再也沒去普照寺,留在腦子裡的那夜景總是那樣清晰。

時光飛逝,光陰似箭,轉眼已經過了三十年了。或許蒼天欲讓我感受歲月的滄桑,或是提醒我人生之短暫,又給我一次尋訪普照寺的機會。

到了幾年不曾相見的泰安,應同學之邀一起訪普照寺。舊地重游,一下子喚醒了埋藏在深處的記憶,喚起了往日歲月的眷戀,那個寧靜的月色如水的景像又重現在眼前。

不同的是,廟宇已經修飾一新,煙火重起,容光煥發了。陽光裡,那片松樹漫無邊際,松枝蒼翠,松針閃亮。綠樹掩映中的紅牆,和升起的煙,展現著佛家的興旺。門前兩個石頭獅子似乎有些重震雄風了,高高的石頭台階,還有新漆的黑匾上金光閃爍的大字,給人佛家興盛的景像。這所始創建於六朝佛教寺院,經過精心的修繕,又完整地顯現在世人的面前。

進的門來,只見寺院內面貌一新,再也不見那副破落的樣子了。可能是雨水多的原因,寺院裡有些濃濃的陰濕,給植物生長帶來了滋潤。院中左右兩棵松樹還是那樣青翠欲滴,蓬勃旺盛。大殿也有生氣了,掛著一塊“大雄寶殿”的牌匾,殿裡供奉上釋迦牟尼鎏金銅像。從側門繞到後院,迎面就是那個篩月亭,背後是摩松樓。亭下的石桌叫“五音石”,敲擊四角及中央,則發出不同音調清脆回聲。可能是想聽玄妙之音的人太多,石桌上已經敲出五個小碟一樣的坑。亭側就是那棵巨大的“六朝古松”了,依然茂盛,看不出經歷了1600余年的艱辛。陽光穿過古樹,篩下一地細碎的銀斑,也把斑點灑在樹下的石碑上。碑刻是郭沫若先生題的《詠普照寺六朝松》:“六朝遺植尚幢幢,一品大夫應屬公。吐出虯龍思後土,招來鸞鳳訴蒼穹。四山有時泉聲絕,萬裡無雲日照融,化作甘霖均九域,千秋長願領東風。”

上次來沒有注意,或者淡忘了,在這西側還有一小院,叫菊林院。正房門上懸有“菊林舊隱”匾額,檐下有兩聯:“松曰好青,竹曰好綠;天吾一瓦,地吾一磚”;“疾風知勁草,嚴寒識盤松。”。院中有一棵“師弟松”,有兩米來高,冠大如棚,狀如帝王華蓋,擎天之手。樹下有“一品大夫”石碑。相傳明永樂間高麗僧滿空重修寺廟時,曾居住於此,圓寂後這裡成為祭祀他的地方。1932-1935年,馮玉祥將軍因堅持抗日而被當局所不容,含憤隱居泰山,也居住在這裡。在此期間他主修大眾橋,捐資辦學校,深受民眾愛戴。如今,這裡改建成馮玉祥紀念館,展示著這位愛國將軍的事跡,其中周恩來先生親筆撰書的《壽馮煥章先生六十大慶》巨大石刻,格外引人注目。

不論是為修建僧院傾注心血的滿空高僧,還是“一品大夫”般的馮玉祥將軍,都已經故去了,但他們用自己的修行,贏得世人的尊重和懷念。而這普照寺,也成為載厚道寄民意的地方。的確,人得以成全的並不是帝王般的官階,或擁有幾多身價的財產,而是為社會民眾奉獻多少。對於這個潛在的價值規則,在人顯赫一時、不可一世的時候未必能覺察出來,但是經過歷史的沉澱,會給予全新的衡量和最終的判斷。

敬重的於叔也已經駕鶴西去了,他慈祥的目光已變成我對他的追憶,成了歲月的珍珠。回想那時,總感覺著小孩就是小孩,大人就是大人,多少年是一成不變的。可轉眼之間,那些老人們多已辭世了,晚輩們已悄悄長大了,不少同伴們已是天命之年。

在這些年裡,世紀更迭,人世變遷,風雨綢繆,讓人感慨不已。仰望泰山巍巍,看山路曲折,更感覺人生如同登山。不管是誰,都將在這條彎彎的路上,經歷同樣的過程,體驗相似的感受。滿山的碑文石刻,既是前人經過的感受,也是後來者行將的體驗。生命的秀麗,人生的風光,那快樂,那彷徨,那苦惱,都是這個過程裡的反應。有意思的是,沒有上過山的人,都想著上去,上了山的人,卻不得不下來。

(2004年7月13日)


精選遊記: 泰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