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中漫游——雨後的大昭寺

作者: JOSN

導讀現在是雨季,晚上剛下過雨,早晨八點(相當內地的六點)我們穿過八廓街踏著發亮青石板來到了大昭寺的門口,地上有些潮濕,早晨雨後的大昭寺顯得神聖而肅穆,大昭寺的轉經路已開始有零星的隊伍,轉經路的兩旁的小貨攤許多還沒有營業。大昭寺門前已經有十多個拜佛的人。他們在正門前的一個很小的廣場上,抑揚頓挫地吟誦著經文,為誦經伴奏的是雙手與水珠在地上� ...

現在是雨季,晚上剛下過雨,早晨八點(相當內地的六點)我們穿過八廓街踏著發亮青石板來到了大昭寺的門口,地上有些潮濕,早晨雨後的大昭寺顯得神聖而肅穆,大昭寺的轉經路已開始有零星的隊伍,轉經路的兩旁的小貨攤許多還沒有營業。大昭寺門前已經有十多個拜佛的人。他們在正門前的一個很小的廣場上,抑揚頓挫地吟誦著經文,為誦經伴奏的是雙手與水珠在地上摩擦出來的嘩嘩聲,青石之上可以清晰地看見數道溝痕。沒有人說話,人們不緊不慢地走過來,找一塊略干的地方,放下肩上的墊子,雙手合十高舉過頭,再到額頭,接著到心,最後磕長頭,然後再重復前面同樣的動作。我被他們的舉動震懾了,目光許久無法轉移。這些門口匍匐叩拜的信徒們,扶老攜幼、窮其數十年乃至畢生的積蓄,不辭辛勞,按自己的身長三步一匍匐叩拜而行,用了大約三年到十年的時間來到了拉薩,哪怕是付出生命的代價也在所不惜!大昭寺是聖城的心髒,拉薩就在大昭寺正門這片小小廣場前開啟了嶄新的一天。大昭寺的名聲遠比它的面積要大,大昭寺裡有唐朝文成公主和藏王松贊干布的像。還有文成公主的陪嫁——從印度請來的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金像。殿高4層,整個建築金頂、鬥拱為典型的漢族風格。碉樓、雕梁則是西藏樣式,主殿二、三層檐下排列成行的103個木雕伏獸和人面獅身,又呈現尼泊爾和印度的風格特點。寺內樓殿交錯,回廊遍布,房門眾多,我們順著梯子爬上鑽下,一會在充溢著酥油味的幽暗逼仄的神像世界聽喇嘛念經,一會在陽光奪目的平台看維修工人載歌載舞(當時大昭寺正在搞維修)。行走在大昭寺,就像在陰陽兩界之間來回穿梭。每個小殿人滿為患,雖然擁擠,但秩序卻保持得非常好。藏民一般一手提裝滿酥油的開水瓶或一袋酥油,另一手則捏著一疊一毛錢,在佛祖面前添加自己的供奉。人太多的時候,他們就在進殿前把自己的瓶交給喇嘛,由喇嘛呈遞給佛祖,轉一圈出來後再領回有自己標記的瓶子。在佛祖像前供人叩拜的台階旁,看守的喇嘛呵斥並推搡著超時的叩拜者。而等待的人有的自顧自念著佛經,有的專注地望著酥油燈跳動的火苗,有的干脆坐在一旁,盤腿念經。寺內有長近千米的藏式壁畫《文成公主進藏圖》和《大昭寺修建圖》,還有兩幅明代刺繡的護法神唐卡和其他許多描述藏傳佛教和藏族起源的壁畫。殿外一周是轉經道,虔誠的藏民推動銅制經筒的轉動,嘴裡還不斷念著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哞吽”。屋頂風景很好,可以遠眺紅山上的布達拉宮,很多布達拉宮的著名鏡頭就出自於此。


精選遊記: 拉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