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棺圖

作者: qianchao

導讀升 棺 圖yyt 成片的崖墓群是龍虎山景區一絕。 龍虎山景區屬丹霞地貌,景區內的懸崖絕壁上布滿了大大小小各種形狀的洞穴,這些岩洞便成了古人安置棺槨的墓穴。我們先坐木船後坐竹筏在瀘溪河上漂流,就常常看見沿途兩岸崖壁上的洞穴中安放著的棺槨,尤其是到了仙水岩一帶,崖墓就更多,據說有數百座。這些崖墓,有單洞單葬、單洞群葬,也有聯洞群葬,最大的一個� ...

升 棺 圖yyt

成片的崖墓群是龍虎山景區一絕。

龍虎山景區屬丹霞地貌,景區內的懸崖絕壁上布滿了大大小小各種形狀的洞穴,這些岩洞便成了古人安置棺槨的墓穴。我們先坐木船後坐竹筏在瀘溪河上漂流,就常常看見沿途兩岸崖壁上的洞穴中安放著的棺槨,尤其是到了仙水岩一帶,崖墓就更多,據說有數百座。這些崖墓,有單洞單葬、單洞群葬,也有聯洞群葬,最大的一個洞內據說竟安放了十幾具棺木,死者包括了一個大家族幾代人。崖墓裡存放的棺木大多用巨大的整段楠木刳制而成, 大小不一,最大的棺木全長3。94米,高1。22米,棺壁厚8—16釐米。棺木形狀也不同,有屋脊棺,獨舟棺,也有如今常見的方形棺,還有微型的“二次葬”所用的骨盒。據1978年11月考古發掘,崖墓中有許多極有價值的發現,如十三弦琴(箏)的出現就比文史記載要早200多年,較之於十三弦箏的記載,更要早1000多年;斜織機部件的發現則把我國斜織機發明的歷史推前了近千年;印花織物的發現也將我國印花織物技術提前了五六百年。

經國家文物局認定,龍虎山崖墓是距今2600多年前春秋戰國時期的墓葬,而這些崖墓一般都建在10—60米高的懸崖峭壁上。在那個根本還不知機械化為何物的年代,我們的祖先是用什麼辦法將那麼巨大而又笨重的棺槨安放到洞穴裡去的?關於這個問題曾經有種種猜測,但都站不住腳,郭沫若先生在五六十年代游覽武夷山時曾認為武夷山的岩棺是地殼升降造成的,但地殼構造運動距今已有上億年的歷史,二三千年在地貌變動過程中只是極短的瞬間,不可能有這麼大的變化。1987年1月,由上海同濟大學機械系副教授陸敬嚴先生、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美籍華裔物理博士程貞一教授和江西文博系統三方成立了中美懸棺科研組織,140多人(其中副教授以上專業人士40多人),歷時兩年半,對推斷的十幾種提升方法進行模擬實驗,最後於1989年6月13日,成功地利用仿古木絞車、木質土滑輪、麻質繩索等原始工具,在仙水岩重現了兩千年前古人吊裝懸棺的驚險過程,初步揭開了這個千古之謎。

聽說午飯後仙水岩有升棺表演,游客們自然十分高興。吃罷午飯,大家紛紛回到瀘溪河邊,找個樹蔭,坐在石階和草坡上,聊天,等候。

河裡泊著十幾只小木船,撐船的都是當地的婦女。大約離兩點還有20分鐘左右,船娘們便開始招攬生意,因為看升棺表演必須到瀘溪河中間才能看得清楚,所以盡管每人票價五元明顯是宰客,被好奇心驅使,大家還是爭著上船,想搶個好位置,占個有利地形。

一條木船二十個人,位置坐滿,船娘操起竹篙,往岸上輕輕一點,小船便晃晃悠悠地向河中心駛去。瀘溪河發源於福建光澤縣武夷山脈的原始森林,河床全是大大小小的鵝卵石,沒有泥沙,加上這一帶尚未完全開發,游客也還不算多,河水還未污染,所以水色水質都很好,坐在船上,一眼可以看清水底的石頭,較之去年在廣西漓江看到的水好得多了。水好,心情就好,加上河面上不時有輕風拂過,所以盡管那一天炎陽高照,氣溫達到三十多度,感覺上還不算很熱。木船緩緩地前進,耳邊除了水聲,就是船娘竹篙上的鐵杵敲擊河底卵石的叮咚聲,倒也悅耳。從碼頭到仙水岩前不過二三百米距離,不一會就到了,船娘在面對仙水岩的河中心找個有利位置停下來,將竹篙從船頭一個圓窟窿裡插進河底沙石中,把船固定了,也在船頭蹲下來,等候升棺時刻到來。

這裡的河面很寬,我們的小木船雖然停在河中間,距離仙水岩還有100來米,這時抬頭仰望仙水岩,陡峭的崖壁像一堵巍峨的城牆矗立在面前,崖壁高約米,寬約米,略呈紫紅色,壁面寸草不長,只不規則地散布著許多大大小小的窟窿,有的窟窿裡還隱約可見灰黑色的棺槨。崖壁右側離水面約10米處,有一條紫紅色木構長廊,像腰帶一樣,向右繞到通向山頂的一條石砌山道,向左通向崖腳靠近水面一個岩洞裡的飛雲閣。飛雲閣建在一個石砌平台上,為一三層木構建築,閣頂崖壁上刻著“半天仙蹤”四個大字,左右側崖壁上分別刻著“玉壁凌空”和“仙蹤縹渺”,字為何人墨跡,因距離太遠,看不清楚。閣前平台有石砌圍欄,圍欄內這時有鑼鼓聲傳來,有幾個黃衣黃褲的人正在敲打鑼鼓,有一個人戴著假面踏著鑼鼓點跳“加官”。平台前的水面上泊著一艘木船,木船裡有一具淺黑色的仿古棺槨,棺槨兩端各被一根粗大的麻繩捆扎著,在棺槨上方結成一根,這根長長的麻繩一直通向吊在崖頂的滑輪,穿過滑輪把另一端連到安置在飛雲閣平台上的木制絞車上——這大概就是將棺槨送上高空的工具了。

看來,將棺槨送上高空並不難,只要轉動絞車就能達到目的,現在的問題,也是最大的難點,是如何將棺槨送進岩洞並在事先填平的台基上安置好,因為從崖頂垂吊下來的麻繩看,距離洞口至少還有一丈多空檔。

這時,已有十來條船聚集在河中間,大家都把船頭對准仙水岩表演現場,讓人想起魯迅先生筆下魯鎮人坐在烏篷船上看社戲的情景。200來人曝曬在中午的炎陽裡,有傘的撐著遮陽傘,沒有傘的只好讓日頭干曬,汗水開始從額頭、胸脯和脅窩滲出來,但大家被好奇心驅使著,聚精會神地等待著那最具神秘感也是最精彩的一刻到來。

突然,一串鞭炮在空中炸響,急忙抬頭看時,原來鞭炮是從崖頂上拋下來的,炸飛的紙屑像五顏六色的花瓣,紛紛揚揚從輕煙彌漫的空中飄落,飛雲閣前的鑼鼓聲也敲得更起勁了,有人小聲驚呼:“快看,人!”我急忙向崖頂眺望,只見有個小小的人,黃衣黃褲,雙手拽著一根粗粗的繩索,一步一步,從容不迫地向崖壁外面倒退出來,再仔細看時,那繩索拴在他的腰間,猜想繩索的另一端一定是綁在崖頂某一棵大樹或特制的滑輪上的。只見黃衣人

退著退著,就退到了懸崖邊,先是用腳撐著崖壁臉朝天背朝下繼續往下退,大約退到兩丈左右的地方,突然雙腳往崖壁上用力一蹬,身子就像蕩秋千一樣蕩了出來,等蕩回崖壁時又一蹬,身子又再次蕩離崖壁,等再蕩回到原來的位置時,因為崖壁往裡凹進,人就懸空了。這時,只見黃衣人騰出一只手抓住另一根從崖頂垂下來的粗繩子,像體操運動員玩吊環一樣,在半空中倒翻了一個筋鬥,又翻了一個筋鬥。運動場上的吊環比賽和舞台上的雜技表演大家看得多了,在這麼高的懸崖上玩弄這種技巧還是第一次見識,不免為表演者擔心,人們屏住呼吸,瞪大眼睛觀看著,只見黃衣人慢慢地收腹屈腿又來了個空中倒立,人群中立刻爆發出一陣掌聲,有幾個人還尖聲叫起好來,誰知就在這時,黃衣人突然頭朝下像炸彈一樣倏地往河裡栽將下來,船上的人群陡地一驚,不約而同地發出一聲驚叫,有幾個女人嚇得張大了嘴巴,有的膽小的甚至趕緊用手蒙住眼睛,但驚叫聲還沒停,黃衣人早已在半空中停住了,原來又是一個驚險動作,是故意玩弄的一個噱頭。大家這才松了口氣,忍不住又鼓起掌來。黃衣人又接著做了幾個動作,就下到了崖壁三分之二處。這裡有一個比較深的岩穴,穴內預先搭好了一個木架子,大概就是安置棺槨的地方,但洞口離開黃衣人約有一丈多遠,只見黃衣人放棄了另一根繩索,雙手抓住綁在腰間的那根麻繩,用力讓身子晃蕩起來,晃蕩的幅度慢慢加大,最後一用力,像攀藤騰躍的猿猴一樣,輕輕地落到了岩穴裡。然後解下綁在腰間的麻繩扔到洞穴外,麻繩慢慢地往崖頂收上去。幾分鐘後,從崖頂又扔下一掛鞭炮,隨著鞭炮聲,崖頂又出現一個黃衣人,同前一個一樣,表演了一些不同的動作後,也蕩進了岩洞。只見他將腰間的繩子解下來,自己抓住一端,將另一端下垂到停泊在水面的小船上。小船上也有兩個穿黃衣黃褲的人,接住麻繩綁在棺木的一端。隨著又一陣鞭炮和鑼鼓聲,守候在飛雲閣前平台上的四五個黃衣人便開始轉動絞車,小船上的棺槨便被輕輕吊起,徐徐上升,升到與岩穴差不多高時,岩洞裡的兩個黃衣人便拉動繩子,輕輕松松地將棺槨拉進洞穴,安置在木架上。

因為只是表演,拉進岩洞的棺槨只在木架上略停片刻,就又被送出洞外,垂放到崖下的船裡,洞裡的兩個黃衣人也先後以不同的方式緣著繩索落到船上。這時才稍稍看清,原來是兩個年輕人。

整個崖葬升棺過程就到此結束,一看手表,只花了15分鐘。船娘將竹篙從船頭小洞中拔出來,掉轉船頭向碼頭駛去。這時,大家開始紛紛發表議論,有的說神秘神秘,原來這麼簡單!有的則說,這麼簡單?你去試試看!有的說,許多奧秘本來就是簡單的,關鍵就在點破,誰最先點破,誰就是科學家。有的說,我看許多動作,純粹是雜技表演。有的則說,這場升棺過程,本來就是表演嘛。於是有人問船娘,那兩個黃衣人是否專門請來表演的雜技演員?船娘笑笑說:“那兩個表演者,還有載棺槨的小船上的兩個,都姓李,同胞兄弟,原是本地藥農,從小就跟著父親上山采藥,練就一身攀藤騰躍的硬功夫,當年就是他們幫助懸棺試驗小組完成這個試驗的。”又有人問:“你們為什麼把這個吊裝懸棺叫‘升棺’呢?”船娘嘻嘻笑道:“這不就是為了討個吉利麼,‘升棺’就是‘升官’啊!”又說:“你們看見剛才把棺材拉進洞裡後不是又放出來了嗎?這也有一個叫法,叫‘發材’,也就是‘發財’了,連起來就是‘升官發財’。——祝大家升官發財啦!”

“升官發財!升官發財!”大家相互祝賀著。瀘溪河上蕩漾起一片笑聲。

上岸以後,有人又提出一個問題:據說崖頂上的兩個黃衣人是從後山的一條小路爬上去的,掛在懸崖頂上的滑輪也是從上面吊下來的,如果這山頭後面無路可爬,人根本上不去,這棺槨還能吊上去嗎?導游說:“對了,還真有這麼一個山頭,崖壁上也有崖墓,棺槨怎麼弄上去的,懸棺科研小組至今也沒研究出來。龍虎山管理委員會為此懸賞征求解疑答案,誰能解開這個難題,獎金30萬元!歡迎大家都來征答。”

人世間的有些事情,真是不可思議!

2004年6月16日


精選遊記: 龍虎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