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訪蒲松齡

作者: Mingkaiyehe

導讀非典時期那次去淄博,雖然沒有心情,可對蒲松齡故居印像還不錯。蒲家莊還叫蒲家莊,幾百年了一直就這麼叫,這個地名比故居的院子還要貨真價實。蒲家莊離城挺遠的,這也比較對心思,蒲松齡要是住在鬧市區的話,再寫狐仙就會顯得有些矯情了。 蒲家莊更像座城,圍著村子有圈兒城牆,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我覺得不像。蒲松齡為什麼要住在城裡呢? 城門洞進去對著的� ...

非典時期那次去淄博,雖然沒有心情,可對蒲松齡故居印像還不錯。蒲家莊還叫蒲家莊,幾百年了一直就這麼叫,這個地名比故居的院子還要貨真價實。蒲家莊離城挺遠的,這也比較對心思,蒲松齡要是住在鬧市區的話,再寫狐仙就會顯得有些矯情了。

蒲家莊更像座城,圍著村子有圈兒城牆,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我覺得不像。蒲松齡為什麼要住在城裡呢?

城門洞進去對著的一條窄街,走不遠就是故居的宅門了。蒲松齡的家居然是幾進的院落,當然不是真的。以蒲松齡的家境,挺多也就是兩、三間茅草屋吧?裡院邊上有樘小偏門,鎖死的。我覺得這扇小門和小門邊的那三間小房,倒有可能是蒲家的原貌。

此院已非彼院,幾百年的光陰,蒲家莊和蒲松齡都已升值。新建的房子還是草頂的,也還是青磚灰瓦,就當是後人付給《聊齋》的版稅吧!這麼一想,小院看上去也就順眼了許多,那些青色的磚牆、黑色的方格木窗欞,那些爬滿了牆和窗的枝葉青綠的扶桑藤,包括那個無中生有的正在營造中的後花園。

等到今年夏天我第二次去淄博的時候,蒲松齡故居的後花園已經落成開放了,有池有橋,堆山疊石,仿了蘇州私家園林的一些手法,亭子是用不塗漆的原木搭成的。蒲松齡終於有了自家的花園了,不必再辛辛苦苦地在道邊擺茶攤,可以叫來三五知已,在池邊亭內小聚,觀花賞月,享受人生了。

比起英國人對他們的莎士比亞來,總覺得蒲松齡在中國獲得的地位有些偏低,他對漢語文化的貢獻其實挺大的,包括當代的好些影視劇——不論是內地的還是港台的,題材都取自於《聊齋》。但《聊齋》是一種邊緣文化,於是蒲松齡也只能邊緣。

蒲松齡寫《聊齋》,除了天分、愛好,更多的應該是無奈。中國社會的價值標准是單一的,除了成功就是失敗,缺少中間狀態。“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而讀了書、識了字之後的出路又只能是“學而優則仕”,一生未能中舉的蒲松齡又能怎麼著呢?

能擺茶攤,能寫《聊齋》,能維持生計,娶妻生子,活得也不短——這就是一位不成功的中國知識分子的並不失敗的一生,因為有《聊齋》可寫,就不會淪落為孔乙己的模樣。如果一條路——不管看上去是一條多麼光輝燦爛、眾望所歸的路——實在是走不通的話,就試著去做點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吧!人的靈魂最終只能靠自己來拯救,社會不會為任何人的精神崩潰去承擔責任。

故居的前院有間小賣部,在那兒能買到成套的《聊齋》連環畫。大門外的小巷裡和城門洞外的廣場上都有擺攤賣工藝品的,有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狐狸,有絨毛的,也有陶瓷的,大的可以擺在桌上,小的可以掛在鑰匙環上。

除了狐狸玩具之外,還有賣各色花玻璃球和大茶缸的,這兩樣東西跟蒲松齡無關,也沒見別處有賣的,就只在這裡賣,不清楚什麼道理——也許附近有家生產此類產品的工廠吧?第二次去的時候,我花10元錢買了3只花玻璃球,都是拳頭大小,其中兩只是做成茶壺形,中心一大朵粉蓮花,另一只是圓的。

我還買了一只一尺多高畫著兩條紅牛圖案的大瓷茶缸,上回回來看到一塊兒去的mecca2001他們天天拿著帶回來的大茶缸在辦公室喝水,覺得挺不錯的。這回mecca有事兒耽擱在工地上沒去蒲家莊,他跟我說他那個茶缸子上回是5塊錢拿下的,我就照著去砍,人家開價10塊,最後講到7塊5,就再怎麼都砍不下來了。回到酒店,給mecca看了我的缸子,他覺得沒他的那個大,我不信,打算回來跟他比比。可到了家之後覺得那缸子實在太沉了,就一直沒往辦公室拿,所以到現在也不知道到底誰的大,或是根本就一邊兒大。反正都不小,一暖瓶開水都能盛下,有回在“味多美”餅屋的各色奶油小西點我一共買了1斤,居然全都裝進去了,發現拿來盛點心還挺不錯的。

蒲松齡故居對面是聊齋城,很大的一座公園,蒲家墓地和柳泉等景致也在裡邊,有山有水,也有池塘茅舍,值得細逛。連故居帶聊齋城門票好像要40元,游人不多。

蒲家莊所在的淄博市淄川區市中心的主要街道都是以與蒲松齡和《聊齋》相關的字來命名的,蒲松齡和《聊齋》都是值得進一步發掘的東西,與之類似的還有晏子、齊桓公等等,看了這些古人的故事,就知道那時候的人已經是多麼聰明了。對前人、對前輩的文化,真的只能是永遠懷著深深的敬重和仰慕之心,因為在智慧上——特別是在對人性的探索及語言表達方面,我們實在是不敢誇口說已經趕上或超過了他們。


精選遊記: 淄博

評論